日期:2012-04-05 20:08:24
岳钟琪是个聪明人,他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他将张熙从牢里放了出来,秘密接见了他,钟岳琪一声长叹,满面泪痕地说:“昨天的审问不过是试探,其实本人早就下定决心反清了,只是苦于势单力薄,没个人商量对策。”
张熙很快就上钩了,将曾静等人的阴谋和盘托出。岳钟琪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等人,一面写了一份奏折,将此事详细报告给了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一看,那是大为恼火,即命浙江总督查抄吕留良、严鸿逵、沈在宽等人家藏书籍,连同所有人犯一并押往京师审讯。雍正还亲自翻看了吕留良的书稿,为了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思想,他认为应该就此事大造舆论,杀一儆百。
吕留良案的处理结果如下:
吕留良、吕葆中父子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氏亲族16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其余子孙及妻女一律发配东北宁古塔为奴;吕留良学生严鸿逵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其子孙妻女全部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为婢;沈在宽凌迟处死;凡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之人一律斩首,妻子儿女流放三千里外。
——这是杀一儆百!在杀戮的同时,雍正还不忘大造舆论:
原本核心人物曾静和学生张熙并没有被杀害,因为雍正皇帝要把他们当工具使。雍正帝根据此二人的口供、忏悔录以及谕旨编成《大义觉迷录》,刊行后颁发给全国各地所有学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认真学习;又命曾静、张熙二人亲往浙江、陕西地区宣讲,当众忏悔认罪,消除民众的反清意识。此外,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雍正宣布不杀曾静、张熙二人,也不许自己的子孙杀他们。
然而到了雍正十三年十月,雍正皇帝刚刚去世不久,乾隆爷继位,还尚未更改老爹的年号呢!乾隆就公开翻案了,下令将曾静、张熙二人押解京师,于十二月把二人凌迟处死,并列《大义觉迷录》为禁书。
除了这一桩公案之外,雍正一朝还有一桩比较有名的文字狱。如果说吕留良案确有诋毁清朝以及谋反等“大逆”罪名的话,那么这一案件则纯属子虚乌有了,实乃冤案,这就是“清风不识字”案:
案件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徐骏的翰林学士,江苏昆山人,其父乃是康熙朝刑部侍郎徐乾学,一代大儒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中,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了“狴”字。敏感的雍正皇帝见了,立马将徐骏革职,认为他这是在藐视自己。后来再派人一查,竟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时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本来这样的诗句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只是这里面沾上了大清的“清”字,在雍正看来,“清风不识字”,这是在诽谤大清,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之句,无疑是在怀念明朝、诋毁清廷,此乃大不敬,于是二话不说,将徐骏斩立决。
雍正去世之后,其子弘历即位,就是乾隆爷了。乾隆爷刚即位时,为笼络人心,听从了山东道御史曹一士的谏言“请宽妖言禁诬告折”,并且还批准了刑部的建议:“今后凡告发旁人诗文书札等悖逆讥刺的,如审无实迹,一律照诬告反坐。”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于是他们纷纷上表称颂乾隆。只不过乾隆的小把戏没能持续多久。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文字狱开始死灰复燃,并且以一种空前绝后的态势在无限蔓延,远远超出了读书人的想象,也远远超出了前代文字狱的规模,封建时代文字狱的最高峰至此拉开了序幕,成为整个乾隆时期读书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据统计,乾隆一朝,共发生一百三十余件文字狱案,波及范围之广、牵连人数之多、案件之荒唐,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王锡侯《康熙字典》案”、“胡中藻诗狱”、“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等等。
王锡侯乃是新昌县的一名举人,自幼聪明过人,长大成人之后,学问更是了得,比如说,他发现《康熙字典》收字太多,结构不严密,于是他便想出“以义贯字”的方法,并且还编写成了一部名为《字贯》的新书,得到了很多文士的赞赏。就在《字贯》出版后的第三年,被人给告发了。乾隆皇帝是非常尊敬自己的圣祖爷康熙的,你小子胆敢删改《康熙字典》,实属大逆不道。十二月,乾隆将王锡侯一门尽皆斩首。此外,还将王锡侯家中所有藏书全部销毁,甚至包括一些古诗词鉴赏的书籍都没有放过。
而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更是牵连广泛,很多无辜之人被砍头了都还没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徐述夔是江苏东台人,徐述夔去世之后,其子为纪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楼诗集》,集中有“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诗句,结果被人告发。乾隆爷勃然大怒,下令彻查,并指示:“徐述夔身系举人,却丧心病狂,所作《一柱楼诗》内系怀胜国,暗肆底讥,谬妄悖逆,实为罪大恶极!虽其人已死,仍当剖棺戮尸,以伸国法。”
很明显,在这里,乾隆将“壶儿”错误理解成“胡儿”了,那这无疑就是在诋毁满清了,你见到了大明天子,就把我大清王朝丢在一边了?而“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一句,这完全就是兴明灭清之意。
案件的结果是:徐述夔及其子开棺戮尸,枭首示众,两个孙子虽有自首情节,但仍以收藏逆诗罪处斩。最可笑的是徐述夔的两个族人,他俩的名字分别叫着徐首发和徐成濯,连起来就是“首发成濯”,而根据《孟子》一书中有“牛山之木,若波濯濯,草木凋零也”之句,那么这“首发成濯”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意在说明脑袋上光秃秃的,这分明就是在诋毁满清剃发之制。这得具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结果此二人以“大逆罪”处死。
就连自己的宠臣沈德潜乾隆都没有放过,只因他曾为徐述夔写过传记,并且他还写过《咏黑牡丹》一诗,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一句。乾隆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夺朱非正色,就是说满清夺去了朱明王朝的江山,而“异种也称王”就更明显了,不就是说满清这样的夷族也敢称王,也敢入主中原,此实属“大逆不道”。尽管沈德潜已死去多年,但乾隆依旧“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
什么叫望文生义,这就叫望文生义;何为无中生有,这就是无中生有。
关于乾隆大兴文字狱的危害,不用我说,教科书上写得很详细。从此之后,大清王朝恐怕再也没有文人敢写诗了,于是出现了以考据著称的“乾嘉学派”,专门考据学术,不谈国事,不写清风明月。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创新精神被压制殆尽。整个大清王朝只有乾隆一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诗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据说我们的乾隆爷每天都会写诗,诗的数量多达四万首之多,相当于一部《全唐诗》。然而像这样的打油诗如同记流水账一般,写多写少都毫无意义。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末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也许是对满清文字狱最好的控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