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11】泡沫相继破裂的一年,兼长篇解读刘军洛近十年的文章》
第4节作者:
海宁的马甲 第二期量化宽松,可能在5000亿到一万亿美元,目前看,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而非有毒债券。
量化宽松,其实是用美元,替换市场里的长期美国国债,并非100%纯粹的印钱。
美元的流动性,显然大于美国国债。而且美元没有利息,而美国国债有利息。所以量化宽松的效果,一是增加美元世界的流动性,二是降低长期利率。
美联储量化宽松,是有限度的。限度是什么,是不能损害美国人手里的美元的购买力。美国的通货膨胀超过2%太多,则量化宽松结束。美国没有通货膨胀,则量化宽松可以有3期,4期,N期。
我认为,量化宽松2期,足以推高美国的通货膨胀。
美联储量化宽松的第二个限制,量化宽松不能过分,不能让美国国债失去财富储存手段的功能。否则全世界抛售美国国债,则美国面临,长短期利率同时一下子爆升的情况,是一种恐怖的美元崩溃景象,那个时候美国消费者悲剧了,因为美元买不到便宜的商品了。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
大学扩招与结构性失业:
2010年,是民工工资明显超过很多大学生工资的一年。
始于1998年的扩招,在计划体制下,部分程度上被演化为一场圈钱运动。我不认为提出扩招的汤敏有多大的错。因为当时大量高中学生无法升入大学,大学入学比例严重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当时大学应该扩张。
但是万事都有个度,一看扩招可以圈钱,产生大量寻租机会,就拼命扩招,就会埋下经济下滑后社会不稳定的祸根。
至于为什么1998年以前的大学升学率那么低(4%,本科专科各2%),是个敏感话题,不多说了。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基层技术人才。2010年面临结构性失业困挠,大量基层制造业岗位无人应聘,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没有看到谁出来说一句 “当时扩招确实太急了点,急于圈钱,教育质量上准备不足,对不起了。”没有。看不到反省,听不到认错,却总是看到抢险救灾表彰大会。
大学疯狂扩招后的就业问题,就像上山下乡,知青回城一样,都是大手笔下的大势的结果,很多人至今对这种大手笔非常着迷。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2012年这个问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应该适当理解4万亿背后的 “迫不得已”。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就业压力是异常沉重的负担。
引用: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10/144218622828_4.shtml
汤敏:当时我以个人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大致陈述了5个理由支持扩招: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当时菲律宾31%,泰国37%,印度8%;
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
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于是酝酿增加高校收费;
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
医疗:
医疗也像教育一样,是计划体制的坚固堡垒之一。牢牢控制教育,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牢牢控制医疗,千方百计不让民营企业进入,就纯粹是出于部门利益了。这里面的灰色利益链,很多内部人士的看法会更深刻。从中国医疗行业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残酷的世界的缩影。医生,作为一个在发达国家被高度尊重,同时有着极高收入,可以独立开诊所,根本不需要红包的职业,在中国却被媒体大量的妖魔化。因为你不妖魔化医生,你的文章就没有太多读者,最好越是耸人听闻,读者就越多。同时,钱少的病人就更是这个医疗体制的受害者。当然市场化不能解决所以问题,但是起码有了些竞争,能促使医院改进服务,提高责任心,也能解决部分医疗资源稀缺的瓶颈问题。医闹现象,也再一次说明中国的法制进步的路还很长很长。
######
美国军工股可能的2012-2014五倍以上泡沫
起先我是不大理解美国军工股可能的2012-2014五倍以上泡沫的。到现在我对这个预测还是有一定怀疑的。
那么,我们先回顾一下,上一次美元升值大周期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上次升值是1996年以后,美国财政赤字下降,美联储连续加息,和美国互联网泡沫发展壮大,导致美元强烈地升值。
美元升值,刺破了1997年的东南亚股市楼市泡沫,也导致石油黄金价格大幅度下跌。
1998年7月20日俄罗斯国债违约(推迟3年后还),俄罗斯国家信用破产。叶利钦下台,强人普京来了(一个帝国虚弱到极点的时候,经常有强人出场,勇敢无畏地扭转大船错误的方向,比如1980年左右)。
香港股市楼市在1997年大跌的基础上,遇到1998俄罗斯国债事件的余震,再次暴跌,惨不忍睹。
1998年5月13日,在印尼食品价格暴涨后,民众情绪不稳定,苏哈托的女婿,为了转移民众愤怒的焦点和矛头,制造了残害印尼华人的惨案。中国学生,特别是广东籍的学生,情绪激动。北大学生的抗议行动被阻止。后来一个姓唐的在政协礼堂做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做北京学生代表们的思想工作。
1999年,科索沃战争,“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学生们群情激愤,某人深夜接到机密电话,只好部署第二天在各个大学,用校车安排有序的步行活动,难得一见的各校高层,这时候全面出动,如临大敌。
2011年,911和阿富汗战争。
我对1997.7-2002.10泡沫相继破裂的那段时间的政治经济形式的总结:
1998年8月到2000年3月,这个世界只有美国互联网泡沫和“美元币值高估泡沫”。
那个时候,美国以外的世界政治军事格局,非常不稳定。
再往前推一个经济周期,1989年到1991年的经济萧条,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柏林墙的倒塌和苏东剧变,以及第一次海湾战争。
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军费,都是沙特,科威特,日本100%分担的。美国没有出一分钱。美国准备的几万个裹尸袋,都没有用上,友军英军打死了十几个美国大兵,伊拉克没有打死任何美国大兵,美国损失了几辆坦克,也是行进途中的故障,而非被击毁。
即便如此,老布什也无法连任,因为美国经济不好,1985-1990,5,6年一共才上涨了30%左右的美国房地产泡沫那个时候也破灭了,一些地方很多人,还没有等房子被收回,直接弃房搬出去了。1992年11月,克林顿凭借出色的口才与活力,和“傻蛋,国内经济问题才是关键”这句名言,以微弱优势击败老布什。那个时候格林斯潘要是稍微放松一下货币政策,把利率降到零,再搞搞量化宽松,老布什不一定连任失败。
所以,经济萧条的时候,即便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军事紧张关系和冲突,是难免的。
2008年到2012年的经济萧条,比1998到2001年,和1989年到1991年那两次,都要严重。
不是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那么像感冒一样,来得快,也去得快。不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一救市,就回到繁荣的轨道上来了,以后的经济发展史在写这一段时间(2008-2012)的时候,不是这么写的。
真正的萧条,要等到财政和货币刺激难以为继后,才会到来。
欧洲和英国已经在财政上实施紧缩措施。英国准备用紧缩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要是这样的话,看上去很美,但是英镑在一个临界点后,会大跌。
中国在通货膨胀面前,已经不提“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了。什么时候紧缩,看通货膨胀和民众的抢购情绪。
这个地球,正在等待美联储5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这个地球的最后一副春药的药效的发作(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后,该来的萧条,还是会来的。
2000年4月到2002年10月,这个世界就只有一个泡沫,“美元币值高估泡沫”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