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4-04 09:04:14
第十九篇:袁崇焕含冤受“磔刑”
袁承焕,被誉为“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关于这个人,在史学家那里是很有争议的,首先,他究竟是不是大明的救命稻草?其次,崇祯皇帝为何要杀他?并且用的还是极刑,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最后,他的死亡是咎由自取还是千古冤案?
就以上三个问题,足可以写出几本书来。不过对于第三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持“冤案”这种观念。
若想了解袁承焕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人无论如何是避不开的,他就是崇祯皇帝,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南明小朝廷除外)。关于崇祯这个人,史学界也是极富争议的,争议的焦点主要有这几个问题:一,他究竟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还是亡国之君甚至是昏君呢?二,他若不杀袁承焕,大明王朝是不是就能保住呢?三,明朝是不是亡于他之手呢?
关于这些问题,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甚至连那些刚毕业的高中生都能说上两句,且言语之间满是激愤。
下面说说笔者的看法:
先说袁崇焕,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东莞的一个乡村里,自幼读书,家无背景,生活窘困,他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万历四十七年,他高中进士,这一年,他三十六岁。相比较于天才张居正而言,他算是资质比较平庸的了,因为在此之前,他曾多次落榜,当然这并不重要,曾国藩的资质不也不是很好嘛?
曾国藩后来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他不懈的坚持,而袁崇焕也是一样,他一直在坚持。当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了,岌岌可危,内部朝纲混乱,阉党横行,民不聊生;外有后金虎视眈眈,辽东形势危急,烽火连天。那位“木匠皇帝”整天只知道做自己的木匠活,将朝中大小事务尽皆交由阉党魏忠贤把持。山河破碎,一片疮痍。
历史似乎给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丝希望,因为袁崇焕来了,还有他的恩师孙承宗。
关于孙承宗这个人,《明史》上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他若是能再年轻一点的话,历史恐怕就得改写了,至少大明王朝的灭亡可以再推迟几年。而多数人更以为,袁崇焕的出现,才最终阻止了明朝灭亡的进程。而史实也确实如此,宁远一战,面对努尔哈赤率领的六万铁骑,袁崇焕仅有一万余人,在无援军、无粮草的情况下坚决死守,他拿出了必死的决心和信念,最终打退了努尔哈赤的疯狂进攻,暂时阻止了后金大军入主中原。并且据很多相关史料显示,宁远一战,努尔哈赤被明军的一颗炮弹给击中了,回去不久之后便身亡了。
后来即位之后的皇太极再次率军前来,袁崇焕再次以顽强的斗志,打退了他的进攻,保住了关宁防线,后金军队伤亡惨重,至此不敢再轻举妄动了。然而作为一个即将灭亡之国,总是会出现那么几个极品人渣的,而大明王朝就出了一个魏忠贤,把个整个朝廷搞得是乌烟瘴气,最后还把袁崇焕给赶走了。袁崇焕回到乡下,当起了他的布衣平民。
庆幸的是,那个木匠皇帝终究还是死了,弟弟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先是凭借超强的政治手腕,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一网打尽,整顿了朝纲,后立马封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在乡间的袁崇焕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竟一下子由平民变成了朝廷的二品大员,更离奇的事情还在后面呢!几个月之后,崇祯又加封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
这里要来说一下,督师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官,比总督、巡抚都要大,且袁崇焕管辖的范围很广,具有生杀予夺之大权。崇祯皇帝很是欣赏袁崇焕,希望他能够肩负起镇守辽东的重任。
袁崇焕意气风发地来到了京城,开始续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来到京城之后,崇祯皇帝马上就召见了他,对他是倍加赞赏,而袁崇焕亦是信心百倍,当下便向皇帝夸下了海口,五年之内,必定收复辽东。不得不说,袁崇焕这次吹牛吹大了,以当时大明王朝的状况,能够守住辽东就算是很不错了,你拿什么去收复辽东失地?
崇祯皇帝激动了,答应了袁崇焕的所有请求,兵马、钱粮、武器,一应俱全,至于将领的选用,也由他一人说了算。袁崇焕立刻赴辽东走马上任,谁知刚走到半道上他竟得知,士兵们因不发军饷而哗变了。大明朝的财政状况早已是入不敷出了,可就是这样,崇祯皇帝依然拨了三十万两军饷给了他袁督师。
坦白说,袁崇焕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守住辽东是没有问题的,可关键问题是,他并非是一位政治家,也并非是一位军事谋略家,对事情也缺乏远见。他到辽东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并非是如何收复失地,而是整人,并且这个人是大有来头的,他就是皮岛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所在的皮岛位于后金军的后方,他时不时给后金军队来一次偷袭,搞得皇太极是头痛不已。但毛文龙这个人是有人格缺陷的,说白了,他其实就是一名大混混,无组织无纪律的,走私、赌博、捞钱,什么都干,估计生活作风也有问题,但是他毕竟牵制了后金的兵力,对后金军队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威胁。
真正的谋略家总是从大处着眼,可袁崇焕偏偏不是,他的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他对毛文龙的所作所为十分不屑。之前他没权力,无法管束毛文龙,可现在不一样了,袁督师手持尚方宝剑,辽东所有事物尽归他管,他想整治毛文龙那是很容易的,于是便有了他们的一次谈话。袁崇焕好歹是进士出生,说起话来那是话中有话,可小流氓出身的毛文龙就听不出来了,袁崇焕要毛文龙交出兵权,然后回家养老,可毛文龙却没听出来,硬是说敌贼未破,当与君共勉之。
好,毛文龙的悲剧下场就此注定!
既然你不听劝告,那就休怪我手下无情了。袁督师接下来便对毛文龙亮起了屠刀,将他斩杀。可怜他毛文龙可能到死都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理由很简单,我们的袁督师看你不顺眼。
这一事件,后来成为了袁崇焕叛国投敌的“罪证”之一。
斩杀总兵毛文龙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大为震惊,感到十分惶恐,不过鉴于当时的形势需要,崇祯皇帝还是下了道手谕,表示坚决支持袁崇焕的做法,并对小流氓出生的毛文龙也表示了唾弃。当然,这都是表面的。
皇太极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准备再次出击了,他深知自己攻不破关宁防线,于是便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从辽西出发,经蒙古向中原进军,直指京师,不久,便来到了距离北京城只有两百公里的遵化。袁崇焕便派自己的部下赵率教赶往迎敌,只是没过多久,赵率教便战死沙场了,这时,袁崇焕只好亲率大军赶到。
中国历史上一场十分奇特的战争开始了,袁崇焕率领大军一直尾随在皇太极之后,任由后金军队烧杀抢掠,他就是不予以进攻,这样一直到了北京城下。
京城里的人们开始纷纷议论了,说他袁崇焕已当了叛徒,成了皇太极的走狗。
袁崇焕根本就不是叛徒,因为他没有任何理由叛国投敌。其实,袁崇焕的想法是很简单的:以北京城作为防御的据点,先守后攻,打一场漂亮的防御攻击战,就像在宁远那样,这也正是他所擅长的。以他率领的关宁铁骑的实力,再加上有北京城坚固的城墙,以及还有那威力十足的大炮作为后盾,足可以一举消灭后金的主力军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