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25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02 20:42:19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书者翻阅了《秦前文字之语》一书,此书是陈介祺分别致当时的收藏家及好友潘祖荫(1830-1890)、王懿荣(1845-1900)、鲍康(1810-1881)、吴云(1811-1883)、吴大澂(1835-1902)五人的书信合集。陈介祺的书信因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而被时人视为“今董”,并转借传抄以便学习和珍藏。书者在此书“致潘祖荫”的书函中找到了有关于“大盂鼎”的记录片断,现摘少如下:
  盂鼎不知何日至,闻大如今方案,容可八石,自非专车不可。想大车以载,山河之遥,正未易易耳。至日如有精拓,乞先寄……(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左相书归盂鼎,自取方无痕迹,且可速。愚兄似尚非谬,或寄运费二百金与小子,托其制椟(厚木、铁钉叶,内用纸厚糊、塞满不少动,或托子年切致辞苏亿年为之尤妥)。觅车,择京差弁之至可托者委之,而进城事自任之,当必妥速。尽弃所藏而藏此,尚且未过,何计留资他谋耶。强之亦可至,似不如如此,乞恕愚者之直而妄也。(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一日)
  秋中清朗,维台履佳善,上侍康安为慰。盂鼎已至否。念念……(同治十三年八月八日)
  上为陈介祺写给潘祖荫的书函,从中可以看出陈对盂鼎的期待之情尤如期待一个新生儿的到来。盂鼎大如方桌,可容入石粮,千里之遥运京师,相当不易。从年初至中秋,仍未运至京师,让陈还是翘首以待。除此之外,陈介祺还特地交待了运输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打包、装箱、人选等等,可谓用心至上。
  陈介祺为什么对盂鼎运送京师之艰难险阻如此清楚呢?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下陈所藏的毛公鼎了。大盂鼎、大克鼎以及毛公鼎,因器型之大、铭文之多、历史之久而名扬海内外,被国人誉为“海内三宝”。
  毛公鼎,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51年),是由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古董商人闻讯前来争相购买。咸丰二年(1852年),毛公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他向北京的陈介祺发函告知,陈接信后马上汇来白银,言明以部分作为定金,部分为运费,让苏雇车专程送来。陈见此宝鼎价值超出他的预想,极为高兴,又补苏亿年白银1000两,把此鼎锁藏于秘室,视为至宝,秘不示人。1852年5月,经过深入研究,陈介琪为毛公鼎作了释文和题记。释文竖写,上端是四块形毛公鼎拓本,中为陈介琪毛公鼎所作释文和题记,下为毛公鼎立体拓本。陈介琪得到毛公鼎之后,凭托其高超的传拓技术,制作宝器拓片出售,售价极其昂贵。陈介琪应为考释毛公鼎的先锋人物,也是目前唯一能看到他对毛公鼎的有关文字记载。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铭文内容详见附图说明)

  正因为陈介祺家中深藏着毛公鼎,又见了大盂鼎的拓片,所以他对即将抵京的大盂鼎才会如此期待,很想在第一时间拿到精致拓片供自己研究。这是一个金石藏家的“痴迷”,是对学问的钻劲,正是这股又痴又狠的态度才成就了一代金石印文大师陈介祺。
  1875年冬,潘祖荫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大盂鼎。他仔细甄别,与陈介祺等好友共同研究,终确认是周鼎无疑。然后,潘祖荫难以遏制那份激动,又请金石家王石经篆刻了“伯寅宝藏第一”的巨印,以表达欣喜自得的心情。这是左、潘友谊中的一段佳话,也是左宗棠为国宝找到了一个最好的主人。
  毛公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