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22节

作者: 木棉小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4-25 22:47:55

  第四部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在我画了一幅中国GDP奇迹路线图并和日本、德国的经济发展可比时期做了对比之后,我发现历史原来真的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居然能够反射出一些有规律的折线,指引着经济走势的一些方向。
  我首先总结一下我所认为的这些折线所指示的趋势。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方向性选择:经济增长要不要从“投资-出口”模式向“投资-消费”模式转变。这个转变目前必须克服的障碍有三个:国内价格体系的回归、消除通货膨胀风险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转变。第三个障碍不是经济层面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做探讨。另外由于本部分是探讨我们面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情况而应当采取的对策,所以第三个障碍的探讨也无助于本部分目的的实现。

  那么,焦点就集中在前两个障碍上。要解决国内价格体系的扭曲问题,只能从汇率改革上入手;要消除通货膨胀的风险,就必须提高利率收回流动性。这两个问题属于战略问题,其他的都是战术问题。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战略层面的问题居然在很大程度上无可避免地纠缠在了一起,因为汇率不回归合理,就解决不了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的问题,就解决不了货币越来越多的问题。国内的货币问题就好比是一盆水,这盆水已经要溢出来了,加息是往外舀水,但汇率不合理导致的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却是往盆里注水的水龙头。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尽管3月份中国在近6年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但顺差额只有72.4亿美元,而且主要是对台湾地区、日韩和东盟国家的逆差,对欧美仍然是顺差。不仅如此,当我们看到3月份光进口汽车就花费了32.2亿美元,因此这种贸易逆差的持续性很值得怀疑。

  所以,分析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其出发点就必须落在汇率和流动性两个基本点上。如果说我们看到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和生活资料的不断涨价还意识不到流动性泛滥的严重性的话,也许货币总量和GDP的比值能够让我们从梦中惊醒。2009年中国M2和GDP的比值达到了1.81(2009年M2总量为606225万亿,GDP总量为335353万亿元),这一比值前不见古人,后面有没有来者不敢说。所以我们在此大可以“念天地之悠悠”,但要不要“独怆然而泪下”还可以犹豫一下。

  当全世界都在指责美联储近年来滥发钞票的时候,美国2009年的这一比值只有0.6(2009年末美国M2总量为8.54万亿,GDP总量为14.26万亿)。要知道美国的这一比值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都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在0.6上下波动,并且在我收集的资料中(见上一部分的M2/GDP对比表),美国是唯一一个数十年来这一比值几乎恒定的国家。请大家注意,不仅如此,美国的货币总量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以各国的外汇储备形式处在静止状态,仅仅中国和日本两国在2009年底的美元持有量就超过了3万亿美元。所以我认为美国经济近年来很可能处在一种通货紧缩状态,也许这也是美国民众大举借债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我并非在为美国“解脱”什么,而是当我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我必须站在一个中立客观的立场上去分析,否则当经济问题复杂化之后,这种研究本身就失去意义了。
  假如以目前6.2的汇率来折合美元的话,中国的货币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考虑到美国的实际流通货币总量,中国的货币总量恐怕已经是美国实际货币总量的2倍以上了。一想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金融帝国”,我顿时象打了鸡血一样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振奋”。我相信这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大家可能比我更清楚。
  这样,我将以通货膨胀的风险和汇率的调整为基点,将两者进行组合,试图从行业和个人投资的角度分析在每一种组合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样的话共有4种组合:
  1.汇率不调整;不加息。

  2.汇率不调整,加息。
  3.汇率调整,不加息。
  4.汇率调整,加息。
  至于这四种组合的概率有多大,只有大家自己判断了。如果我一定要给出每种组合的概率的话,那样我就成算命先生了。
日期:2010-04-25 22:51:12

  1.安得广厦千万间-房地产业
  1.1.雾里看花

  近年来中国经济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房地产。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就进入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不仅没有跟随其他国家下降,反而走出一波炙手可热的大牛市。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泡沫只有在破灭之后才知道是泡沫。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泡沫谁也不知道。但我认为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一定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价值主导价格的规律也一定会发挥作用。因此我将着手从这个角度去切入房地产市场的分析。

  中国的住房改革始于1998年。根据建设部副部长齐骥2007年8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1998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18.7平方米。1998年全国城镇的人口为3. 7942亿,这样1998年全国住房存量面积为70.9515亿平方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2008、2009年的统计公报的数据,1999年到2009年10年间全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为64.3321亿平方米。这样目前全国城镇的住宅面积总量为135.28亿平方米。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近日宣称的数据,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算,已经达到了6.22亿人。这样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21.75平方米。

  但是2009年9月28日,国庆新闻中心举行的主题为“中国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情况和住房建设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则表示,到2008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达到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
  我现在无法解释这个数据差异,我觉得中国的住房统计目前应当是一笔糊涂账。但我觉得还是以我自己计算的数据为依据来衡量这个问题可能更好一些,毕竟我计算出来的数据要比官方数据低。人均居住面积21.75平方米的计算过程没有考虑旧城改造的因素,因此实际人均居住面积应当比这个数字还要低一些。
  所以,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业应当在市场供求方面仍然处于卖方市场。不过考虑到中国住房面积统计数据实在是很难看懂(比如部队的房产是不是在统计范围之内,统计是否准确),因此这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我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