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27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力即位,是为宋宣公。关于宋宣公与宋穆公这段故事,《史记·宋微子世家》里是这样记载的: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於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故事跟《左传》的基本一样,不用赘述。嫡长子继承制和选贤任能这两者各有利弊吧。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好处是未来的继承人是明确的,大家都早早就知道将来要辅佐的是谁,理论上无继承资格的人是不应该有二心的。而选贤任能则导致继承人是个未知数,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这就给后面的内斗埋下了伏笔,严重时会造成政局的动荡乃至国家的灭亡。如果君主只是个虚位,就像现在英联邦女王一样,只是名义上的元首,那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日期:2022-09-21 20:32:38
  [春秋]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缪(穆)公。
  这一条也很好理解,记载了十二月发生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齐侯和郑伯在石门这个地方会盟,具体会盟的日子没有记载。这是《春秋》中第一次记载齐国,参与这次会盟的齐侯是齐僖公,他的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郑伯是我们的老熟人郑庄公。石门,显然是地名,杜预解释说“石门,齐地,或曰,济北卢县故城西南济水之门”。

  第二件事,是这个月的癸未日,宋国安葬了宋缪(穆)公——《谷梁传》和《公羊传》都作“宋缪公”,《左传》作“宋穆公”——也就是上一条提到的“宋公和”
  对于第一件事,《左传》记载如下: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
  这段话先是解释了一下齐国和郑国这次会盟的原因。寻,是重温的意思。卢,是地名,有人考证说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应该是此前双方在卢这个地方已经有过一次会盟,这次会盟大概率就是两国国君礼节性的会面,重申一下两国盟友关系牢不可破,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巩固两国政府和民间之间的友好往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大国应有的表率等等。但是会盟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八卦,《左传》给记载了下来,就是在庚戌日这天,“郑伯之车偾于济”,偾[fèn],意思是坏了,济,是济水,这次会盟就在济水跟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庚戌这天,郑庄公的车在济水坏了——说的很委婉,其实意思是说庄公行进途中翻车了。按杜预的解释,是遇到大风导致翻车落入济水。之所以《左传》记载下来是觉得这事有点怪异——是不是觉得会盟的时候发生这种事,似乎不是个好兆头啊。此外,杜预还认为《左传》里说郑庄公翻车是庚戌日,这个不对,这年的十二月没有庚戌日——这个我赞成,因为《春秋》记载了癸未日葬宋穆公,会盟如果是癸未日之前,则不可能是庚戌日(庚戌至癸未相隔超过三十天)。

  对于第二件事,《左传》则没有关注。
  与《左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第一件事,《谷梁传》和《公羊传》都没关注。关注点在第二件事,《谷梁传》对第二件事解释如下:
  日葬,故也。危不得葬。
  这句话意思是说,之所以《春秋》记载了宋缪公下葬的日子,是因为发生变故了,不得不匆忙下葬。故,是变故的意思。危,是遇到了危难。
  宋穆公八月庚辰去世,十二月的时候差不多五个月了,诸侯五月下葬,基本是合理的。为何说这天安葬是遇到变故有危难呢?《谷梁传》没具体解释。答案在《公羊传》:
  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过时而日,隐之也;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此当时何危尔?宣公谓缪公曰:“以吾爱与夷则不若爱女。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盍终为君矣。”宣公死,缪公立,缪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与夷复曰:“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缪公曰:“先君之不尔逐可知矣,吾立乎此摄也。”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弒与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这段话先解释了《春秋》里为何有时候注明安葬的日期有时候不注明,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不到下葬的日子而安葬,且注明安葬日期了,说明是匆匆忙忙着急下葬;不到下葬的日子而安葬,也没有注明安葬日期的,是因为安葬的轻慢草率;超过下葬的时限了安葬且注明下葬日期,是表达哀痛君主没有按时下葬;超过下葬的时限了安葬却没注明下葬日期,是因为没有按时下葬。按照正常的日子下葬不用著明日期,是正常的做法。当葬的时候下葬而记录了日期,说明是遇到危难了匆忙下葬,礼数上有缺失。葬宋缪公遇到什么危难的事情呢?当初宣公对缪公说,“要说私心而论,更喜欢与夷还是你(女,通汝)),我更喜欢与夷。要说执掌宗庙社稷为一国之君,与夷不如你啊。我死之后你为君。”宣公死后,缪公就即位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冯与勃(这两个人后来一个是宋庄公一个做了左师,所以这里有“庄公冯与左师勃”一说),并且对他们说:“你们俩是我的儿子,活着的时候咱们再也不见,谁死了彼此也不用哭。”与夷说:“先君之所以不把君位传给我而给了您,是因为觉得您贤明可以做国君啊。而今您把两个儿子赶出去将来要把君位传给我,这不符合先君的遗愿啊。假如做儿子的可以被驱逐,那当初先君为了您的位子安稳就应该也把我驱逐出宋国啊。”缪公说:“当年先君之所以没有驱逐你的意思很明显啊,就是让我摄政而已”,最后缪公还是把君位传给了与夷。冯后来弑杀了与夷,是为宋庄公——按这段话的理解,应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此前被缪公驱逐到郑国的冯,已经发动了叛乱,导致宋国不得不匆匆安葬缪公。

  《公羊传》以此案例,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故君子大居正”,意思是说,君子要遵循正道,要以正道为大。《公羊传》认为“宋之祸宣公为之也”,也就是说宋国之所以有这次祸乱,,根源还是在宣公的兄终弟及。就是因为宋缪公太在乎兄长传位给他这个小恩小惠了,想着要回报先君宋宣公,没有以家国社稷为重,把君位又传给了宣公的儿子导致的——如果当初宣公就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传给与夷,那就不会导致冯因为没有继承君位而产生怨恨发动叛乱。因此,《公羊传》认为什么是正道也就很明显了,兄终弟及这种做法显然不是正道,传子不传弟才是正道——即使弟弟更贤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