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25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针对周郑交质这件事,《左传》做了点评,认为如果双方之间没有发自内心的彼此信任,即使有人质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双方之间都能体谅理解对方,都能遵守礼制,即使没有人质,别人也不可能离间他们的关系。假如双方都很诚信,即使用“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这些东西,也可以敬献给鬼神和王公,何况两国之间订立君子协定,尊礼行事,有哪用得着需要人质?《诗经》的《风》里有《采蘩》《采蘋》这样的诗篇,《雅》有行苇》《泂酌》这样的作品,就是彰显君子忠信的啊。

  《左传》这段话里,“涧溪沼沚之毛”中,涧、溪都是小河的意思,沼、沚都是小水池水塘的意思,毛就是水边长的野草。“蘋蘩蕰藻之菜”中,蘋是水中生的植物。蘩,是白蒿。蕰藻应该也是水生的藻类植物。“筐筥锜釜之器”,都是装东西的器物,杜预注解说“方曰筐,圆曰筥[jǔ]”,这两种都是竹制品。“无足曰釜,有足曰锜[qí]”,这两种都是炊具,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锅,锜则是在釜的基础上有三足。“潢汙行潦之水”中,潢[huáng],意思是地势低洼,汙[wū],通污,潢汙二字连起来,就是低洼地上积的污水。行潦[xíng lǎo],潦通“涝”,行潦就是说走的道路上积下的雨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中,荐,意思是敬献。羞通馐,意思是进馐。“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整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假如双方都很诚信,(在结盟的时候)哪怕用来献祭的礼物是“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用来装祭品的器物是“筐筥锜釜之器”,奉献给鬼神的是“潢汙行潦之水”,即使如此的不合礼制,只要双方都诚信,那这些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我觉得《左传》这段话很有点实事求是的味道啊,典型的实质重于形式的思想啊,这个观点很先进嘛。

  《采蘩》、《采蘋》《行苇》《泂酌》,都是《诗经》里的篇章,这几首诗里先后提到了《左传》这段话里引用的蘩、蘋、沼、沚、行潦等词。春秋时期,上层社会非常重视对诗的学习,人们之间对答往往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这个意思。《诗经》里很多诗句今天读来有些拗口难以理解,但是有些诗今天读来还是让人觉得非常美。我女儿的名字,就是我取自《诗经》,当年孩子未出生之前,也想了一个男孩的名字,也是取自《诗经》,不过到目前为止没用上。

  关于成周,多说两句。周武王灭商后,由周公负责在中原一带营建了新都洛邑,这个新都就是成周,因为这个缘故,也可以说成周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但是按照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新都建成后,西周并未正式迁都于此,一直到平王时代才东迁于此。但是有资料记载说西周时期,成周一直有王室直接控制的军队驻守用以镇慑东方。后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西周王朝实际上是镐京和成周双首都。

  与成周对应的,有一个词叫“宗周”。当初周文王在沣水西岸建立了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以此为都。周武王时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并在镐京居住处理政事。丰京是周朝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二者合称丰镐。宗周一般认为就是镐京,因为武王居住在镐京,诸侯尊他为天下共主,所以称镐京为宗周。后来也以宗周来代指西周,以成周代指东周。例如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诗经》,现在还记得读到《黍离》的时候,注解里有一句“《黍离》,闵宗周也”,意思是说《黍离》是作者经过西周故地有感而发。《诗经》里还有一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也是以宗周代指西周。

  不过我还记得小时候读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里面提到张丹枫的父亲,名字就叫张宗周。当时借云靖之口就讥讽说,周是天下的共主,这个人背叛中原却好意思以“宗周”为名。嗯,云老先生虽然有点愚忠,但一生忠烈也让人钦佩,作为张家的后人考虑到您孙女后来还嫁了过来,对于老爷子臧否我张家先祖一事,也就不多说了。
  日期:2022-09-19 23:11:28
  [春秋]秋,武氏子来求赙。
  隐公三年的五月和六月,《春秋》没有记事。转眼就到了秋天,这时候有一个被《春秋》称为“武氏子”的人来到了鲁国,来的目的是“求赙”。显然这个武氏子不是鲁国人,但是应该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赙,在之前讨论“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一条时提到过,《谷梁传》认为“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武氏子来求赙,联想到前一条平王驾崩的事,这条记录就很好理解,武氏子应该是王室派到鲁国来的,派来的目的是为了平王的葬礼而向鲁国求取钱财(这个钱财应该就是我们今天参加丧礼时随的份子钱)——说明王室当时确实惨淡,正常的丧事开销都难以为继了。至于武氏子具体是哪个月哪一天来的,《春秋》没记录,但是联系后一条记录注明是八月的事,我推测这件事大致应该是在七月。

  《左传》对此的注解非常简单: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只强调了一点,这个时候周平王还没有下葬。嗯,也对啊,天子七月而葬。三月驾崩,这时候确实不该下葬。没毛病啊。

  但是,按说这个时候,诸侯应该已经前去参加平王的葬礼了,用来助葬的祭品——例如赗、襚、含、赙之类——应该已经送给王室了,武氏子能来鲁国求赙,说明在他来之前鲁国并没有把这些送到王室,天王已经去世三四个月了,鲁国还是没有一点表示的意思,仔细琢磨琢磨,确实有点不尊重王室吧?
  《公羊传》说法如下:
  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讥。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盖通于下。
  先解释了一下武氏子是谁,是周王室的大夫。之所以称他武氏子,是有讥讽的意思。讥讽什么呢?作为父亲的平王刚驾崩,作为儿子的新君尚未正式即位还没有任命他为大夫。身负王室使者之命,但《春秋》却没有称他为使者,是因为当时正是丧期,新君还不能(以天子的正式身份)发出命令。武氏子来求赙这件事《春秋》之所以记载下来,是表示讥讽的意思。讥讽什么呢,丧事没有主动讨要助葬财物的做法啊,这样做是不合礼制的。同时也讥讽了身为下级的鲁国国君(不主动送助葬的财物,以至于让王室上门讨要来了)。

  上一段中,关于“父卒,子未命”中父、子的含义,我理解为先君和新君。但是我也看到一种说法,认为这个父是武氏子他爹——这样“武氏子”就当“武某人他儿子”来解释,“父卒,子未命”就是说他爹刚死,他应该还在守孝期,所以还没有被国君正式任命继承他爹的职位——似乎也能解释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