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14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09-04 19:59:41
  [春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这句话很简单,也很好理解。虽然省略了主语,但是我们还是很容易推测出主语就是“我”——即鲁国人。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鲁隐公元年的九月,在宿这个地方,(我们鲁国人)和宋国举行了一场会盟。宿,是国名,据说武王灭商后分封伏羲氏的后人于宿,建立宿国——从周初分封伏羲、尧、舜、禹等先贤后人来看,我们不得感叹一句:投胎确实是门技术活啊!

  宿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山东东平县东。而会盟双方中的宋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代,隐公时期的鲁国统治核心区域在今天的山东济宁曲阜一代。刚好鲁、宋、宿三者在地理上呈三足鼎立之势。春秋时惯例,当事国往往在第三国会盟商谈政事。这个也好理解,就好像今天会盟双方之前有过节,在第三方中立国谈判,一个道理。
  这应该是隐公时代鲁国第二次有记载的外交活动。之所以说是“隐公时代”而不说是“隐公”,是因为这里并没说隐公参加了这次会盟。
  有人可能就会质疑了,虽然《春秋》没有明确记载隐公有没有参加,但是不是也可能隐公参加了这里省略主语了呢?而且如果隐公没有参加,那这次会盟就不算重要,不重要的话干嘛还要记载呢?
  隐公还真的很可能没参加这次会盟,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如果我们对照前面那条记录“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眛”就很明显看出对比了——上次隐公和邾国国君进行会盟,因为隐公参加了,所以明确记载了。因此,既然这里没有明确记载,我就认为隐公确实没有参加这次会盟,而且同样有理由认为宋国的国君也没有参加这次会盟。
  其实隐公没有参加这次会盟,不光是我的看法,也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共识。《公羊传》对《春秋》的这条记载仅仅八个字:
  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内,就是国内的意思,这里当然就是说鲁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谁去参加这场会盟了?国内身份地位(相对于国君)卑微的人啊。

  《谷梁传》对《春秋》的这条记录比《公羊传》慷慨点,二十三个字:
  及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跟《公羊传》的观点一致,认为代表鲁国参加的会盟的人,身份地位不高。然后比《公羊传》多说了一点,代表宋国参加会盟的人身份地位也不高啊。正因为会盟的双方都身份地位不高,所以连会盟的具体日期都不记载了。宿,就是个地名——特意强调是邑,言下之意这个宿不是宿国。《谷梁传》不知道为何会特意强调这点,这是我读到这里的一个疑惑,我自己猜《谷梁传》这里的意思是会盟的地方宿可能是宿国下面的一个城邑吧,好比今天说在吉林会盟其实指的是在吉林省吉林市会盟——但我不确定我的观点对不对,希望有人看到了能替我解答。

  这个时候就有点让人觉得奇怪了,既然会盟的双方地位不高,那又为何特意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呢?——在《左传》里好像能找到答案。
  《左传》里关于这条的记载如下: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先看《左传》较之《公羊传》和《谷梁传》多出来的信息。“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灾,亦不书”。纪人,就是纪国人的意思。纪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寿光一带;夷人,是对当时东部少数民族的称谓,所谓“东夷”就是指东部的少数民族——其实就是指生活在东部但文化与华夏正统不同的民族。这个称谓和与之并列的西戎、南蛮、北狄都是对当时中原四方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其实仔细琢磨,这几个称谓都有一定的蔑视意味。“夷”这个字,“人”身上缠了绳索,那是什么?长的像人但其实是被像动物一样对待(用绳子捆绑起来)的;西戎,也被叫做“犬戎”,即使导致了西周的覆灭,仍然是跟“犬”一个档次;南蛮,就不说了,蛮夷蛮夷,不服王化之人;北狄,“狄”也是反犬旁,也是当动物看的。“不书”,意思是《春秋》里没有记载。这里记载了发生在当年八月但《春秋》里没有记载的两件事,一是八月的时候,纪国人出兵讨伐夷人。因夷人没有来告知(鲁国),所以《春秋》没记载——由此推出似乎鲁国当时和夷人有盟约。第二件事,就是有“蜚”——这个字一看就明白,应该是某种害虫。有人认为就是蟑螂,但是我觉得蟑螂一般在家庭多,恶心人而已,不至于对家国社会有多大危害。这里能记载,考虑到春秋时代农业的重要地位,我倾向于认为“蜚”不书蟑螂,而是某种对庄稼造成一定影响的害虫——按照“八月”这个时间推测,我更倾向于这个“蜚”就是蝗虫。不管到底是什么,总之这次害虫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大面积造成灾害,所以也不书。

  有“不书”的,那对应的就有“书”的,书的是什么?就是《春秋》里的 这条记录——“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所以《左传》接下来的“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这句话就是对《春秋》里“九月,及宋人盟于宿”的注解。
  《左传》的“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这句话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季年,就是晚年的意思。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中季是最小的;一年有四季,每一个季节都分三段,例如春季依次又分孟春、仲春、季春,季春也是春天的末尾。所以纪年,就是后面几年的意思。黄,显然是个地名,在今天的河南民权东,这个地方离鲁国相对远一些离宋国显然更近,鲁惠公能在这个地方打败宋国,相当于打到宋国家门口了。也就是说,在鲁惠公晚年的时候,鲁国和宋国两家发生了战争,鲁国一直打到宋国门口,双方结下了梁子。

  隐公摄政后,可能需要一个安稳的内外部环境,因此想跟宋国缓和一下关系,所以就有这句“公立而求成焉”,意思是等到隐公被立为鲁国君主了,就想和宋国缓和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回头再看《春秋》这条记录,“九月,及宋人盟于宿”里的“及”字,就能更好的理解了,正如前面讨论“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眛”时对“及”字的解读一样,这个 “及”说明这次会盟是鲁国主动发起的。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何会盟的地方在第三方宿——中立国对战争双方来说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双方都能接受。

  但是为什么有这次会盟了,双方的国君却都没参加呢?我猜也许这次双方都只是派了大臣,互相沟通了一下彼此的底线吧,毕竟,之前还在交战,要一步到位把酒言欢说不过去。因此先派个大夫之类的勾兑一下,谈的差不多了双方国君再出面,签订一下协议皆大欢喜。就像我们今天的商务谈判一样,往往是事情已经谈好了,双方的大佬才出面——这点,自古以来即是如此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