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为“穷人”而写的书》
第7节

作者: billte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经过了三至四万年,印刷的发明则约于公元1040年,此时人类的智慧开始累积并普遍流传,各种发明与文明前进的脚步亦就变得越来越迅速,1876年电话被发明了,数年后陆续发明了电影、电视、晶体管,直到目前的光纤传输,并且从初期一次只能传送三千个讯号到现在一次可传送一千万个以上讯号。改变所需的时间从一开始的数百万年、数十年、数年,到今日可谓几乎五分钟就产生一个不同的变化,都证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越来越朝向飞跃式的发展。因此,二十一世纪的精髓之一就在于“速度”。作为研发部的“领头羊”,我常常被“逼”到山崖边。利用每周的部门会议,我向大家作出公众承诺,必须按期达成公司下达的指标。目标决定路径,目标决定策略,为了免去“裸奔”的惩罚,我常常是“十八般武器”通通用上。“并行试验”、“科学寻针法”、“田口实验”、“脑力风暴”等等就成了有力攻坚武器。承诺采用的形式也是不断改进的,一开始是用“说”,后来就要求“白纸黑字”“写”下来,再后来使用“大字报”形式“贴”出来。办公室贴,部门看板贴,发展到家里书房贴,连盥洗室的镜子上也贴。刚开始使用“绝不裸奔”的承诺,同事们不太理解,以为我“疯了”。后来,在一次一次艰巨的任务顺利完成的“铁证”前,大家也纷纷学起来。工作上用多了,我就把它推广到日常生活中,我的很多重大目标也就是用此方法实现的:第一幢叠加别墅,第一辆汽车,第一次出国学习••••••

  “绝不裸奔”的承诺,是要 “给自己一片悬崖”;那么,“没有借口”同样是不要给自己留有退路。成功就是这样“示范”出来的。
  “问题就是机会”
  先让我讲个穷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人见一个穷人很可怜,于是,大发善心愿意帮助他致富。富人送给穷人一头耕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
  穷人满怀希望地开始开荒。

  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这样,还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将计划付诸了行动。
  只是,当他吃了一只羊后,小羊却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行,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将自己的计划再次付诸了行动。
  但是,鸡生蛋的日子也很慢,挨饿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于是,他忍不住杀了鸡,就这样,直到他杀到还剩最后一只鸡时,穷人感到他的理想快要彻底崩溃了。穷人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最后一只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送来了种子,赫然发现,穷人正在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依然一贫如洗。
  讲完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或许你会感叹道: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致富的梦想,甚至有过很多机遇,盼望着成功,也付出过一定的行动,但为什么我们仍然穷?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努力是因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样,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放弃是因为我们找到了放弃希望的理由或借口。一旦我们找到一些理由证明失败的原因不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开始放纵自己的生命。
  “穷人,永远有着一千个贫穷的理由。卖掉牛,卖掉羊,卖掉鸡,当他卖牛、卖羊、卖鸡的时候,其实他失去的并不是牛、羊、鸡等,而是他对未来的希望。与此同时,他收获了自己为什么穷的理由。

  “一旦穷也成为一种理由的时候,生命就失去希望了。”
  没有达成目标,每次都给自己一个理由,这样可以心安理得。以前我也同样是 “失败合理化”,直到听了余世维老师的“职业经理人常犯的十一种错误”课程,其中第一种错误“拒绝承担个人责任”,使我的心扉豁然开朗。是啊,我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成功,但每次都是“借口”害了我,“我太年轻,没有经验”、“我们公司不够大”、“我们的设备不够先进”、“我很穷”••••••

  凡事“没有借口”、“问题就是机会”,这些就成了我工作中的“兴奋剂”。 作为上市公司,有一份自己的内部刊物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传递董事长的号召,又可以反映员工的心声;它既能让员工施展才华,又能增强公司的凝聚力。这件事曾经有不少人想过办,都在困难面前退却了。成功一定有方法,我经过反复思考和调查,通过“外脑的嫁接”,终于让我们的内刊诞生了。从组队伍,到版面设计;从排版培训到内容的审校;从稿件的征收到刊物的效果追踪等等。正是这些事情,让我崭露了“头角”,让我养成了“问题就是机会”的思考习惯。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些我们很多都停止在“知道”,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难怪有人形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人的身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脑袋”到“脚”。人只有跳进河,才能学会游泳。一个没有吃过梨子的人,怎么能知道梨子的味道呢?一个没有受过挫折的人,当然也就写不出真情实感。现在总算明白了如何才能“没有借口”,成功的“九阴真经”是“踏”出来的。


日期:2007-11-24 23:10:48

  (13)选对池塘钓大鱼
  “带橡皮的铅笔”
  龟兔赛跑第三版说的是平台。
  我在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平台。
  我二十九岁取得硕士学位,那一届九十四个研究生,只有两个进企业,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我还有个当公务员的机会,有个区看中了我这个优秀硕士,要招我进机关。当公务员是吃“皇粮”,现在的大学生打破脑袋要往里挤,一百个名额有几万人竞争,但我放弃了。在走进企业,走向实践这一点上,我就像郑板桥写的一句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作为化学专业毕业的一名硕士,我却走进了半导体领域的公司,很多人觉得这是敲错了房门。我当然持相反看法,我给你说个“带橡皮的铅笔”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在扬州师院念书的时候,受郭荣校长专题报告的启发而来的。
  铅笔写错了字,要橡皮来擦。铅笔和橡皮,本来像俗语说的那样:“水牛角,黄牛角,角(各)归角(各)。”铅笔是铅笔,橡皮是橡皮,在铅笔和橡皮诞生以后漫长的年月里,它们是分离的。忽然有一天,有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把一块小小的橡皮安到了铅笔的屁股上,于是有了橡皮铅笔。橡皮铅笔的出现,意义不光是实用的方便,还改变了1+1=2这样的功能定势,这才是更大的贡献。

  如果我到化学领域的企业,我将是众多“铅笔”里的一支,哪怕我是支彩色铅笔,也终究只是一支铅笔。所以我打破学化学的谋职于化学企业的思维定势,跑到“橡皮”堆里去,在那里只有我一支“铅笔”,我要成为“橡皮铅笔”,指日可待。当然,我也不是投机取巧,我是经过缜密思考的,半导体的核心是研究化学变化,我可以让自己学的专业成为这个行业的核心。我在公司这座平台上,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我在实践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经验,是学校里学不到的。通过这座平台,我不断体现自我、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让我对自己更具有了信心,更坚定的树立了“自己就是一座宝藏”的信念。这是给予我最有价值的报酬。

  “孟母三迁”因选对环境,而让孟子成名;周弘因选对方法,“赏识教育”而让聋女儿成才;我因选对公司这个“平台”,而让我大展宏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