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为“穷人”而写的书》
第1节

作者: billte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7-11-13 14:57:00

  我目前是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我从农村长大,一直作为一个穷人的“脱穷”而努力,通过十年的摸索,为了让我的经历对很多真正奋斗的“穷人”有点帮助,经过两年时间的总结成书。
   (1) 下面就是此书的“自序”
  我兄弟姐妹七人,我居末位。因家境贫寒,加上身材矮小,于是,幼小的我一直不安于现状,穷则思变。
  在我儿时,父亲就反复讲人生有两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于是我从小就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虽然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但一直没有改变我贫穷的面貌,我仍不断借钱学习,去上很多课程,平时再忙每天也得挤出半小时用在读书上,一星期起码要读完一本书,用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并加以实践。天道酬勤,终于在三十八岁时我摆脱了贫穷,过上了自己追求已久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别墅,自己的车子,自己公司上市的股份••••••

  为了帮助许许多多和曾经的我一样的穷人,缩短他们自己漫长和艰难的摸索历程,减少他们的投资费用,于是我决定把自己三十多年的经历,实践了十几年的经验,总结成书:做我所学,思我所想,想我所得,写我所做。我的写作宗旨是:读者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让你有兴趣,有收获,哪怕你是小学文化也够了。
  经济学告诉我们,最稀缺的东西最值钱。人们熙熙攘攘在寻求致富之道时,却没有注意到上面所说的经济学简单的结论。人们就在纷纷寻找致富秘诀,踏遍千山万水,尝试各种方法,改换若干行业,因无所收获或收获甚少而怨天尤人时,蓦然回首,却发现“钻石宝地”就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大脑。大脑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是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养成每时每刻、每件事“问对问题”的能力,就是你我“脱穷”的终生法宝。我写作本书的理由很简单:什么最稀缺,什么最值钱。本书揭示这样一条哲理:缺少“问对问题”的能力,就是你的“穷根”所在。

  因为很多人每天还在为生存打拼,所以,本书在篇幅上也特地予以考虑,尽量在最短的篇幅里注入更多的内容,以降低购买者需支付的书款。我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为愿意成为我读者的朋友着想。
  我坚信:今天含泪播种,明天欢呼“脱穷”!本书将使你受益终生!

日期:2007-11-14 9:25:17

  (2)“穷苦”的回忆
  谁都不喜欢贫穷,任何人都有改变窘迫的经济状况,让自己富裕起来的愿望。
  我是一个吃烂山芋长大的孩子。我出生后的很多年里,中国农村的状况是广阔的贫穷,我家乡的土地,山芋是主要作物,也是父老乡亲的基本口粮。现在我们上餐馆,都会点一道“五谷丰登”,一个大盘子里装些山芋、玉米之类杂粮,一桌人抢着吃。这是生活变富裕了的人们在调调口味。在天天、月月、年年用山芋充饥的日子里,山芋让人又恨又爱。爱它是因为它让人不饿死,恨他是因为长期吃它,会让人像《水浒》里李逵说的那样:“嘴巴里淡出鸟来”。

  不管爱也罢,恨也罢,山芋管饱宿命式地成了幼小的我的梦想。遇到歉收,好山芋晒成干缴公粮,烂山芋自家吃。有时候连烂山芋也保证不了,锅里煮的便是槐树花了!那时候歉收的年头又特别频繁,所以,以烂山芋为标志的贫穷就成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因为贫穷,我小小年纪就要替父母分担劳作。因为贫穷,油灯不得不早早吹灭,我想利用晚上自习也成了画不圆的饼。尽管我已经非常努力,终究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第一次高考差两分落第,造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也是因为贫穷,一年后我以高分等待北大、清华的挑选,却不得不接受了提前录取的师范通知书。如果不是后来我决定报考曹教授的研究生,我的人生轨迹十有八九会比现在暗淡许多。考研的复习阶段,同样还是因为贫穷,我偶患感冒不去就医,变做肺炎,又差点与曹教授擦肩而过。总之,贫穷于我,实乃切肤之痛。

  贫穷在我的记忆里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深太深,少年时代,为了替自己挣来学费,放寒假的日子里,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玩耍,我却受雇于人,拿一把镰刀,跟着大人上苇滩割芦苇。芦苇在那时候是建筑主材料。一根芦苇一折就断,十根芦苇并在一起,你就很难折断了,几十根、上百根芦苇札成把子,能忍受很大的压力,所以建房造屋,芦苇把子可以替代木椽子,价却相对便宜。可是,割芦苇是很苦的,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苇滩里的水结成了一层冰壳,冰壳有薄有厚,踩在厚冰壳上,还没什么,只是脚底的凉气直往上钻,不太舒服罢了,如果一脚踩到了薄冰壳,那就惨了,薄薄的冰壳裂开,冰冷的水淹没脚脖子,鞋就成了冰砣砣。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回家去换鞋,因为一来一回,时间就给耽搁了,一天就割不到几捆芦苇了。我得起早摸黑割整整一个寒假的芦苇,挣的工钱才能勉强凑足一学年的学杂费。再说,回家也没鞋可换,我只有唯一一双棉鞋,还是豁了口的!现在的孩子真的无法想象,一个人只有一双棉鞋,而且还是旧的,破的,基本上已丧失保暖功能的。就是这么一双鞋,也是来之不易,是哥哥传给我的,大哥穿不下了给二哥,二哥穿不下了给三哥,最后才传到我这个老幺脚上,既然还能对付着穿,可见我们兄弟穿这鞋,是怎样的爱惜。我今天不厌其烦地讲这双破棉鞋,是要从这鞋上,让朋友们看到那时我的穷苦程度。

  割芦苇是体力活,出汗多,汗给北风一吹,就成了冰屑,汗还在不断的出,汗是热的,热的汗把冰屑化了,化了的冰屑和刚流出的汗水掺合在一起,又让刺骨的朔风吹成了冰屑,就这么一回回的汗成冰、冰成水,水又成冰,一天下来,里外衣裳全湿透了,全结成了冰,仿佛一件盔甲缚在身上。我穿着这么一件冰“盔甲”,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在摸黑回家的路上,心里涌起一阵阵的恨,恨什么?恨一个“穷”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