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19节

作者: 木棉小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4-20 14:15:36

  9.双管齐下
  事实上由于汇率不合理所产生的“汇率扭曲-国内价格体系扭曲-资产配置结构扭曲-资本产出率下降-资本溢出”的链条已经形成。
  4月16日,日本松下电器宣布在印度投资1.6亿美元建设一家空调生产厂,并计划在未来的三个财年内在印度投资总共300亿日元。由此引发了国内媒体对日本在中国和印度投资的关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一年中,日本对印度投资就增长了4.3倍,并一举超过对中国的投资。在2006年、2007年,日本对印度投资分别增长了15.9%和27.1%。但与此同时,日本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下降29.6%和22%。2008年中国统计日本对华投资微增1.7%(日本财务省统计2008年对华投资下降3.7%),2009年上半年下降6.1%,下半年恢复性增长。

  同时,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方式近年来也发生了明显改变。2005年以后,日本的投资方式由原来的直接投资,建厂房、转移技术,转变为购买股权、并购;原来生产产品直接出口,现在则是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不再追求技术上的国际标准。啊哈,当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被商务部否决的时候,欢呼的声音铺天盖地。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观察的时候,原来不只是欧美,我们邻国日本,居然也在通过购并方式进行投资。这厮直到今天,仍然不改“悄悄地进村”的本色。

  联想到第一部分中发现的外商投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降低,日本的对华投资的转变绝对不是偶然。我到现在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外商投资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在1997之后就逐年下降到目前比80年代还要低的水平。
  也许有人会说日本的海外投资目的地转移有其他因素的考虑,但任何人在经济利益面前一定都是理性的,除非出现了价值观上的重大分歧。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下图是资本产出率的国别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各国统计数据计算编制。

  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为8.7%,投资率为67%,据此计算出的投资产出率居然达到了7.7,也就是说我们要取得1元钱的经济增长需要投入7.7元!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国内企业也不得不去海外进行投资才能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我认为国内的钢铁企业已经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部条件,因为价格扭曲导致其只有去海外投资建厂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
  在此我对本部分的分析进行一下总结。中国经济现在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有两个:
  1.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就是很多人认为的人民币在对内贬值)。
  2.不合理的汇率导致价格体系扭曲,并引发资产配置结构的扭曲及投资效率的低下。
  而这两个问题由于中国实行汇率管制的原因纠结在了一起,因此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放开汇率管制使价格体系回归合理,从源头上刹住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钞票投放;另一方面必须同时收回流动性。
  首先我对放开汇率管制的方式很明确,就是放手交给市场去决定。这里我重点谈一下收回流动性的问题。收回流动性有三个手段:

  1.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票据。
  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3.提高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
  事实上央行已经意识到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截至上周央行今年已经实现资金净回笼9200亿元。但问题在于市场央票的现有存量已经达到了5万亿元左右,过于使用这一工具将使得央行为对冲资金到期和银行结汇所进行的票据发行变得永无休止。同时央行承担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存款准备金率尽管今年2月份已经提高到16.5%,但由于存款准备金是存放于商业银行,因此其对货币调控的力度十分有限。从历史上看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从来就没有对货币供应量产生过象样的影响。
  所以,只能利率才是调节货币供应量最有效的工具,但是恰恰我们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很好地使用它。那么,利率到底调整到什么样的水平才是合适的呢?我们可以以GDP的增长速度作为参照物,就是8%。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将其提高到10%以上都不为过。让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历史,1990年到1993年的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和房地产热等经济指标和今天如出一辙,当时的利率恰恰就在8%-11%之间。

  双管齐下之后的结果将会是:
  1.流动性回归合理,泡沫被挤出(地产和股市将会回归理性)。人民币“对内贬值”的现象消失,升值预期消失。
  2.汇率回归合理-国内价格体系回归合理-资源配置结构回归合理-资本产出率回归正常-经济开始真正转向内需。
  知易行难啊,这么多年我们跑得太快了,该歇一歇了。无论我们对飚车时的速度多么留恋,但飚车毕竟容易产生“70码”事件。这么些年我们和情人也在出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情人毕竟是人家的老婆,自己家的老婆这么多年来确实是关心得太少了,该添几件华裳几件首饰了。孩子也老大不小了,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了。

日期:2010-04-20 18:21:53

  10.解铃还需系铃人
  既然我认为双管齐下的措施无可避免,那么我在此试着分别从两个管道画出中国经济转型的路线图。
  路线图1:汇率回归合理-外贸依存度下降-投资转向内需(或者不再向外贸方向配置)。
  路线图2:升值预期消失和外汇储备不再增加-加息-收回流动性-通货膨胀风险消除-固定资产投资冲动被抑制并且老百姓的现金资产不再贬值甚至开始增加。
  但是两个路线图在画了一半之后实在是画不下去了。因为汇率回归合理和收回流动性只是必要条件,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转型还必须有个充分条件:老百姓的消费能力需要提高。

  换句话说,经济转向内需的前提是我们要让老百姓变得有钱并且敢花钱。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重新改变切蛋糕的方式和比例,同时要使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方式真正起到“劫富济贫”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解决“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教”的问题以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如果说17年前的那次财税体制改革奠定了今日中国经济增长的路线图,那么,17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又重新面对这个起点……历史,居然又将面临一个轮回。

  《易经》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但是“切蛋糕”和“再切蛋糕”的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层面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此不做探讨。这里仅就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如下:
  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教”这九大基本需求中,“生老病死教”属于准公共产品;“行”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多一些;“衣食”属于市场竞争产品;“住”的属性取决于政府的定位,可以是竞争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如新加坡政府就将“住”定位于准公共产品。但新加坡更象一个城市,我们将其定位于竞争产品可能更适合一些。
  在这九大需求中,目前只有“衣食”两个需求是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的,结果是这两个需求解决得最好。“行”由于属于公共产品,其解决只能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来逐步解决,客观地讲,我认为这个需求解决得也不错。
  问题就出在“生老病死住教”这六大需求上。我个人认为这六大需求没有解决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机制的缺失。这六大需求中“住”既然定位于竞争产品,就应当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但是,在这个表面市场化的行业当中,其最重要的土地供应却是由地方政府垄断的。“生老病死教”这五大需求属于准公共产品,目前的特点都是供应方由政府垄断或者有限度地开放,导致供不应求或者结构性的供求失调。因此,要解决好这六大需求,必须引进市场机制才能解决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我个人认为发放“教育券”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代替部分甚至较大部分财政拨款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至于广受诟病的中国大学教育,我认为可以用“教育券”代替大部分财政拨款甚至全部财政拨款。因为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精英导向加人文关怀导向的教育。这样一来大学们不会再拿着国家的钱大兴土木,二来其教学质量将会受到竞争的刺激。鉴于本文主旨不在于探讨教育,因此就此略过。
  上述作法有两个优点:一是引进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可以减少财政负担;二是可以大大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