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熙凤没读多少书,但听到秦可卿这番话,却“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可见,这件事本身也是她长久以来的生命寄托和价值追求。如今被秦可卿说破,她赶紧询问解决办法。
秦可卿指出了两条出路。
日期:2012-02-22 09:50:59
秦可卿的着眼点,非常奇怪:一是祭祀,二是教育。
当时,贾家也就是贾氏宗祠的祭祀已经做到了“四时”,也就是每个季节都有一段时间进行专门的族祭。但在秦可卿看来,祭祀远非仅仅一个礼仪和情感问题,它同样涉及到财政管理。具体的问题是:
(1)祭祀的水平会随着家族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2)贾家的几个顶梁,比如贾珍、贾赦、贾政诸家,哪个多出一些,哪个少出一些,容易发生争执
于是秦可卿提出在宗祠周围购买土地、兴建房舍的方案,然后由各家轮流掌管各年的祭祀活动。如此,即使贾家哪天真的败落了,祭祀的水平也能够维持,而只要“祭祀永继”,则贾家的香火,迟早有再次兴旺的一天!
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祭祀与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在秦可卿的方案中,贾家的私塾就应当建在祠堂附近,使教育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感染。将来的子孙,哪怕只是在周边务农,也永远不会忘记读书的重要性。
(究竟《诗经》《尚书》之中藏着什么如此重要的东西?贾代儒的教学方案效果不明显,是否就因为离宗祠太远?)
秦可卿离开了人间,而剩下的人,仍然要忧心于人间之事。首当其冲的是长房贾珍 ----
·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
哭归哭,贾珍接下来,主要办理了几件事:
(1)花费1200两银子,给贾蓉捐了个御前侍卫,以确保葬礼上边“好看”(“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
(2)购买300僧道参与的大型法会,持续七七49天。主要目的是给秦可卿及周边灵魂“解罪”。
(3)安排贾家男性后人与当代名流进行高端会谈(女性协助)。
这些男性后人包括:贾代儒,代修,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政,贾琮,贾扁,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等。
这些当代名流包括:大明宫掌宫内相、忠靖侯史鼎的夫人、锦乡侯、川宁侯、寿山伯、总理虚无寂静教门僧录司正堂、总理元始三一教门道录司正堂,缮国公(家人)、西安郡王(家人)、北静郡王、镇国公(家人)、理国公、齐国公,等等。
(4)全权委托王熙凤,保障以上程序的顺利进行,同时重建宁国府的管理文化。
王熙凤先后得到秦可卿和贾珍两个层面的委托,对此事的历史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是施展所学,全情投入。
日期:2012-02-22 15:53:08
亮点十一:清代城郊的真实面貌
王熙凤的家族大丧项目管理,关注四大问题:
1. 人员统计; 2. 任务分派; 3. 财物申领; 4. 绩效考核
她认为,从这四个问题入手,就能够完成贾珍交给的重大任务,并且革新宁府的面貌。效果如何呢?有她自己和作者的两个观察角度:
(1)凤姐儿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
(2)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可见,短期内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平时的接待,理论上要服务于最终的送灵这个根本目的。所以到了这一天,真正的主角仍然是宁国府的贾珍等人,他们安排好了路上的一切。
· 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从宁府到铁槛寺这段路途,两边的地产所有权归谁,并不明朗。但贾家拥有使用或租用权,是肯定的,因为各王郡府不可能分别跟当地的地主来谈租用问题,而应该是由贾家打包处理。然后按等级次序交给各王府,以方便他们装点和奏乐。
出城门不远处,有一户庄院,据两匹快马来报说,这里可以休息。于是王熙凤和贾宝玉下轿观赏农家乐。庄院规模不大,只有几间房舍,但显然是贾家的熟人,所以纷纷把房间让出来。一群婆姨姑娘们围着贾宝玉、王熙凤和秦钟指指点点。
然后王熙凤进入正堂跟主人交涉,贾宝玉则自己去玩,观察农家的物品。他发现了锹,镢,锄,犁等工具,但是似乎没有见到牛羊,可见当地的农业以小块耕种为主,不重视畜牧业,连鸡鸭都不太养殖。
某间屋内有个纺车,贾宝玉在此邂逅了泼辣的“二丫头”,非常有感觉,遭到了秦钟的嘲笑。这个18岁左右的二丫头,已经有了一个小兄弟,还不太会走路。旁边还有几个女孩。王熙凤则在这里换了件干净衣服。
种种迹象表明,这条路上贾家实际拥有的土地并不多,只租用了少量的地皮和房舍。而房主由于得到贾家的扶持,也就不需要从事大量的劳作,纺纱也是象征性的。但是他们对于生育后代,却非常地具有积极性。从后边铁槛寺住宿的情况看,多数族人选择住在寺内,王熙凤不愿意同住,则只能住到水月庵去。而有钱的族人则自己找一个村庄。可见这一带的地皮资源还是很有价值,也比较紧张的。
日期:2012-02-23 09:18:48
这一段的城郊描写,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主题。前边已经看到,水月庵的净虚师太,殷勤走动于宁荣二府的上层,而她的真实能耐和资源量,在这一回才真正展示出来。
王熙凤进庵以后,她说了一个故事:
“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言,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践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
长安距离金陵一百多里,是个京郊县城,类似于今天的昌平通州。所以这个李衙内相当于昌平县长的妻弟。而原先定下的长安守备这门亲,则相当于昌平驻防部队的首长公子。总之,这是京郊两种(或三种)地头蛇势力之争。姓张的这位,也很有钱,但是二选其一的工作,让他非常难做。最初是倾向于部队首长的公子的,但是县长小舅子非常执着,一定要娶小金美女。而部队方面就比较豪放,派了些人来辱骂,使张家名誉扫地。张经理吞不下这口气,决定上北京找军方上级告状退亲。
王熙凤的老爸或叔叔是京城的节度使,统管军政大权,说起来跟长安县最有交情。但是这位净虚师太多了个心眼,她求王熙凤摆平这件事,用的是“府上”的资源,也就是贾府的资源。而王熙凤虽然一开始不肯,但一听净虚师太暗示这会有损贾府的威信,立刻发现这买卖不做白不做。于是她托一个手下(来旺儿),假冒贾琏之名,直接找到了长安节度使。而对方在京郊为官,早已多次欠贾家的情,觉得这件事仍然只是“小事”,远不足以还情。于是欣然应允,一个电话就让下属同意退亲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