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2 10:31:00
写在前面的话
还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到一本林汉达先生写的《前汉故事》,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以后一直对汉初以刘邦和项羽为代表的这一群英雄人物不能忘怀,他们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性格和人生。在后来的生活中,一心想像他们一样做个大英雄,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英雄的幻想逐渐破灭,但是汉初群英依然时时活跃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于是便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从1995年5月开始动笔,用了一年时间,于1996年5月完成了初稿。初稿写完之后,觉得很不满意,便把稿子放了下来,想让自己的想法沉淀一下再来修改。稿子一放放了十年,中间忙于工作、生存和各种杂务、俗务,始终没有再动过笔,但是对汉初这段历史的关注一直没有停。直到2005年,才又重新把稿子翻出来进行修改。十年之后回头再看原来的稿子,发现十年以前的许多构思和想法并没有过时,这几年经过重新打磨,四易其稿,自己仍然不能满意,改到这种程度,还有很多缺憾和不足,但是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成败得失最后交给读者去评论吧。
在写作过程中,本人到处收集关于汉初刘邦的相关出版物,发现近几年来,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有一本关于刘邦的纪实作品或小说出版,有时甚至几本同时出版,之所以有这样多的作者关注这段历史,说明汉初群英太有魅力了。但是这些作品都不能令人满意,可以说没有一部成功之作。有些带有研究性质的作品写得很好,例如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和王立群的《读<史记>之项羽》,但不是文学作品,还不能完整地形象地表现这段历史。因此,尽管已有众多的纪实作品和小说出版,我仍然相信本书是一部成功之作,和同类历史小说相比,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认为长篇小说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我在创作中的想法或者说本书的特色:
一.人物塑造方面:在四个要素中,《大风》最成功的地方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全书所写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上百人,其中具有明显性格特征的有几十位,主要人物刘邦、吕雉、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曹参、陈平以及赵高、李斯等塑造得都很成功,次一级的人物如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灌婴以及项羽阵营中的范增、黥布、桓楚、钟离眜、龙且、季布等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除此之外,对那些曾经对汉初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也刻意留心,认真塑造,尽量使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极力提倡儒家治国思想的叔孙通、对黄老之学作出重要理论贡献并对汉初统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陆贾以及娄敬、蒯通等。女性人物的塑造,除吕雉之外,还有戚姬、虞姬和袁佩瑶等,也都是比较成功的。还有一些人物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而且影响到后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例如田横和五百壮士,虽然笔墨不多,但很有必要,也很有特色。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幅汉初群英图。
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只是一般性地写出他们的性格,而是要写出他们的境界。例如张良,要写出他的仙风道骨;萧何,要写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精神;项羽,要淋漓尽致地表达他的神勇;韩信,要写出他的战神风采;对于核心人物刘邦,则要写出他从一个乡间无赖到一代英明君主的发展转变的过程。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不想深究其内涵的人可以作为休闲读物来读,而对于那些有思想的读者,则可以从书中得到一些关于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启发以及对历史的宏观纵览和思考。
二.故事情节方面:小说的故事编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它的可读性,如果读者读不下去,即使再深刻,再有价值,也无法传播开来。在故事情节构思方面,我的态度是首先要尊重历史,要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给读者,然后再以适度的虚构编织出美好的故事。本书在结构和编织故事方面,特别注意了有趣二字,让读者感兴趣,能读下去,同时也注意了既要生动有趣,又要符合生活逻辑和历史发展的逻辑,也就是严肃性,不至于使人看了感到是生编硬造。本书的史料非常翔实,虽然也有大量的虚构,但是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这些事件的细节都尽量遵循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小说,也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全书的矛盾设置有几条主要线索:前半部主要是起义军和秦朝廷的矛盾,秦宫廷内部的矛盾,以及起义军内部的矛盾;中间部分则主要是刘、项之争;后半部分是汉政权与诸侯及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和后宫权利之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语言方面:在现代作家中,我比较喜欢老舍和汪曾祺的作品,因此语言风格也受到两位大师的影响,简洁,不拖泥带水,叙述多为短句,并且有声调节奏美。因为是历史小说,个别地方不得不用古汉语来表达,抛开古汉语部分,完全可以上口朗读。
四.思想性方面:长篇小说不可能完全是讲故事,作者或多或少地都要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即使作者根本不想这样做,作品完成之后,也已经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历史小说更是如此。本书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有许多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汉初的统治思想、政治制度、文化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并且尽可能地以小说艺术的形式进行了表现。
为了写好本书,本人还对汉代的民俗(饮食,婚丧嫁娶等)、民居、服饰、建筑、兵器、灾荒、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等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本人还先后到徐州、沛县、丰县、荥阳、广武、洛阳、新安、函谷关、潼关、西安、永济、井陉、蓬莱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使作品写出来更加真实可信。
写这部小说,还有我自己的一些独特优势。我年轻时就对军事问题感兴趣,读研究生期间学的是中共党史,研究方向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毕业论文是《关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协同问题》,从那时起,就对中国古代兵法和谋略典籍做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一些相关的学术文章,因此本书在军事方面的描写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如十面埋伏等章节,书中涉及的一些谋略设计也可以与历史上的经典谋略相媲美。
另外,生活阅历的积累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例如刘邦,我在周围的朋友身上就看到过他的影子,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有我的同学、朋友的影子,如果生活中没有遇到这样一些有性格的人,很难把这些人物写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