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19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27 21:59:43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几年后,宋金玺中了举人,但只有举人的头衔,并没有官做。再过来几年,到了1850年,宋金玺进京赶考中了进士,而此时周赓盛已经被朝庭罢了官,回太仓老家养老去了。
  中了进士后的宋金鉴在翰林院从事编修。那时北京城的琉璃厂是王公贵族、朝中大臣没事爱去消遣的地方。文化人、官员、商人、王公贵族等聚在一起好生热闹,有淘宝的、有淘古籍书画的,目的各不相同。那种繁华与热闹场面非同一般,仅次于怡红院。宋金鉴闲来无事也总爱去逛逛,这点是家族熏陶的结果,也是受出生地盛产周周青铜古器的影响。
  宋金鉴算不上是个藏家,在所有的资料中并没有查到关于他藏宝及关于鉴宝方面的著作。清代藏家一般都喜好著述传世。比如陈介祺、潘祖荫等等。
  有一天闲逛中,宋金鉴在琉璃厂的德宝斋中发现了一个青铜大鼎,感觉好生面熟,细看之下居然是自己家的大盂鼎。这让宋金鉴血脉贲张异常兴奋。他不动声色地向掌柜询问了一下价钱。掌柜和宋金鉴不熟,开了个天价,这让刚刚兴奋不已的宋金鉴全身冰凉,像从天堂突然掉落到了地狱里。这个又喜又悲的晌午,让宋金鉴倍受煎熬。他耐心地同掌柜商讨着价钱,但掌柜就是不松口,这让他很是无奈。

  宋金鉴想,家中祖传之宝在自己手上丢的,无论如何也得弄回去,否则愧对祖上人。他想来想去就找到了朝中的一个三品官员,由他出面和德宝斋的大掌柜打声招呼。大掌柜可以不给宋金鉴这个七品芝麻官的面子,但不能不给三品大员的面子,否则以后在京城就很难混了。就这样,宋金鉴与大掌柜商妥以三千两银子成交,并交了部份定金。这事说定后,宋金鉴便修书差人回老家取银子。他那点俸禄也只能是免强交交定金,剩下的钱两还必须仰仗家里。他也知道,这是购祖上外流之重器,有关府上名望,父亲不会不应允的。

  一月后,老家派人送来了银两,大盂鼎也幸运地再次落户宋家。买下大盂鼎后,宋金鉴重托当时在北京城的“凤翔会馆”的乡党将大盂鼎运回了歧山老家,从此,这只失落在外多年的大盂鼎与小盂鼎又聚首了,歧山宋府因之生辉,惊动西安城的古玩界。
  再说宋金鉴虽高中进士,但他的仕途时间却不长,前后加一起才不到十年。他先在翰林院从事编修,后调刑部任职,再往后截取贵州某地知府,却未上任,而是辞了官回归故里。三十来岁正当年的宋金鉴有官不做,主动辞呈返乡,这让书者百思不得其解。书者遍查资料,可惜仍未寻着相关信息。在此,书者只能是私自揣测出以下几种原因供读者参考:
  一、贵州地处偏境,环境恶劣,宋氏不愿赴任。
  二、宋氏厌倦了仕途上的阿谀奉承,不愿再为官。
  三、为惯了京官,宋氏不愿去地方上任。

  四、舍不得家中那份祖业。
  五、身体欠佳,暗疾缠身,不能为之。因为暗疾,朝廷不明。
日期:2012-03-28 13:41:02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宋金鉴返乡之后,一直居在歧山县凤鸣镇,再无复出为官。他一边打理着家业,一边工书、赋词、偶尔把赏自家的古董,日子过得倒也闲情逸致。但好景不长,一场暴乱改变了这一切!
  从1862年开始,陕西回民就利用满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对太平军的征剿中受到较大打击为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大肆屠杀陕西境内的汉族居民。据说,当时渭河两岸的每一个自然村庄,汉人都被杀几乎九成以上,难以计数的村庄都整村遭到灭绝。
  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民与陕西、甘肃两省的汉人互相屠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暴乱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
  关于这场声势浩大的回民暴乱的起因,后来人众说纷纭。我个人的看法是,回汉因长期风俗习惯等原因结怨已久从而发生无数次小冲突后演变的一种结果。起先只是小规模的冲突,很快发展成被少数暴乱组织者利用的一种混乱局面。这些领导暴乱者利用了回汉民族的怨恨,想把关中地区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脱离朝廷管制的一个区域,所以规模越闹越大,甚至是成了种族大屠杀。那些回民领导者,为带头表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疯狂地连自己家人也照杀不误。

  当时的陕西巡抚面对防务空虚,提出的政策是安抚回民,派朝庭大臣陕西团练头目张芾前去安抚,想不到回民暴乱的发起人任武杀了张芾。为了鼓动回民,任武再杀了自己的老母、妻子和孩子全家,以表示自己已没有任何顾及,血战到底。
  大清朝廷当然不能容忍回民的暴乱,派出了清朝大臣左宗棠前去镇压。左氏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平息回民暴乱。凡是放下武器不再杀人的,都给予安置让其安居乐业,包括对待领导回民暴乱的大首领,也可以放弃追究责任。对不放下武器,还要杀人的人则进行武力镇压。历史证明,这种政策既救了汉人,也救了回民,是正确路线。
  陕西回民1862年暴乱,又不断动员甘肃回民暴乱。甘肃回民紧随其后,从1863年开始也发生了大范围的暴乱。甘肃回民杀汉人乡邻难以下手,从陕西被政府镇压溃逃过来的回民则走一路杀一路。
  左宗棠在对待这次回民暴乱中采取的政策无疑是对的,也应了“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古语,疯狂报复只能是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清同治六年五月十一日,左宗棠写下了这样一份奏折,谈到他对镇压回民暴乱的一些看法,这份资料有利于我们去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此次陕西汉回仇杀,事起细微,因平时积衅过深,成此浩劫。此时如专言“剿”,无论诛不胜诛,后患仍无了日。且回民自唐以来,杂处中国,繁衍孳息千数百年,久已别成气类,岂有一旦诛夷,不留遗种之理?如专言“抚”,而概予曲赦,则良匪全无区分,徒惠奸宄,而从前横被戕残之数百万汉民,冤痛未伸,何以服舆情而弥异日之患?窃惟办理之法,仍宜恪遵前奉上谕;不论汉回,只辨良匪,以期解纷释怨,共乐升平。惟回民思归故土,目前求其安插周妥,固已为难;后此冀其耦居无猜,尤非易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