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企业管理的简要心得》
第32节

作者: ren_zhi_chu
收藏本书TXT下载
  B.如何开展工作是否清楚?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受个人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每样工作都知道怎么去开展的。这就需要在上下级之间建立合适的指导和培养的心理关系。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进取和学习,会让自己找到更多的工作方法,否则,只能“混日子”。当今企业的很多情况是,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差,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和培养关系又差,所以,这方面的漏洞很大。有些以为把管理人员送出去培训,就可以减小这个漏洞,事实上,很多培训只能起观念引导作用,真正需要改善的是管理人员的学习力、工作思考力、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C.工作结果是否受到明确和合理的评价?每个管理人员都在乎自己的工作结果,特别是上级和老板是否有肯定?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在这项工作上做得很薄弱。采用最多的方法是:通过月度绩效考核来作评价,而大部分的考核作用都很小。如果能够做到,每个管理人员每天的工作都有一个合适评价,那么,其工作积极性就会持续。
  2.对于高、中、基层管理人员而言,其关心的员工积极性,一般就是自己属下员工的积极性。那么,这里会涉及到其权限的大小。如果管理人对自己属下有绝对的权限,那就类似“老板”,否则,属下的积极性还会受到老板和企业文化的影响。现实中,大多数管理人员只有部分权限,而且权限还不大。所以,这是很多管理人员为什么不把员工积极性当成自己责任的重要原因。根据我长期的观察,这种授权不足的情况,本身不是阻碍员工积极性发挥的障碍。员工积极性是否能发挥好,还是和第1点中的A、B、C有关。

  通过以上两个假设性的例子分析,我们看到,在一个企业里面,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错综复杂,但其原理是一样的,都可以归纳成三个问题是否清晰:
  1.做什么?(要让员工自己说很清楚)
  2.怎么做?(要不断让员工有好的创新方法)
  3.做得怎么样?(要经常性让员工知晓)
  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越是高级的管理职位,越是需要有更多的知识、经验、素质和能力。不是谁都有资格做总经理、做经理、做班组长的!企业要深思这个问题。

日期:2010-10-06 10:40:35

  老板并不是员工的“天花板”!
  有很多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的员工,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老板是企业的“天花板”,认为老板的思维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也决定了员工的发展高度。曾经我也一度这样认同,但是,今天却不再这样认为。
  首先,我们再来看看,现在中国企业大多数的管理问题到底根源在哪里?我今天这样认为: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包括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和工作检查等),仅仅赋予了一些管理职务,却并不很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工作责任关系,这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根源。那么,这个根源是谁导致的?是老板吗?肯定不全是,有一部分一定是管理者自身所导致!老板也是个普通人呀,也只是个级别相对高一些的管理者而已。所以,作为管理者,自己应该要自测一下是否合格?

  下面,给出一个很简单的自测方法。
  管理者合格性自测:
  一、管人:设法让被管的人都能够“听话”,都能够做出合格的业绩,都能够获得成长。(共50分)
  1.清楚哪些人归自己管。(10分)
  2.清楚凭什么去管别人。(10分)

  3.有管理别人的一套可行办法。(30分)
  二、管事:设法让被管的事有条有理,业绩不断彰显,持续有创新和突破。(50分)
  1.清楚哪些事归自己管。(10分)
  2.清楚为什么要管这些事。(10分)
  3.有一套管事的好办法。(30分 )

  试问一下,您可以得多少分呢?(说明您是几成的合格管理者)

日期:2010-10-19 16:06:22

  论“目标、过程、结果”
  几十年前,有一位管理大师叫德鲁克,他总结出了一套管理理论,叫“目标管理法”。道理非常简单:企业设定目标,再通过分解,变成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再分解,变成岗位目标,然后就有了个人目标。每个人只要在一定的规则指导之下,完成个人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就达成了。企业管理的意义,就是确保从制定目标,完成目标的层层分解,制定详实的行动计划,最终去实现目标(或者产生一个与目标相等价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对管理的这种理解,简称为“目标、过程、结果”方法论。

  对照“目标、过程、结果”方法论,今天的绝大部分企业,管理的问题在哪里呢?似乎比较明显。简单分析如下:
  1.目标制定问题
  企业没有明确制定一年或一年以上的目标。或者,有目标但仅仅在老板(或总经理)的头脑里,没有明确地写下来。再或者,在目标制定初期说一下,然后就不再去反复强调。诸如此类,都是目标制定有问题。
  企业有了目标,但是,没有把大目标分解成子目标,也没有把子目标分解成若干时间段的分目标,不去制定达成分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那么,这也违背了“目标管理法”的基本规律。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目标就是空洞的理想,当然实现不了。
  2.目标检查问题

  虽说“条条大路通目标”,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无法预知的,但原理却是相似的。企业的大目标是由若干个人的子目标来支撑的,像金字塔一样层层向下分解。
  假如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了M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平均分成N个分目标,那么,需要对X(M乘以N)个分目标进行逐一检查。一般说来,制定大目标的时候,大家除了信心之外,无法预知过程如何。但是,却可以通过对X的逐一检查来确保大目标的实现。
  比如说,在一个中型企业,一个年度目标的分解结果是:M=60,N=50,那么,总共需要检查的数量为300个,对这300个分目标的检查就是企业全体管理人员的年度核心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假如企业没有重视这300个检查,那么企业目标的实现,就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3.检查方法和人员配置问题
  把企业大目标分解成部门目标,并且选择合适的人来承担这个部门目标的达成,这是总经理的任务。同样,部门经理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部门目标分解成个人目标,并通过合适的方法督促个人目标的实现。个人需要把自己的年度目标分解成月度目标,再分解成周目标。个人周目标能否实现,需要采取适当的工具(比如“周计划、日结果”)来自我监督完成。常常,由于企业缺乏很清楚的目标逐级监督机制和工具,所以,整体工作就显得无序和混乱,这还并不是光看表面就能够发现的。

  人员的配置是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因为选择一个人,只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听从上级的工作安排,就可以达成目标。说复杂,是因为假如选择了一个知识经验丰富、头脑也较灵活的人才,但由于缺乏上级的工作安排和指导,缺乏目标管理的理念灌输,很快地,这样的人才会在大环境里“随遇而安”、“无所适从”地混日子。要不,就是“翅膀硬了就飞走了”。假如选择了一个本身知识能力不足的人才,那结果将更糟糕。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整体目标管理系统是否明晰,将决定了企业目标能否实现。

  做企业都会有一个结果,一个企业今天的结果,取决于去年的今天,它设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又是如何控制目标的实现过程的。同样,企业今天准备设定什么目标,并且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控制这个目标的实现,将决定明年的今天企业的结果。假如企业对今天的结果并不满意,而假如时间又可以倒流一年。试问,企业还打算用同样的方法来管理吗?企业管理者能够想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今天开始的“亡羊补牢”就是巨大的促进。因为,明年的今天,还是会发生时间能否倒流的假设。我们常常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去扩展思路,寻找光明的出路。事实上,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认真总结过去的一年,对未来一年后的结果作预期的想像,并通过“目标、过程、结果”方法论去控制最终结果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把握未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