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企业管理的简要心得》
第2节

作者: ren_zhi_chu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企业的管理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民营企业。当企业跨过了生存期以后,其管理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表现为:管理漏洞多、管理成本高、企业竞争力弱、员工积极性不高、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导向功能缺失、制度化管理仅仅是纸上谈兵,等等。
  国内外优秀的企业管理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据我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发现由于没有找到企业管理问题的根源,因此,大部分管理方法都只能缓解局部的问题压力。甚至可以说,看似高明的管理理论,实际把企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化了。比如绩效考核,盲目推行使很多企业的管理更繁但成效较差,就是因为企业管理的根源问题尚未解决。

  总之,企业管理的困难主要是由于对企业管理缺乏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常常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改善方法。
  二、企业管理问题的根源
  企业管理实际就是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包括三个方面:市场、技术和员工,可分为两种形式:事务的管理和人的管理。而企业管理问题的根源是:“人难管”。
  “人难管”听起来并不新鲜,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如果能管理好员工的“心”,使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企业的执行力、企业的目标等就成了事半功倍的管理事务。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先要明确几个问题:
  1.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企业管理者们是否都很清楚并认同之?

  勿庸置疑,绝大部分企业的目标就是赢利。但如果不作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厘清它与管理者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则管理者们的积极性是有限的,企业员工整体积极性不高也是必然。企业有了目标,才会有各部门的子目标和实用的工作计划。目标的模糊直接导致战略的模糊和战略导向功能的缺失。
  大部分企业的价值观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说“做好本职工作”也算一种价值观,那实际只是一句空话。因为,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要求,常常和员工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并不对等。价值观模糊就直接导致企业文化功能缺失,这样,再好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也是事倍功半。所谓激励常常是对上一级管理者能力的特殊要求,靠上一级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来提高下属积极性,似乎很苛刻。

  如果企业目标不能很好分解下去,企业价值观模糊,那么企业管理者们要产生管理的合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道理和“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的关系有相似性。
  2.企业管理者的责、权和利是否明确和合理?
  由于当前中国的多元文化,导致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和能力等也多样化。企业设立的岗位要找到完全合适的人来担当很不容易,应当有一个“双向微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赋责、授权等管理工作需要企业高层合理地把控好,需要对主要的岗位和管理者特性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企业的管理工作才能和谐起来。
  3.企业用人是否按照“选才、惜才、育才、用才和留才”这五步进行?
  当前中国社会环境整体有诚信缺失的现象,人与人的关系多势利化,团队协作精神难于形成,看不见的企业管理“内耗”不同程度地阻滞了企业的管理进步。因此,从企业总经理开始,从上至下,从内心深处要有“选才、惜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的观念和行为。

  三、“人难管”并非是企业的管理难题
  在上面的一些问题明确以后,根据企业管理人员的智能状况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如此,才能确保企业的“指令下行”和“执行反馈上行”的顺畅和高效,也就保证了企业整体运作对市场的适应性。这部分功能的达成,主要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控制,因为他们是企业的“大脑”。一个人躯体的整体灵敏是由于大脑的聪慧,企业“大脑”聪慧,能感知和掌控企业中关键员工的思想动态,则“人难管”就不再是企业的管理难题。

  四、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理想状态
  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文官制度”的治理方式是管理国家的有效方式。管理企业也一样,有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管理稳定和顺利发展的理想状态。然而,大部分发展中的企业对制度化管理的理解很肤浅,认为有了制度,加强执行力,企业会慢慢向制度化管理过渡。非也!因为人的思想一旦形成,要用共性的制度去改变其原有的习惯是非常之困难的。需要按上面“二、”的方式、用“温水煮青蛙”的原理,去慢慢给员工“洗脑”。

  只有让合理的制度深入员工思想并形成习惯以后,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制度。日本松下企业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就是从一步步培养自己需要的员工开始的。

日期:2008-9-28 9:15:01

  对于修正性格,简单作个分享:
  1、常言道:思维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职场上混,如果不能够对他人的性格有很清楚的了解,有较娴熟的应对办法,总是会造成工作中的嗑嗑碰碰,就备感职场压力大,事业难于成功。
  2、有专家对人的性格作了一个定义,提炼出常见的十八种元素,包括:虚荣、嫉妒、懦弱、学生式不成熟、思辨力匮乏、愉快、眼红、贪吝、恨、犯罪性疏忽、孤僻、焦虑不安、粗野不训、腐儒及原则至上者、顺服、专横霸道、命中带煞、宗教狂。不难看出,其中只有“愉快”这一种元素是好的,其它的都是坏的。所以,人是很容易沾染上各种缺点并形成性格。人们常用“人无完人”来自我安慰,也常用“吾日三省吾自身”来检讨自己身上的缺陷和自我激励。

  3、人之初,性本空。人刚生下来时就像一张白纸,还没有性格。人的性格大部分来自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小部分来自环境的影响。一般18岁之前,都没有能力控制自己性格形成的能力,只能随波逐流。成年之后,具备了自我修正的能力,如果没有意识去修正一些明显的缺点,则到了35岁时,基本已经定型不可更改。
  4、修正性格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相当于在对心灵作“刮骨疗伤”。本人有一点点体会,在此简述一下。“懦弱”和“顺服”在我的身上原先是比较显性的,而且正是从小家庭的教育和影响造成的。我自己首次有这种自我察觉是在参加工作以后(22岁时)。但是,直到现在,从没有人提醒过我,更没有人告诉过我,甚至最亲的人还说是我的优点(实际是对他人来说是优点)。包括19年之后的我,和22岁时相比较,其差异性也是现在才在总结。这19年的修正,实际是在一种有自知但无计划和目的的过程中自我改造。因为,知道性格的十八种元素,也是去年才获得的知识。“懦弱”和“顺服”在我身上最大的显性特征是“人好相处,不会伤害别人,有时唯唯诺诺,不敢坚持己见,害怕权威,同理性强,服从别人,……等等”。修正过后的显性特征是“有原则的宽容,敢于坚持个人观点,挑战权威,与他人协作,……等等”。

  5、个人体会理解性格对实践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所在公司,一位生产科长是老板的表侄,其性格的明显特征是:“粗野不训”和“专横霸道”。他在公司有非常大的负面权威,老板和我私底下说只有他可以压住,老板儿子也压不住。事实上我分析,老板在性格上也难于控制住他,只是用权力和经济在牵制住他和利用他。所有老板请来的“空降兵”不是跑了,就是委屈求生。我能够暂时得于生存,还是归功于对性格的理解和自身的修正。

  6、总结一下,了解人的性格以后,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检讨自我,不断暗示自己,将会使修正轻松许多。可以在最多2年时间内让他人“刮目相看”,开创出积极的、快乐的人生。

日期:2008-9-28 13:18:30

  培养“忘我式思考”方法
  相信99.9%的人在处理大、小事情方面,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结果,得出方法和采取行动。所以历史上“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很好的教材。其实“孔融让梨”仅仅是教育小孩要替别人着想,不要太自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