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中国》
第39节

作者: 黄摩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26 23:44:08

  同志们,我回来了!
  第八话 华夏世界的裂变
  夫子:书已至此,你有什么要说的?
  磨牙:书要正着读,理要倒着想!
  8.1畏乱源头
  春秋战国向来被捆绑以作为国史的分期,这一段岁月别有滋味,在于他乃是中国人“畏乱”心理之源头。所谓“乱”,是相对之前和谐“联邦”而言。话题还要再从大周的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们说起。
  三千年前的国体设计自然不会完美,可以说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它既超前,又短浅。超前之处前已略说,而短浅之处在于未有针对礼崩乐坏的修复机制。当年周公使兄长管叔监殷,而管叔却以殷叛乱,这段凶险已暴露出兄弟血缘在政治斗争前的无力。后来齐大夫陈贾批评周公不能知人善任,说他“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孟子·公孙丑下》)无论如何,周公之制礼作乐必然与三监之乱有关。

  质而言之,周制的建构者着重在树立天子权威方面下功夫,这是关键,否则规模空前、族群复杂的国家立不起来。之后再从伦常日用上把礼乐铺排得甚是周全。然而人性的吊诡与社会的变迁始终在冲击着这个架构。
  首先要每一代周王都优秀便是不可能的,即便他们享受着全天下最精良的看护与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此言虽乐观,却不必如是。家乃安身立命、传承价值之所,而“王家”更有重责,从有孕开始,便利用礼乐对母体施加影响,更将胎教经验总结保存。“无养乳虎,将伤天下,故曰素成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新书·胎教》
  )据《青史子》一书记载,王后养胎时,掌管诗、乐的太师,掌管膳食的太宰,负责占卜的太卜均待命于“萎室”(待产宫室),进入妊娠之关键时段,则严格控制王后的口耳所入,以求合于礼义,亦即以正视听。如“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新书·胎教》)
  相比殷人的卜问婴孩健康的做法,周王室的胎教文化已显出几分高明,其把握住音律之和谐与饮食之合理对胎儿发育的作用。这从侧面反映出周人提高婴儿存活率的进展,只有避免了“胎死腹中”或“夭折”,才能为“父子相继”取代“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转变确立基本条件。
  天子成长已属不易,如要成才更是难上加难,特别不称职的天子尤难自处。然才识优秀者毕竟不世出,所谓“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能受此誉的英明领袖不过楚庄王、魏武侯等区区数人。天子的身前有一条棘手的缰绳,需拿捏轻重紧松,身下则是一架六骏战车,要掌控缓急方向,故须时刻保持警醒甚至亢奋。现代人多认为最高领袖的威仪之外应透点“人味”,展露些生活气息,或者说是“俗气”。元首自然可以行差踏错,可以胡说荤话,甚至可以丢脸献丑,然而周王活在“天子无戏言”的氛围中,如“桐叶封弟”之传说,便煞有介事;故“人味”愈盛,权威愈衰,如幽王之烽火戏诸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浪漫,最后都是白骨累累的沉痛。这时代流传着众多不堪的君王丑事,比如齐灵公爱女子男饰,齐景公洗澡时需男子“抱背”,曹共公偷窥重耳洗澡,卫灵公与弥子瑕的“余桃之爱”,楚王好细腰,魏王爱龙阳等等。虽说不像话,但其实都是寻常“宫廷病”,无代无之。

  再说这封建拓展。嫡子若有幸“传宗”,大宗传小宗的程序只在理论上可以无限运行下去,如此,将会是一番星罗密布的政治景象,直到地尽为止,然实际中并不可能。人有争心,祸起萧墙, “勿忘在莒”之戒,深深折射政治之险恶,君主须小心从事,万不可懈怠。又“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左传·僖公五年》)长此以往,公室不振。而庶子轻贱,加之宗法的增殖性,滑入底层,不免怨望。柳下惠乃鲁孝公后裔,其采邑已至“柳下”,如日人姓氏“田中”、“山本”、“村上”、“渡边”之属,其后人更何堪!

  此外,周人初行封建之时,各邦国的结构都较为简单,以血缘与礼粘合上下尚能行得通,“鲁、卫之政,兄弟也”,这是寻根。然而亲戚不常走动就会疏远,往下推三代,“同宗同祖”只成了外交场合中的冠冕话,“同姓不伐”只变为弱者的一厢情愿,诸侯灭“宗国”的惨剧还是频繁发生。诸侯各有基业,基本是自主发展,处于半独立状态。荀子讲:“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而天子之礼制如是者也。”(《荀子·王霸》)主导或控制封建体系成为诸侯之梦,然而体系效力逐渐失控,各邦之间竟做起了质子交换的勾当,天子愈发遥远,礼乐愈发孱弱,则周室的衰微自不可避免。天子承认三家分晋之巨变,证明治统法理可不依血缘,“礼”中若无情,便成了“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