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10节作者:
木棉小树 根据上面三个时期的投资率和消费率,我计算出三个时期的净出口率,就是用出口减去进口后的数字除以GDP总额分别是:0.58、1.33和1.63。考虑到贴子里面的很多同学不是学经济学专业的,我在此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家会说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所谓GDP,从生产的角度来看,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所有新增产品。并且这个交易还必须能够被准确计量和统计,比如东莞的有些产业尽管非常有竞争力但仍然没有计入GDP。那么这个用于产品只可能有三个去处:一被买走用于投资了,比如水泥被买走盖楼;二是被老百姓消费了,比如衣服和食品等消费品;三就是卖给外国人。库存产品看成是企业的投资,就是企业自己买的,左手倒右手。所以投资、消费、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三者加起来就等于GDP。知道其中任何两者的比重就可以计算出“第三者”了。
尽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非常小,但日本在此期间净出口率的比重提升速度可一点都不慢,第二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2.29倍。我觉得这个需要进一步分析一下。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的资料,1978-2005年间,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2.7%、1.6%、0.4%和-1.7%;发展中国家中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0.6%、-2%、2.7%和-6.7%。看来日本的净出口率在当时的世界上属于比较高的。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日本的出口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对日本增长特点小结如下:
1.日本主要通过高投资和出口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鉴于日本在33.48%的投资率下就取得了年平均9%的增长速度,说明日本的投资效率很高,至少比中国高很多(中国1978年到2006年期间的平均投资率为39.4%)。
3.鉴于日本在外贸依存度比中国低很多的情况下取得了9%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说明日本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比我们高太多了。或者说技术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我们高很多。联想到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这一点不言自明。
日期:2010-04-09 21:11:54
3.泡泡是怎样吹起来的-论要不要赚外国人的钱
上面谈到日本的净出口率在当时很高,我想就此继续分析下去。因为我认为净出口是个非常关键的数据。首先我谈一下我对净出口额的理解。所谓净出口额,就是用出口减去进口,说白了就是赚了外国人多少钱。一个国家这个钱越多,就意味着国内的商品卖到国外的越多,也就意味着国内的商品相对减少了;同时也意味着手里的钞票大大地增加了。那么一方面商品少了,另一方面钱多了,会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呢?要知道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虽然小,但那可全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并且这一大堆钞票,也可以理解为是在经济体之外循环的,等于我们凭空多出一笔钱在市场上消费,而且国内市场用于消费的商品减少了。就算你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也是钱多了,但商品没有增加。因此其对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
要印证这个判断需要我查找日本当时的货币数据和CPI数据(通货膨胀指数)。继续上图。
我找到一张几个国家的M2占GDP比重的图。这里我再解释一下M2,这个指标是国际通行的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就是用现金+活期储蓄+定期存款+外汇存款,这些钱随时可以用来投资和消费。大家只要知道它是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就行。这个指标除以GDP后的值,就是衡量货币供应量水平的指标。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这个指标在1970年的时候只有29.4%,但到了1978年就达到了81.3%,8年增长了2.77倍;而我前面计算出来的净出口率的增长是2.29倍,二者基本上同步。这一增长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这一指标到了1992年更达到了105.3%。上面我们注意到印尼的净出口率也很高,不知印尼的暴乱是否与此引起的经济问题有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大家看看美国的这一指标,数十年如一日,难怪人家长期以来一直是头号经济大国,想不佩服人家都难。
再看下图,日本在7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指数十分地惊人,尽管有石油危机的影响,但钱太多了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我记不清哪一位大牌经济学专家就说过: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就是钱太多了(这几年记忆力严重下降,要放十年前绝对过目不忘)。
资料来源:通联期货
同时,在上一节第二张图中我还发现在1974年之前投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明显要高于以后的时期。同时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投资率提高到30%,日本这一时期的投资率也就是平均水平,但经济增长速度却下降到了4.2%。这说明从1974年开始,日本的投资的效率降低了,或者说投资回报降低了。投资回报降低是否会导致投资的下降呢?从下图看,随着投资效率的降低,投资的热情确实在1973年前后开始逐步减退。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陈洪波,《投资率变动规律对我国的启示》
那么,一边是钱越来越多,一边是国内商品在减少,还有一边是投资实业的热情下降,更要命的是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85年日元升值。但资本终究是要寻找出路的,在实业投资机会减少回报下降的情况下,不动产和证券当然会成为资本的冲击对象。这样想不出现泡沫都难,日元升值无非是给了这个泡泡致命的一针。除非政府采取措施把钱收走。
由此我得出结论:老外的钱可以赚,但不能赚太多。
日期:2010-04-09 21:36:40
4.该出手时不出手
我始终认为,管理好经济说白了就是管理好钱。因为我觉得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而货币的出现为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在我看来,管理好经济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分钱,就是前面所说的切蛋糕;二是让钱按照适合的速度流动。一个政府,一方面把分钱的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让钱按照适当的速度流动,流动快了就拿走一部分,流动慢了就放出来一部分。那么我们且看日本政府当时是如何做的。
1971年年底在美国举行了西方10国财长会谈,美国财长要求日元升值25%。迫于压力日本不得不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至308日元,升值幅度为16.88%。但请注意我前面发的图,日本从1972年到1974年由于通货膨胀导致GDP增长明显下降,但是同期的投资和进出口额都在大幅增长。原因是当时日本针对经济增长下降采取了刺激内需政策:1972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发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到1985年期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大规模开发。在“列岛改造热”的氛围下,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间地价上涨1.93倍。
随后,政府紧急叫停改造计划,并连续四次加息和提高央行的准备金率,控制了银行贷款的增长。然后投资率和进出口额在1974年开始双双下降。但从1976年开始随着投资率和GDP的增长,进出口从1978年开始又开始迅速回到前几年的高点,并一直持续到1984年。
由于措施得当,通货膨胀迅速得到抑制。加上对于日元升值的担忧,央行从80年代初就开始连续降息,并且在日元升值后继续降息,直到1989年泡沫破灭前夜。同时政府实行了金融自由化等到一系列措施,放松了金融管制尤其是债券市场的管制。在放松管制之前,由于进入门槛很高,只有两家公司可以在国内债券市场发行可转债;这一数字在 1983年增加至25家,到1987年更是跃升至175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