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7节

作者: 木棉小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1.政府从银行融资往往是用土地转让收入甚至是财政收入作为未来还本付息的保证,这将使得地方政府未来可支配财政收入减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及准公共产品的供应将变得越来越缺乏资金保障。香港中国银行的报告保守估计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过6万亿元,这样每年还款额将达5千2百亿元以上,相当于去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6%。如果其中一半还不出钱来,银行业一年盈利将减少4成4,不良贷款率将增加7%。若央行为因应通膨而升息,对地方政府债务更是雪上加霜。 在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当地财政收入来源较少,地方政府事实上已经面临“破产危机”。2008年9月美国阿拉巴马州杰佛逊县政府的破产事件不知未来会不会在中国上演。

  2.由于债务压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土地转让收入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而导致地价和房价高居不下,使地方政府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推手”。
  3.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往往是和市场规律背道而驰的,因此银行提供的借款也多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而无法履行正常的风险评估程序,因此银行业担负了巨大的未来呆坏账风险。
  4.地方政府向银行举债实际上等于变相地投放货币,人为地制造通货膨胀。
  近日湖北省曝出12万亿元的天量投资计划,我大概看了一下湖北省的经济数据。12万亿的总投资规模,相当于2009年湖北省GDP总量的10倍,相当于湖北省年财政收入的147倍!根据湖北省的规划,仅在2012年前开工的项目就有1.3万个,约需资金6万亿元。地方政府财政只能拿出4300亿元。以如此财力做出这样气吞山河的伟大决定,果然是“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为有公仆多壮志,敢叫荆楚换新天”……


日期:2010-04-07 17:08:32

  8.企业的钱花到哪里了
  其实我这个标题并不是特别合适,因为企业的钱当然会用于投资而不会用于慈善。但为了和前面的题目相对应,我觉得还是采用这个题目。我在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想搞清楚企业投资之后所形成的产能如何来消化,因为中国的消费率始终在下降。
  8.1.谁来消化投资形成的产能
  下图是中国的消费率、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净出口率(出口减去进口除以GDP总额)曲线。
  从上面的图表我发现以下问题:

  1.从建国到1961年和80年代后期这两段时间,每一轮投资高峰之后都伴随着净出口率的上升。也就是说,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基本上都是通过出口来消化的。1962年到8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因此不具备分析意义。
  2.每次高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都伴随着最终消费率的下降。
  上图的数据只到1996年,下图是我找到的1998年到2007年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的对比。净出口的增长仍然紧跟投资率的增长。而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仍然伴随着消费率的下降。并且在1998到2001年间,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同时下降。
  净出口率的增长之所以在时间上落后于投资率的增长,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从建设到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问题在于投资-出口的扩大循环会造成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要知道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额/GDP)达到了前无古人的70%,出口依存度(出口额/GDP)达到了40%。如果外部需求下降,就会形成产能过剩。

日期:2010-04-07 18:56:12

  8.2.中国是否面临产能过剩危机
  如果你在google搜索“产能过剩”四个字,你会得到352万条结果,这样的结果你不必经过大脑就知道中国是否存在产能过剩危机。
  工信部2010年3月18日发布了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报告称,中国工业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但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六大困难,多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辛国斌表示,目前原材料、船舶、纺织工业的产能过剩尤为突出。
  银监会随后在3月23日表示,将禁止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煤炭、化工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的央企今后入股商业银行。
  我们来看看这些具体的行业: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电石、焦炭、甲醇、船舶、纺织、建材、化工、汽车灯具、液晶面板等等。
  据报道,当前我国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只达到60%到70%,正常情况应该在80%左右。我国电石产能利用率只有68%;焦炭产能闲置近亿吨;甲醇产能闲置过半。据行业协会统计,在建的电石、焦炭和甲醇产能还有约700万吨、3000万吨和860万吨。此外,部分无机盐、无机碱、化肥、农药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经济参考报》今年1月12日声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理由是市场经济下的投资主体很多,必然会造成投资过度。我觉得这样的记者根本就是没有做过企业的弱智。假如市场上的投资主体都是市场化的投资主体的话,有哪个老板愿意将资金投到一个过剩的行业?说得再通俗一点,如果你是老板,在投资决策的时候你会不会考虑市场前景和规模?市场经济下一定会存在轻度的产能过剩,但一定不会存在具备如此广度和深度的过剩。因此,“产能过剩”只能是非市场经济的常态。


日期:2010-04-07 20:11:53

  8.3.投资冲动为什么无法抑制
  继续用数据说话,看图。
  这张图其中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数据我找得相当的辛苦。因为这个数据统计局的没有直接数据,新华社倒有数据,但我根据统计局的绝对值数据计算出来的相对值和新华社的数据又对不上。最后在一个公司网站上找到一张02年以前的数据表,然后后面几年的数据是我自己根据统计局的绝对值计算出来的。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数据我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正确。

  这个图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投资率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净出口率的增长四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投资冲动之所以无法抑制,首先的原因就是企业和政府手里的钱太多了。
  第二个原因我想就是第2部分“谁在投资中国”里所说的,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由政府和国有及控股的企业来主导的,其投资行为很难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
  我还根据统计局的数据绘制出一张固定资产投资用途构成的图表,因为我发现在过去这个构成中有一项“其他费用”变化十分明显。这个“其他费用”在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从1981年的4.9%,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16.2%。我不知道这个其他费用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有搞基建的朋友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不知道它和投资冲动有没有关系。


日期:2010-04-07 21:22:42

  9.小结
  至此,GDP在生产方面和收入方面都走完了一个循环,所以我可以对上述分析进行一下总结了。我首先根据上述分析所总结出来的经济运行特点划分如下时段,并结合儿时的记忆同时进行感性总结:
  1.1978-1993
  这一时段的经济运行的特点是:GDP、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变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连续下降,除了投资率,消费率、储蓄率和财政支出结构与国际相比基本上没有异常差异。但考虑到当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初期和计划体制的因素,投资率偏高也算正常。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投资率也比较高。货币供应量在这一时段的末期增长很快。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