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第58节

作者: 傻到以前用真名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3-02-28 18:44:27
  编制内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开会让你做个代表发言。
  比如某某培训会,交流座谈会,以及我今天这种援藏干部动员会。
  一般都会提前通知发言的人,好让你做准备。这就跟春晚一样,要追求一个完美的效果。绝不能让你临时磕磕巴巴不知所云,你丢人现眼没事,领导和组织者面子上挂不住。
  那就写写关于代表如何发言的问题。
  简单来说,三要素,发言的主题,内容和细节。
  首先,明白为什么而发言,我们是以什么身份发言。
  如果是培训,咱就是学员。不管你在单位是多大领导几号人物,来到这里就是学员,身份和姿态必须要摆对。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不管心里是不是真这么想的),反正这个是主题,是发言的重点。如果是交流座谈,让你作为代表发言,多是你家单位在某项工作和业务方面做得好,才让你发言介绍经验做法。自然重点就是如何开展某项工作业务的,积累了哪些好的机制取得了哪些成效,从高度重视,到统筹部署,到稳步推进,到动态监督,到效果反馈,都是有些说法的,厉害点的还能整出个123或456思路举措。如果是援藏援疆干部动员会,让你作为代表发言,主题就是思想上的认识问题。感谢组织的信任,如何认识援疆援藏工作,自己做了哪些准备,政治上的高站位,民族上的大融合,工作上的传帮带,生活上的树形象,纪律上的守规矩,基本就是这些。

  其次,内容。前面第一点也有写到内容方面,我这里更想侧重于发言材料的撰写技巧和文字表达问题。一般来说,会议不会只安排一个单位或人员做代表发言,至少都有三个,这就容易导致发言材料的大同小异,第一个发言的往往占据先机,后面的就吃亏。我提前知道议程,最后一个发言,我肯定也有想到这个问题,咱又看不到其他发言人的材料,只能自己多做准备。
  我的心得是,大话套话少一点,小标题取得响亮一点,自己的经历体会多写一点,基本就能避免大范围的雷同。大话套话差不多就是那些,谁都会写会用,前面的人一讲了,你再讲出来就黯然失色,没有意义。好的小标题,不仅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时还能提神醒脑。这种场合,标题真可能比内容还重要。最后,融入自己的经历心得,更不大可能跟别人重复,而且还让听众感到感情上的真实真挚。比如我今天说到,我自己是少数民族,之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好几年,自己连续申请了多少年。这是他们都不会写到的。

  最后,发言的细节。两点,时间和音量。给你五分钟,最多说六分钟,最少也要说到四分钟。内容不够,说慢点,内容稍多,讲快点,但要字正腔圆让别人听的清楚。音量也很重要,我听过不少代表发言,一开口我就不想听下去了,声音小的几乎只有自己听见,白瞎了机会。
  功利一点来说,作为代表发言,是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既然机会来了,为什么不好好把握?
  我一直坚持,如何没准备好,宁可不要机会。
  有朋友知道我发言,问,为何不脱稿?不大是我的风格。
  我也老实交代,来这边还没适应,胸闷气短的,这次真脱不了。

  我也无心追求极致,一是自己累,二是别人烦。
  但做好准备一定是要的,别人说得好,我们争取说得更好。他们说的一般,我们稍微突出一点就好了。当然能做到脱稿,还有条有理,不紧不慢,那种高水平我现在也达不到。
  日期:2023-03-01 12:23:55
  近日,我国某位泰斗级经济学家去世,他的一些观点不止足以影响D政决策和改革发展进程,在民间也引发强大的反响和争议。
  斯人已去,尘埃难定。

  头条都不说了,是人不是人,都在发文缅怀。
  朋友圈也有,本单位的也有,大小是一领导的也有。
  如果在编制,我不推崇缅怀,这种带有争议性和正治性的人物。何况,咱跟人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在庙堂之高,我们在江湖之远。发个朋友圈缅怀,没人觉得有多高大上,看看点赞都没几个。
  为什么不推崇,简单说说理由。
  编制内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以正治打底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职业,最核心的,就是紧跟上面的指导思想、正策方针和决策部署,容不得半点私心杂念,就是真有,也自己藏着掖着,别轻易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看编制内人士发的朋友圈,如果涉及工作和正治,大多是转发已经过审,确保没有方向问题的“成品”。这是安全的。
  类似现在层出不穷的经济学家,就要小心了。

  一是没有哪个公信机构给予认证冠名,你说著名就著名,他说网红就网红,观点也是五花八门,甚至以噱头来吸引眼球,正确与否自然是众说纷纭。二来,就算是在业内泰斗权威似的经济学家,也大都是在背后充当智囊团的角色,很难得到管方公开正面的认可和评价,所以,基本还是公道自在人心。
  师爷自古难当。有了成绩啥都好说。出了问题,容易成为冤大头。
  尤其当下社会风云激荡,各种思想舆论针锋相对,稍有不慎容易引火烧身。基于立场和身份的不同,很多问题很难有个清晰明了的是非判定,更需要历史时间,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检验。
  雪崩之下,雪花无一避免。身处漩涡之中的我们,宁可多思少言,也别轻易暴露观点。除非是一般的是非曲直性问题,那没事儿。一旦上升到正治和意识形态的高度,须慎之又慎。
  这是一方面,不推崇还有另一方面。
  朋友圈里不乏同事,甚至你的上级领导,如果你没完全屏蔽的话。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物,你们的看法态度,可能有所差异,甚至完全背道而驰。你发个朋友圈说缅怀,说纪念,说对国家改革发展贡献大,保不齐在你的上司那里,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意见。
  问题就来了,物稀才为贵,志同才道合,上面能决定你职场命运的人,一般不会提拔重用一个跟自己在某些核心层面意见不一致的人。这真不是人家度量不够小气,他根本都不用表现出来,但一定会默默放在心里,关键时刻想到这一点。
  在编制不到时候,学会隐藏态度和观点,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技能。
  言多必失,至理名言。

  这当中还有一个“思考”的因素在。不只是三思而后行,也要三思而后言。切忌人云亦云,跟风是雨,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第一个吃螃蟹,有时吃不到肉,还容易被钳子夹到。
  曾国番有句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