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16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25 15:48:24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董天友说,“额不胡乱要价咧,这价很实诚,你可不能让额赔大了。”老爷子正想说什么时,有意外发生了。
  只见董天友的长子突然窜了出来,手握一把大斧子嚷嚷着要劈宝鼎。吓得董天友连忙用身体挡在前面,“你要做甚?你疯了吧,你个二咪儿!”
  “这是祸害,要了额娘的命,不能再祸害人了,额得砸了狗逑的。”那娃儿气喘吁吁地说,胸脯起伏如洪水泛滥时的沟渠。老爷子一看娃儿这架势不对,也上前拿住了娃儿的手说,“娃娃儿,这个不能毁了,这可是祖宗文明的见证,毁了就是罪人,你可不敢干这丢了先人之事,把斧子撂哈,有话好好讲。”
  “你狗日的再不撂哈,老子抽死你!”董天友凶狠地怒视着儿子,他不能有女子心肠,心得硬,不然镇不住娃!但这娃好像真疯了,根本不听人劝,斧子高举就是不放下。这时,老爷子又说了,“娃娃,你可不敢砸了,这宝鼎是额的了,刚买下,一千两银子咧,不信问你大。”
  “就是,就是,不姓董姓宋了,砸了就弄死你来赔!”董天友趁势说。这句话果然生了效,娃娃一撂斧子气鼓鼓地走了。

  “真险咧。”老斧子一抹脑门子上的汗说。他是真着急了,怕有闪失。
  “这娃脑子坏咧,都不晓得自个干的甚么事!”董天友还在忿忿地说。老爷子劝道,“算了,叫人搬上马车,你跟额回府上取银子。”
  “咋就装车咧?”董天友不解地问,“这价钱不是莫说好么?”
  老爷子一听又笑了,“刚才你不是答应了,一千两银子,当你娃娃面说的,不会不认吧?”这话弄得董天友哭笑不得,“额那不是……”转念一想又说,“成,就一千两吧,装车!”说完,喊来人,把宝鼎绑上绳索抬起来,送到院外的马车上。
  装好车,董天友还没忘尽地主之宜说,“老爷子,吃过晌午饭再走吧?”
  “吃甚饭咧,去额家吃酒,走走走……”宋兆奎说。
  “那成,你等我套车。”
  说完,董天友套车去了,然后与老爷子各乘着自家马车朝歧山县城而去。天还是没有下雨,马车所过之处,飞飞扬扬总卷起一些尘土。
  坐在车上的董天友和宋兆奎心情各异。
  董天友如释重负,终于将祸害之器挪出门了,他长吐了一口气,感觉胸口没那么闷,舒坦多了。他不想再让这只大鼎带来的重重厄运摧毁他的家。他想,咱没这福气供着这神器大鼎,宋府家道好,不断发官、发财,家大业大,或许能压得住这鼎,就算是压不住煞气,从此走上败运,也不能怪谁,就像当初自个一样,纯属自找。
  宋兆奎则想,日思夜想终于得到了神器,真是祖上显灵了。从此后,额的余生有这号神器相伴足矣!
日期:2012-03-25 22:45:44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宋兆奎买到宝鼎之后不久,有天夜里,下人来报说,一个面生的后生在院外求见。老爷子说,让他进来吧。下人便领着后生进了堂屋。
  “你是谁?来做甚?”老爷子吧嗒吧嗒抽着水烟问道。来人小心翼翼道,“禀、禀老爷,额,额是礼村的,来,来,来问您个事,您还要买宝不?”
  “啥宝?”
  “和您在董,董财主家买的一个模样,比,比那个还大咧。”这后生磕巴得很,半天才说完整一句话。
  老爷子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原本靠在从太师椅上的身子顿时直了起来。之后,这个后生告诉宋兆奎,他在董篾匠挖宝的同一地方挖出了另一个宝鼎。
  (前面所提及的那个宝鼎后人称之为“大盂鼎”,这个后生挖出来的叫“小盂鼎”。大、小二字并非指个头大小,而是指出土的先后顺序。小盂鼎比大盂鼎更大更重,字数也多。据鼎上的铭文记载,大盂鼎铸造于“唯王廿又三祀”;小盂鼎铸造于“唯王廿又五祀”,一个铸于王二十三年,一个铸于王二十五年,前后相差仅两年时间。关于这个“王”,大多学者都认为是“康王”,少数学者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是“穆王”。不管是康王还是穆王,或是鼎的主人“盂”跨代的二个“王”,但鼎是王册命盂时的记事,这个应该确认无疑。关于“盂”这个人是谁,学者见解也不尽相同,大多学者认为是南宫适的嫡孙,在此不多阐述。但从二个鼎出土的时间和地点来看,我个人认为,大盂鼎和小盂鼎应属同一时期下同一地点窖藏之器,由此推算,它们的铸造时间前后相差二年也是可以确立的一种观点。可惜小盂鼎如今已不知去向,只有拓片留了下来。但愿其还深藏在某处的土中,而未被人毁之。)(详细资料请参考所附图片、拓片、原文、译文及释文)

  回到故事中来,当宋老爷子得知又出土一个大宝,这让他简直乐不可吱。当下又详细地询问了一下细节上的事,简单地谈了一下价钱,然后就安排来人在家中住下了。次日后晌,老爷子便安排了几个下人与嗑巴后生悄悄去了礼村。为了不惊动旁人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选择在夜里悄悄装车,然后将小盂鼎连夜运至宋府。
  宋兆奎得到大小盂鼎后如获至宝,整日见人就笑呵呵。宋家虽然是名门望族,却也是行善人家,遇庙会还是大的节日,总给穷人施食;赶上年荒,也给佃户减免租子;时常还与县衙捐资济赈。或许正因为这样,才保住了数百余年的家业、声望,大福大贵大旺。宋兆奎也把得到此双鼎看成是祖上积德行善的因果,他嘱咐后人,一定要多行善事少作恶。
  过来没几年,宋兆奎就去世了,大小盂鼎就由宋兑成继承,也算是份丰厚的家产了。虽然在宋兆奎死后,有不少古玩商人上门高价求购过大小盂鼎,但都被宋兑成一口回绝了。其一,这是老爷子在世时的心爱之物,也是家中镇府之器,万万不能售于他人。其二,宋家生意在宋兑成手上进一步做强做大,在西安、兰州、成都、北京都有商铺,可谓名声在外,根本就不差钱,钱对他们家而言就是饭桌上的青菜萝卜,每日都不缺。

  宋兑成也是个读书人,中过举人,后由藩司指派在南郑县出任教谕、后任汉中府教授。都是管教育的官,不从政。
  (明清时代县级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儒学教谕是县学的教授,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如今的县教委主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