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12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21 21:36:13

  正常点击进不了此贴,天涯服务器有问题吧。但从回复中可以进来!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宋家的名人可追溯到明代。明成化年间,宋家出了个进士叫宋德,当过浙江道监察御使、四川省按察使;到了清乾隆年间,宋家又出了个进士叫宋建中。再后来,到了道光三十年,宋家出了第三个进士宋金玺,“一门三进士”可谓门第显赫,家族几百年长运。宋家主要还是经商,出读书人不是每代都能有的,这事不是努力就能成,还得有天份。读书名人不是代代有,但生意是代代传,一直不断。

  党晴梵《华云杂记》记岐山宋家“擅楼阁花木之胜,有书十万卷,牙签宏富,为关辅冠。尤搜罗三代铜器,不下数百余事。其中最名贵而富有历史性者,即大小盂鼎。”
  现在所说的事在时间上还是大清道光二年,这一年,宋家老爷子叫宋兆奎,儿子叫宋兑成,小孙子还没满周岁,他就是后来的宋金玺。也就是说,宋金玺出生后不久,董篾匠爷俩从地里挖出了大盂鼎,时间上大概如此。这或许就是冥冥中注定之事,一物一人,同时面世,从此有了纠不断的相连。
  宋光奎没做官,经营着宋家在各地的生意。不做官并不代表宋老爷子不是读书人,他可是一肚子墨水者,诗词歌赋,金石篆刻,华夏史学样样精于心,而且尤其喜欢高古青铜器。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财主董天友才请了宋兆奎这个老学究上门研究起宝鼎来。
  论财富,财主董天友虽也有钱,但和宋兆奎不能相提并论,差得远。

  论家世声望,董天友也无法和宋兆奎相比,小巫见大巫。
  论交情,二人谈不上有甚交情。
  董天友能请得动宋老爷子,无他,唯宋老爷子是个古董迷。打个比方来说吧,你有宋五大名窑的全品整器,马未都先生也能请来,就是这理。
  接到盛情邀请之后,宋兆奎就坐着轿子来到了京当乡董家村,进了董天友的宅子。老爷子顾不上品茗寒暄就对着宝鼎捉摸起来,瞅来瞅去瞅了半天,硬是一句话也不说,把边上一直站着相陪的董天友急得不行,一次次地问咋样?咋样?老爷子只说,你急甚,额在瞅咧。
  宋老爷子伸手在宝鼎内壁上摸了摸,摸了之后笑了,喜逐颜开地对董天友说,“去,点烛火来。”董天友以为屋内光线不好,老父子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就照办了。
  烛火取来后,老爷子把蜡烛从烛台上拔了下来,直接拿在手上,然后变下腰去,借着烛光在宝鼎内壁上瞅来瞅去。一根蜡烛很快燃完了,宋老爷子的腰也酸了,直起身来捶着腰板子。
  见老爷子累着了,董天友赶忙扶着他去太师椅上坐了下来,然后重新沏茶上点心。
  “咋样?”董天友又问上了。
  “西周的,好得很!”老爷子夸了一句。看了这么半天终于下了一个结论,这让董天友心花怒放。
  “你咋晓得是西周的咧?”董天友问道。

  “里头有字。”宋老爷子回道。
  “有字?额咋莫见?”
  “呵呵呵……”老爷子笑了,拂着长长的胡须,双眼放着光芒。然后问,“你卖不?”
日期:2012-03-22 14:34:07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呵呵呵……”老爷子笑了,拂着长长的胡须,双眼放着光芒。然后问,“你卖不?”
  “啥?”董天友没明白。

  “这宝卖不?额想买。”老爷子笑眯眯地问。
  “不卖,不卖,留着招财咧。”董天友倒是实话实说。他请宋兆奎来鉴定,不是给东西估价待售,而是确定这宝鼎的相关知识和价值,也让自己以后有在旁人面前吹嘘的资本。
  “银两不是问题,你想多钱卖?”老爷子不信董天友不卖。
  “真不卖,不是多少的事,这个搁家里头能带来鸿运,不能卖。”董天友笑着解释。
  宋兆奎听说不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捋着胡子闭眼养神起来。董天友陪笑问,“老爷子,生气咧?”宋兆奎也不答话,过了一会才说,“不卖也成,你得让额椎拓一份铭文回去。”

  “呵呵,这个当然莫问题。”董天友爽快地答应了。
  “那你给额准备几样东西。”
  “啥东西,你说。”
  宋兆奎边想边说,“几张宣纸、毛巾二条,清水一盆、刷子二把、棉花一团……还有,布和绸缎也拿几片来,墨、砚台、木板一块……先拿这么多吧,到时要甚再问你要。”
  “好咧,额这就去办,老爷子你等着,先喝茶。”
  董天友喊来几个下人,然后分头准备去。宋老爷子也没闲着喝茶,而是起身走到宝鼎前,然后对董天友说,“来,搭把手,宝这个给倒过来,侧身放。”董天友伸出手去和老爷子一道把鼎轻轻放倒在地。
  鼎放下时,董天友才看见鼎内那些字,他高兴地说,“真有字咧。”
  “你说,这字咋弄干净?泥乎乎的。”宋兆奎问。
  “洗、涮,再用布抹。”
  “成,先弄干净,找人来弄。”
  董天友又喊了二个下人过来,洗洗涮涮地忙起来,老爷子一直站边上指导。等字弄干净后,要的那些东西也都备齐了。老爷子让人研了好多墨放边上备用,一捋袖子忙碌起来。

  老爷子蹲下身子,先把洗过的宝鼎内壁用干毛巾抹干了,然后展开宣纸比对了一下铭文的面积大小,裁下二片纸,取一片敷在内壁上盖住铭文……包括董天友在内的几个下手围在老爷子周围,随时待命伸手相助。
  “把毛巾湿了拎干递给额。”老爷子吩咐道。一个下人照做了。老爷子接过半湿的毛巾,轻轻地在宣纸上由外及内地抹着,沾了水的宣纸很服贴在鼎的内壁上。如此这般,老爷子又粘了第二张宣纸。
  “布在哪?弄一片大的给额。”
  有人找出布,递了二片过去,老爷子接住后平铺在壁内的宣纸上。之后,他又要了一把刷子,轻轻地在布上敲捶……这个过程费了一些时间。等老爷子停下来揭去布时,宣纸上留下了一排排凹下去的字。
  之后,老爷子站了起来,把棉花、布和绸缎拿到桌子上做成了二个拓包。拓包的最外层是绸缎,中间是布,最里面就是棉花了。做完拓包后,老爷子起身去鼎边蹲下来伸手试试了宣纸的干度,然后让人找来一把扇子,对着里面轻轻扇了起来,很明显是在加快宣纸的风干时间。
  看宣纸干得差不多了,老爷子将研好的墨倒了一些在干净木板上,然后一手一个拓包。左手的拓包先沾上墨,再轻轻击打右手的拓包,多次之后放下左手的拓包,用右手的拓包去细心地击打鼎壁内的宣纸,由外而里或由左到右均匀击打,这样重复多次后,老爷子才停下来笑着说,“差不多了。”
  之后,如法炮制,老爷将第二片宣纸也弄完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时,老爷子开始揭纸。
  看着黑底白字,宋兆奎笑了,眉开眼笑地说,“挺好挺好,够额研究几月了,有得忙咧。”
  当晚,老爷子在董家村住下了,次日一早才返回家中,从此对此鼎恋恋不忘,隔些日子还跑去瞅一回,像是自己在外生的娃,感情深得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