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短期来看,美国重新四大泡沫之对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的影响肯定将是沉重的。这绝非所谓的蟾蜍效应。中国经济的总体模式具有明显的外向及外贸依存性。这不仅仅是指制造业,因为中国外贸型企业已经很受伤了,连目前广东一带出现的快递公司倒闭风波,也不过只是这些外贸型企业的中介产物而已。更主要的是,包括股市、房市和能源等资产领域以及大交通运输领域的各类国有及关联企业的空前大繁荣,事实上早就将每一位普通的、中产的、资本家的、权贵的中国人同世界经济社会根系相连了。其中,知识流转的主要载体——商业信息流动,早就不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界与政党了,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信息流动。
考虑到我和某力量绝对不对等的现实,这里不谈国有企业及关联企业对民众财产的大掠夺,给社会种下灾难的种子这一大问题。仅就制造业面临的窘迫处境而言,近来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都分析和报导过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也是可以通过一些零售卖场的销售情况获知其实的。譬如,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24日宣布,决定把旗下Sam’s Club仓储量贩卖场的商品展示业务外包,并将在30天内裁员11200人,这是沃尔玛历来最大的裁员行动。而在前不久,我仔细分析了一份较为详细的“内部”数据资料,也通过几位电器公司老总朋友了解了一些情况,仅就目前的家电、摩托车、电动车行业来说,外销降幅依旧在79.6%以上,内销降幅也在60%以上,甚至我了解的大部分品牌在四季度居然是零生产量,但库存仍然严重,企业不得不提前放春节长假。
当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超过GDP的50%,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显然是令人忧虑的。然而,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被不断增加的外贸净出口所掩盖。但是,纸包不住火,产业结构也是无法在短期内、简单地进行调整的,所以,一个不算彻底的金融危机就让我们的外贸战略差不多就彻底失败了。而在如何解困方面,接下来是去年政府数兆亿的投资热潮。遗憾的是,这些钱并没有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相反大量地流入了其它方面。但是,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是,资源配置中那只政府的手却越伸越长。甚至一些政府官员开始编造理由去“套”钱,生怕所谓的“改革步子”没跟上。
这反映了集权管理模式的最大弊端及其直接后果。在中国,这种体制安排的结果,即是地方政府对“浮夸”的投资项目和次优资源分配有着永不满足的胃口。因此,如今甚至在一些县级市郊也建造起现代化的机场,几乎并行的多条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同时运行,而在大部分城市及乡镇楼房拆了建、建了拆,一些农民们完全为了还拆建而借钱建房……这一切,都是因为,无论是征用或被征用,他们都将获得更多的赔偿或补偿。
短期来看,除了对固投相关方面“确实”是好事外,对一些原材料供应国也是大好事。譬如,澳洲因此可以给中国提供原材料,至少能在矿产资源及相关方面实际地控制中国。
不过,相对于重工业而言,我们大多数人也可以认为,只要中国还需要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房地产和摩天大楼,中国重工业就不会出现产能过剩。而且,这样的情形,还会持续好几年,直到政府不再专注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然而,中国社科院教授余永定却认为中国因此也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不断上升的投资增长不断增加中国的供应量,但消费量的增长不够快,不足以吸收它。因此,中国不得不增加投资以提供足够的需求来吸收上一轮的供应量增加,从而造成了日益扩大的供应过剩周期。正是这样一种方式,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四分之一增加到目前的至少一半。他说:“这是一个追高序列-需求追高供应,然后需要更多的需求消耗更多的供应。当然,这不可能持续。”
这和江西一家落后国有上市公司的兼并案颇为相似。该企业出资近6000万购买一家净资产不足400万的企业,短期要的是虚荣的光环。至于今后如何平衡经营与收益矛盾,那仿佛不是现任老板们的事情!这显然是同自由市场原则相违背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子公司除了依靠母公司注资来支撑外,或在母公司缺乏资源援助,特别是资金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股市等金融市场。但是,姑且不谈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本身的不可测性与博弈规律,仅说一家集团化公司如果不给分子公司首先搭建合理的资产与经营平台,必然增加了母公司及其分子公司的管理难度,在收购之后也将会出现不断削弱分子公司管理能力的情况,最终必定导致母公司成为唯一真实的经营决策者。管理控制能力强的集团公司,势必沦为类似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三流企业——母公司除了下经济指标和严格征收利润之外,就是做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行政事务;分子公司沦为生产机器,势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损害企业使命开始大肆掠夺市场,损害消费者权益。而另外一些管理控制能力愈趋退化的集团公司,势必形成机关管理模式,最终必将被人浮于事、高腐败和低绩效彻底腐蚀而遭淘汰。
再宏观分析,通过种种迹象即可知,政府在对待国内各方面的供需矛盾以及调节自由市场方面,结合不可预测的世界经济趋势,我们当前的经济政策及经济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走回计划经济时代。
但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无论是体现在母子公司管理方面,还是体现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显然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当然,说它们违背市场规律,容易被一些权钱既得利益者嗤之以鼻,他们已经以为地球都在围绕自己转了。只不过,如果你的产品并非持续不断地供给消费者便利和实惠之类的好处,又常常忘记了保持良好的企业与员工关系以及进行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创新的话,它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仅举企业和社会以及同员工的关系的例子稍加说明。比如,产品的价格是怎么定下来的?员工的工资又是怎么定下来的?集权管理机关做出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放在全社会层面,显然是前两者是相互支持与互为影响的。
比如,从公平定价的角度来说,如果按照普通民众的实际平均收入而言,取不超过5%的比例最高值,至少在大交通运输行业,即便抛开公益属性,火车和汽车票价也应该减低至目前的1/4左右,才合理,也才符合实际情况。然而,为什么还是定在了目前这么高的价格水平,反而是既得利益者们还十分不乐意,认为定得还不够高呢?到底是谁计算和确定的基准计价单位呢?是不是对民众太残酷了呢?
且不多言之,再回到实体经济层面。在出现大部分产品分散在占绝大多数比重的社会企业仓库,而社会消费锐减;以及小部分产品集中在个别国有及关联企业口袋里,而社会消费持续火热的情况之下,泡沫或危机的梦魇就可能成为现实。可见,我们的政府和各个企业不能再忽视或忘记自己的使命,更不能继续损害民众或消费者的权益了。因为古语有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对此,那位象牙塔里的余永定教授更口无遮拦地说:“我不知道中国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还可以维持多久。但不能超过5年。”
日期:2010-02-05 10:48:5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