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仙情缘——科考队天坑惊魂》
第8节

作者: 大地一狼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天一早,科考队开始出发。队员换上登上鞋,登山服,其余装备包成四份,分由四个背夫负责,向导走在最前面。开始一段路虽然曲折但尚算平坦,越往上行越是陡峭,有些路段甚至已经不见路面,需要攀爬才能前行。《巫山县志》记载:巫山山脉矗立东南,为川鄂界山……巫山山脉在本境北起巴雾河……向南西绵延,直达湖北咸丰,东入巴东,西进奉节,山脊海拔1500-2500米……这里是中国著名暴雨区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岩地区,在长期风雨侵蚀和河川深切之下,形成了气势峥嵘、姿态万千的座座奇峰秀峦。山峰垂直高度都在千米以上,谷深狭长,日照时短,峡中湿气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雾,云雾千姿万态,有的似飞马走龙,有的擦地蠕动,有的像瀑布一样垂挂绝壁,有的又聚成滔滔云纱,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山特有的奇观-佛光。

  队员行走在峭壁绝崖之间,人人全神贯注,前后相互提醒。这路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路,当地人称之为鸟道,偶尔踩在碎石上一滑,全身冷汗淋漓,碎石掉进峡谷久不闻回声。陈教授和张童、李丹丹分别夹在中间,前后都有人照顾,四位背夫丝毫不见吃力,和向导用当地土语摆山里的龙门阵。
  这高山绝壁之上偶尔可见一些隐隐绰绰的形似古代凤凰图案的壁画,说明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也曾在这鸟尽人绝的地方活动过,刘云教授解释“凤凰是古代的神鸟,也是吉祥鸟,周文王时就有凤鸣岐山的传说,后来文王、武王推翻商,建立了大周王朝。看来,这里的巫山人是把凤凰当图腾,龙也应该是他们的崇拜神。”果然,在后来的壁画中出现了龙,甚至龙的地位是乎还在凤凰之上。

  翻过挡在村子前的高山,迎面就是天坑所在的群山,只见山峰耸峙,峰峦叠嶂,莽莽苍苍,云遮雾罩,平添了无穷神秘的气息

日期:2010-1-14 9:33:00

  连接群峰的是一座石梁,当地人称天仙桥,意思是神仙过山的桥梁。石梁宽不过一尺余,长有五丈,是山水常年冲蚀而成的天然桥梁。从下面传来隆隆的水声判断,梁下峡谷千丈,雾气重重,莫乘风虽然年轻,也觉惊心动魄。张童、李丹丹更是面色发白,相对失色。向导率先走过去,队长伍运清征求两位女性的意见,并传授了一些过桥注意事项,比如,深呼吸、先放松、集中精神、对下面传来的水声做到心中无水眼中有桥,身躯微向山风来的方向用力等等,当先在前面示范,张童老师和李丹丹在后面战战兢兢跟随,终于渡过去时,大家出了一口长气。最惊险的是陈教授,走过一半后精神有些放松,脚下轻轻一滑,跟在后面的邱石眼疾手快,抓住手臂一提,才没有倒向石梁之外,所有的人却都吓得心“蹦蹦蹦”的跳,两位女队员尖叫失色,过了石梁,陈教授也连连感叹:“人老了......人老了。”两位女性过去后莫乘风胆气顿壮,最后走过石梁时已无多大惧色。

  越过一座小山峰,路是越来越难走,有些地方得借助绳索才能攀越,行进的速度受到了影响,好在向导记忆力强,不至于在这大山里迷了路,走走停停,到达天坑时天已经黄昏。夕阳的金辉洒在群山里,壮丽辉煌,天坑在这茫茫的大山里就如同一个庞大的椭圆形漏斗,南北长而东西断。据队长伍运清目测,南北向足有50公里,东西向也有30公里,虽然时值七月,斜阳明媚,但天坑里依然云雾蒙蒙,深不可测。副队长刘云用登山镐敲了一块岩石,再看了看远处的深沟,判断:“这里的地质形成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和奥陶纪,按年份和雨水冲蚀量估算,这天坑形成的年代也在4亿年之前,坑的垂直深度不低于广西的大石围天坑,至少在4、500米,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幅员面积。”天坑雄浑深邃,气势磅礴,李丹丹忘记了疲劳,和莫乘风一起纵声欢呼,声音在这空旷的大山间袅袅悠悠的传播开去……


日期:2010-1-14 21:33:00

  [4]
  当夜他们撑起帐篷在天坑旁一块平整的地方宿营。这次科考队的设备都是一流的,帐篷、登山鞋、防水衣、背包、睡具、炊具、炉具、打火机等等一应俱全,登山用的安全带、下降器、安全铁锁、岩石锥、岩石锤、岩石楔、绳套、安全头盔、皮手套等都是名牌货,莫乘风虽然不懂行情,但这些东西一经过目,谁都知道是真货。可能是出于安全的原因,队员每人还配备了一把仿美军越战时丛林防身军刀。刀鞘为硬牛皮,刀柄缠金丝,拔出刀锋,蓝汪汪的冷浸肌肤,合金钢打造,两边开刃,锋利无比,全长约一尺二寸,可随身携带。邱石和队长伍运清不知从哪里一人还搞来了一支猎丨枪丨,“虎头牌PH12-1立式双管猎丨枪丨,重庆长安机器制造厂出品,此枪是参照苏联MC-6立式双管猎丨枪丨改制的,有效射程50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名牌猎丨枪丨,是那个年代猎丨枪丨中的王中王,杀伤力极大。”睡觉时队长伍运清看着莫乘风羡慕的眼神无比自豪的作了介绍。看来邱懂为准备这次探险颇费了一番功夫,也花了不少钞票。

  第二天,邱石付清劳务费,打发向导和四位民工下山去了。队员分成两组沿左右分散,踩堪天坑周围的情形,主要是确定下坑的位置。天坑太深,必须找到途中可以换桩的地方,最好有一二藤崖(崖中间突出的平台),大家中途还可以歇息,恢复体力。

日期:2010-1-15 10:55:00

  运气不错,左边一组寻到东南方向,发现在离坑口24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连片的极似灌木丛或者茂密藤蔓植物的小平台,断断续续约有7、8个。两组汇合后大家一致赞成就在这里下坑,坑底集中后,由东南向西北方活动。副队长刘云玩笑道:“好啊,古人都说,中国做大事要于创业于东南,功收于西北,我们也效仿古人。”大家群情激奋,跃跃欲试。队长伍运清和邱石制定了下坑方案,重申了一遍注意事项和技术要领,确定下坑顺序:邱石、李丹丹、刘云、陈白磷、张童、莫乘风、伍运清,二十分钟下去一人。这时,每人背好各自的设备及干粮、戴好手套、头盔、佩剑,装束完毕。邱懂、队长伍运清已固定好登山绳,保险带,邱懂还背了一大圈登山绳,斜挎虎头猎丨枪丨,只听伍队长一声令下,他已经嗖嗖的攀绳而下,大约30米左右就钉一个岩石楔。二十分钟后李丹丹开始下坑,刘云、陈教授……这时候,邱石已经下到平台上,正寻找第二次下坑点。

  张童老师下去十多分钟时,原来一直能见度很好的天坑里开始慢慢有些云雾,像是坑底的水蒸气在阳光的蒸晒下不断上升造成的,肉眼两百米内已渐渐不能视物,情况发生变化,队长下令莫乘风立即下坑,加快速度,看顾张老师别出意外。莫乘风得令,手心抹上镁粉,挂上下降锁,沿绳而下,十分钟后就发现了张老师正倚壁歇息,他们相距已经不过30米,可以相互交谈了。

  这时,云雾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浓,伴随着三、四级山风。莫乘风觉得这一阵雾来得有些蹊跷,速度太快,而且呈灰黑色,几分钟内就使得天地间陡然变暗。他还发现雾是顺着逆时针方向在旋转,而且是越转越快,就像一个大瓮里不停旋转的水,满而不盈……

日期:2010-1-16 13:26:00

  第三节 绝处求生
  【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