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11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投放量,来调节商品价格、平衡供需关系。在流通领域里投放的货币少,商品就不活跃,且价格偏低;投放的货币多,商品就增多,物价也会上涨。
  这个理论,在当今就叫做“货币量数说”。欧洲人在16世纪才意识到这一点,比我们老祖宗晚了起码1600年。
  现在不是老愁着不知怎么办才能拉动“内需”吗?

  ——你不放钱出来,怎么拉动“内需”?银行捂着钱袋子不敢撒手,生怕搞乱经济,那经济怎么能保持高速增长?企业怎么能有生产热情?老百姓怎么能有购买的欲望?
  这道理,用不着老祖宗教吧?
  《管子》里多处提到了“币上谷下,币下谷上”,也是同理。
  钱不放出来,物价就上不去。钱放出来了,东西也就值钱了。只因为房地产一个行业疯狂抬价,就收紧了所有的钱袋子,是为不智。
  而且,房价的疯长,也是你对这个行业放款太多所致,岂有他哉?


日期:2008-12-12 23:26

  第四篇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
  一个被人彻底遗忘了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短命王朝。一个是秦朝,二世而亡,寿命只有14年。一个是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寿命37年。
  不过因为秦始皇和隋炀帝都太有名了,所以这两个王朝,大伙还都记得。
  此外还有一个,比秦朝的寿命还要长一年。因为它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亡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靠篡位而得天下的,史家比较鄙视,写史的时候都不承认,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
  这个天翻地覆的大朝代,就叫做“新”。
  新朝,听说过吗?
  亲手开创这个新天地的,是汉末一位奇特的理想主义者——王莽。

  王莽能当上皇帝,原因在于出身好。
  他本人是一位皇亲,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算是“内戚”了。
  汉朝的内戚干预朝政的很多,但像王莽这样玩出了大动静的,仅此一例。
  他一开始,还不是个恶人(后来也不见得就是)。
  因为王政君性格软弱、不受宠,所以王莽的背景也不是很硬。

  在当小官的时候,王莽清廉简朴,礼贤下士,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好感。他还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这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
  他的儿子杀死家奴,他就逼迫儿子自杀。“大义灭亲”能动真格的,当然也得到了舆论的好评。
  汉元帝死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在连续死了两个年轻的皇帝之后,终于有机会控制了朝政。
  王莽这才借了光,出任大司马,还兼管着军事。
  大概就从这时候起,王莽开始有了很大的野心。他扶立了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都认为他是周公那样无私的伟人。
  后来,他又被加了“安汉公”的爵位和“宰衡”的爵号,权势无人可比。
  到了这个地步,一个人就是想做好人也不可能了。人的欲望,都是被已经到手的好处给催大的,得到的越多,野心越大。

  四年后,王莽下手了,毒死了汉平帝,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娃娃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管理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
  又过了四年,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终于把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给“咔嚓”了!
  王莽这个巧取来的皇帝,可不是白当的。他一上台,就开始复古改制,要向周朝学习,实现远古盛世的伟大理想。
  他的改革变法,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每个不足八个男人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过一井,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可以免费受田。

  把大户人家的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
  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这些改革,乍一看都是好事,且大多是替老百姓着想的,可是一旦实行起来,问题就大了。
  土地改制和禁买奴婢,触犯了贵族豪强的利益,一开始就没法实行。你想,让人家把土地分给别人,又不让人家把干活的奴婢卖掉,那他们留着奴婢干什么?而且弱势群体也表示反对——你不让我卖身当奴婢,不是断了我的一条活路?
  只有第三件涉财政金融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为什么这个改革就比较顺呢,因为贵族、官僚可以从中捞好处。
  比如,评定物价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官僚手里,他们正好利用职权投机、贪污、勒索,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再一个,就是我们后面要详细谈的币制改革。
  这个改革,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钱的形制越改越复杂,钱的分量越改越小,钱的“面额”越改越大。
  这里面的实质是什么?我想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无形之中减损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此外,王莽对内对外都惹了一些乱子,他屡次更改官制与官名,不断挑起对对匈奴和其他民族的战争,这都加重了政治混乱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这下子不但豪强不高兴,连农民也被沉重的赋税给压毛了!到天凤四年(公元17年),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后来,绿林军越闹越大,攻入了长安。在最后的混乱中,王莽被一个仇恨他的普通商人所杀。
  新朝也就此被“咔嚓”掉了,寿命才15年多一点。
  《汉书》上把王莽列为“逆臣”,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高。直到现代,才有人出来替他翻案,胡适的看法就是一个代表,他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名人的看问题的角度毕竟与常人不同。胡适认为,王莽的改革也有好的,就是“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这是要建立古代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王莽是不是要搞乌托邦,不是咱们在这儿能说清楚的事。

  他在金融改革上的超常想象力,才是咱们要注意的。
  正因为有他的敢想敢干,中国货币史上才有了空前百花齐放的一页!

日期:2008-12-15 09:56

  他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复杂的币制
  王莽的政治经济改革,有的还可以理解。他是一个虔诚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一心向往夏商周盛世,他推行的土地国有化,就是倾慕商朝的“井田制”。他禁止买卖奴婢,多少是替底层群体着想,大概是受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但是他所搞的货币改革,却不知道图的是什么。
  自古皇帝是老大,凡是老大,胡来也没人能管。所以现在有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什么的,往往都会胡来,一直到翻船为止。
  王莽执政以后,在八年时间里,竟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每次所谓的改革,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实际上是用劣币换良币,非要把老百姓手头那点钱弄到国库里来不可。

  他还没当上皇帝的前两年,就开始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这次改革,王莽自称依据的是“子母相权论”,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方便的。
  改革是以“五铢钱”做基准,新发行了几种“大钱”。
  一、大泉,重12铢,每枚值五十钱(学名“大泉五十”)。
  二、契刀,每枚值五百钱(学名“契刀五百”),

  三、金错刀,每枚值五千钱(学名“一刀平五千”)。
  这后面的两种“刀”,已经不是通行的方孔圆钱了,但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而是一种全新的钱形,有点像现代的门钥匙。
  其中的金错刀,形制独特,堪称“钱绝”。
  在刀环上,有“一刀”两字凹进去(阴文),字上镀有黄金。因为古代的镀金不叫镀金,叫“错”,故而得名“金错刀”。
  这把小刀的重量约20—40克,铸工精美,是为历代收藏家所看重的稀罕物儿。

  随着新币的推出,王莽先生还有配套措施,他下令今后黄金国有,凡是私人不得收藏黄金,政府用两把金错刀兑换民间一斤黄金。
  从新币的超高币值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改革家皇帝没安好心,一枚新币就要换老百姓那么多五铢钱,这不是搜刮民财是什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