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这样残忍》
第20节

作者: 周慕白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14 21:40:12

  第十三篇:史上最让人痛惜的投降——李陵兵败
  李陵,汉之飞将军李广之孙,一门忠烈,几代为汉家天子所器重,在北击匈奴的战役中屡立奇功。但就是这样的将门,却最终惨遭汉武帝灭门,仅留下李陵一人独自在匈奴苟活。
  事情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同时,汉武帝召见李陵,命其为贰师将军押运粮草辎重。这时的李陵年轻气盛,加上又是将门之后,不甘心只为他人作嫁衣裳,于是向汉武帝请战,他说:“臣所带领的这一支军队,皆为荆楚勇士,都是武艺高强的奇材剑客,力大能生擒老虎,且精于射击,可谓百发百中。臣愿自领一队,以分散匈奴大单于的兵力,以掩护贰师将军。汉武帝告诫李陵说:“为将者怎么都不愿意做别人的下属呢!可是寡人发兵甚多,不能给你精锐的骑兵。”李陵竟慷慨地说道:“陛下,不妨事,臣愿意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大单于王庭。”“壮哉!”汉武帝深感欣慰,最终答应了他,并命博德将军在半道上迎接李陵的军马。

  好,悲剧就此埋下。
  这位博德将军也羞于做后援,于是上书请奏汉武帝,要明年春时与李陵一并北上击匈奴。汉武帝见书大怒,怀疑是李陵反悔故而教博德将军上书的,于是下诏命李陵火速出击。李陵只得率本部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行军三十日,到达了汉武帝指点的地点浚稽山。沿途李陵还命属下将一路的山川地形绘制出来,命陈步乐快马上报给汉武帝。
  李陵到达之后,便与大单于狭路相逢了,大单于率领三万铁骑将李陵五千步兵团团围住,军居于两山之间。李陵不愧为将门之后,深谙兵法韬略,他率领将士在阵前排开,前面为持盾牌的,以作防御,后队则为弓弩手。匈奴人见汉军少,又都是步兵,颇有些轻敌的意思,他们不做任何的战略部署,径直向汉军冲来,李陵命令后队弓弩手准备好,待到敌军的骑兵冲到可射范围之内,即千弩俱发。匈奴骑兵皆应弦而倒。匈奴人见进攻受挫,于是便往山上后撤。李陵率军追击,斩杀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急忙从四面八方调集了八万精骑来合围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引匈奴骑兵不断向南方逶迤,一连数日,最终抵达一处山谷之中。几番恶战下来,士兵多有负伤。李陵不得不规定,负伤三次者才可以坐辇,负伤两次就可乘坐马车,负伤一次则必须继续战斗。

  值此危急存亡关头,李陵为了鼓舞士气,大呼:“我军士气衰退而战鼓不起,这是何缘故?难道军中莫不是有女子?”其实当时李陵军中还真藏匿有女子。当李陵出征匈奴时,其某些龌龊的下属强征了一批女子为“慰安妇”,此时正藏于马车之中。李陵将她们悉数赶出,尽皆杀之,断了那些贪生怕死、贪图享乐的士兵的念想。第二天,两军再战,将士们在李陵的鼓舞之下,斗志昂扬,斩杀了匈奴三千余人。后李陵又引兵往东南方向奔走,四、五日以后,抵达一片芦苇之中。匈奴士兵从上风头纵火焚烧芦苇,不一会,大火便蔓延至李陵军中。李陵当即下令也纵火以自救。后李陵又南行至山下,而大单于则领兵在南山之上,居高临下。占据了这样有利的地形,大单于命令其子亲自率领骑兵冲击李陵。李陵为阻挡骑兵的冲击,将军队移入树林之中,这样再杀匈奴数千人。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李陵命将士射杀大单于,大单于只得下山。后来汉军俘获了一名匈奴士兵。这位俘虏引用大单于的话说:“此乃大汉精兵,我们不能取胜。而且这支军队日夜都在引诱我军南行至汉朝边境,莫不是有伏兵接应?”而大单于手下的人皆说:“大单于您亲自率领数万精骑都不能击败汉军几千人,日后有何面目再使人出使汉廷,汉廷也会越加轻视我们匈奴的。莫不如再战一次,倘若遇见广袤的平地,这对我匈奴铁骑是有利的,若那时还是不能攻破的话,那么我们到时再撤也不迟啊!”就这样,匈奴坚持了下来,而李陵则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李陵仅率五千步兵,已与匈奴的八万骑兵周旋了将近一个月之久,情况可想而知。匈奴骑兵如此之多,而李陵的军中却多是些负伤的将士了,人数也越来越少,且已疲惫不堪。可是就这样,李陵率军仍然又斩杀了匈奴二千余人。匈奴感到情况不妙,于是想引兵而去,放过李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将皆大欢喜,李陵必然全身而退,回到汉廷之后,也必将得到汉武帝的大力褒奖;而李陵作为一名统帅,仅凭此一仗,也足以入选中国古代名将之列。只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这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候管敢,此人被李陵军中校尉侮辱了,一怒之下,竟投降了匈奴,并且还告诉匈奴人切不可放弃,因为此时李陵军中早已是弹尽粮绝,仅剩下一千六百人,而且还没有援军,更没有所谓的伏兵了。这时当率领精骑射之,汉军必败无疑。

  单于大喜,即命骑兵再做一次总冲锋,并让士兵高喊:“李陵快投降!李陵快投降!”大单于封住了李陵的退路,李陵只得退到山谷之中。大单于率领军队立于山上,将李陵包围在山谷之中,一时间,箭如雨下。汉军五十万支箭弩全部用尽,战到最后,汉军拆毁战车,手持战车木棍与匈奴对峙。匈奴从山上抛下滚木垒石,汉军士卒伤亡惨重,寸步难行。
  黄昏时分,李陵着便衣独自一人出营,喝退左右:“不要跟着我,大丈夫一人便可取单于首级。”过了很长时间,李陵回来了,叹息一声,说:“兵败,死矣!”左右有人说:“将军威震匈奴,今日一败,乃是天意,应该想着之后如何回归汉朝。想浞野侯就曾经为匈奴所俘虏,后来回返大汉,天子礼遇之,更何况是将军您呢!”言外之意是让李陵暂且投降匈奴,再乘机逃回汉朝。
  李陵慷慨地说道:“不要说了,我李陵若今日不死,就绝非壮士所为。”意思是说要壮烈殉国。接着,李陵尽斩旌旗,将珠宝埋于地中。这时只见李陵又叹息道:“如果我再有十几个兄弟、再有十几只箭的话,那么足以逃脱了,只可惜我已无兵再战了,等到天一亮的时候我们只能坐而受缚了,不如大家作鸟兽散,说不定还能有几个侥幸逃脱的,以回汉廷报告天子。
  当夜,李陵命军士每人带足口粮,来到斩断后路的匈奴军面前,击鼓起士,鼓却不鸣。李陵便于韩延年上马,有从者十余人,企图冲杀出去。匈奴人率几千人马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仰天长叹一声:“我再无面目见陛下了!”遂投降了匈奴。
  李陵兵败之处与汉朝边境已不过百余里了,边塞闻得情况以后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希望李陵能够战死沙场,可是后来却听说李陵已经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于是大怒,认为李陵应该挥剑自刎,决不可投降匈奴,一旦投降了匈奴,无疑彻底丧失了民族气节,尤其是像李陵这样的几代将门之后,也就更不能投降了。因此,汉武帝认为,李陵实属贪生怕死,不配做将门李家的子孙。
  群臣惶恐,知道汉武帝这会真是动了怒,于是纷纷落井下石,指责李陵的不是。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李陵事情有何看法。司马迁乃是正人君子,他能认识到李陵的不易与无奈,尽管他也知道汉武帝这会动了怒,帮李陵说话可能对他不利,但是他却依然说到:“李陵侍奉母亲极其孝顺,对朋友讲信义,为人谦恭礼让,并且还能体恤士兵,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实乃有国士之风。今出兵匈奴,惨遭不幸。而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兵败投降,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实在可恨。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孤军奋战,竟能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为我大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辗转千里与敌人进行周旋,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这一番慷慨陈词,非但没有为李陵洗刷贪生怕死的罪名,反而将自己带入了无尽的深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功劳,为李陵辩护,于是下令将司马迁逮捕入狱。
  汉武帝对李陵的所作所为深感不齿,他下令逮捕了李陵全家老小。谁知在不久之后,有传闻说李陵曾带领匈奴军队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竟迁怒于李陵一家老小,草率地将几代将门的李家全部处死,包括李陵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为此事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这件事使得李陵与汉廷彻底决裂,李陵此后再也没有回到汉朝,终其一生只能老死匈奴了。将门李家三代忠良的美名一遭丧失,成为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历史事件。
  好,以上就是李陵兵败的故事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