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5年的老会计的自述》
第8节

作者: seafish1974
收藏本书TXT下载
  系统上线之前,我去美国参加培训。这个也是我第一次出国。在此之前,我们部门有一个同事被送到美国去工作若干年,我当时就对自己说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能有这样的机会。不过后来这样的机会也被我等到了。这个是后话,以后再说。第一次出国,现在印象还非常深。由于培训的通知时间很短,我那个时候还没有护照。由于我是外地户口,还需要回家去办护照。现在护照很容易办了,但是那个时候办护照还是相当不容易的。我到现在也没有想通,中国自己的国家干嘛不给自己的公民发护照?发个护照还要准备那么多文件?反正现在也没明白。不过好在,现在办护照很简单了,而且有效期也延长到了10年。不过想当年,我可折腾了一番。我坐飞机回家,下了飞机,立刻就去了照相馆照护照照片。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那里还比较落后,照片第二天才能拿到。然后紧接着下午去居委会和派出所开证明。第二天,把所有文件交到了公丨安丨局。其中有一个文件我到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我被原来那个国企除名的证明。这个用来证明我现在无业。因为如果我告诉别人自己在深圳工作,那就更麻烦,还要深圳那边开一堆证明。不过总的来说,经过一个星期的折腾,我最后拿到了护照。不过我拿护照的地方可是很特殊的。我是在公丨安丨厅打印护照的那个办公室门口拿到了我人生第一本护照。我拿到护照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中国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你认识人,什么事情都能帮你办。如果你不认识,那对不起,能让你跑断腿也办不成,他还很有道理。因为所有部门让你准备的文件清单上面,都有一个其他。有了这个其他,他就可以折腾你了。

  拿到护照以后,要准备签证了,因为时间很紧,还是我们人力资源部的人找了美国大使馆的一个熟人,加了一个号,才让我赶的急去签证。深圳没有大使馆,还要坐车到广州领事馆。第一次签证,我没有什么经验。我还以为所谓签证面试是有一个小房间坐着,然后面试官来面谈。嗬嗬,我一去,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领事馆比菜市场还热闹。大清早,就已经排成了长龙。我每次去签证,我都心里暗想,这个领事馆如果是公司,那赚钱就赚的手疼了。不管签过还是不过,签证费都要交。而且人家还是主动送上门来。有人一次签不过还去两次三次。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面,还有很多是依附于签证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服务“。比如,填表,很多人可能年纪大了,或者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自己不会条表。不过只要你一去,立刻就有人拥上来帮你搞定。当然,你是要付钱的。另外还有照相。很多人的相片不合格。旁边就有一个照相馆,可以为你立刻提供服务。另外就是卖机票的了。总之,比菜市场还热闹。

  我的表可是花了我一天的时间精心填写的。照片当然也准备好了。所以没有给他们为我服务的机会。另外,领事馆里面那些耀武扬威的保安也特别让人讨厌。我每次都在想,如果我在那个岗位上面,我一定会非常自卑。因为,中国人永远都会讨厌一个狐假虎威,特别是那个虎是外国人的情况下。签证的人群中还有很多年纪很大的老年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去探亲的。而且,我每次在美国转机的时候都会碰到这些在机场晕头转向的老年人。这些可能也是我日后没有选择去美国留学或者工作的原因之一。我不希望自己的父母也向那些人一样,在异乡孤独无助。

  现在领事馆外面排队,大概排了近一个半小时,我来到了领事馆内部。不过还是在室外。然后又等了近一个小时,这才来到了房子里面。里面很多人在排队。那个时候还没有按指纹这个环节。所以就去排队。我这才反应过来,所谓签证面谈,就是你站着,别人透过一个小窗口问你问题。嗬嗬,这个时候,你很难有什么隐私了。我看到有一个30多岁的男子说他去看他姐姐,说他姐姐生病了。然后签证官立刻就去打那个医院的电话。估计那个男子夸大了他姐姐的病情,就 被拒了。

  我的第一次签证非常顺利。我所工作的公司比较有名。而且我估计自己愣头愣脑,看起来就不想会非法滞留在美国的人。我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去到了遥远的大洋彼岸。当我真正降落在芝加哥机场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我竟然到了一个距离自己国家那么遥远的地方。
  嗬嗬,今天说的这些也许对大家没有什么职业上的帮助,不过就算过节给大家说个小故事。

日期:2009-4-13 14:03:00

  我培训回来依旧是紧张的测试和系统实施。中间发生了一件事情,也许我觉得各位以后可以借鉴。我前面说过了和上司相处的一些问题。这次还是同样的问题。所以说职场生涯,活到老要学到老。有一次我们领导休假了,美国总部写了邮件来问一个问题关于项目回报的情况。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你动员你们总部帮你做一件什么事情,他一定会问你做完这件事情对公司有多少回报。这个当然有道理,但是其实很多后台的一些操作系统的改进是非常难以计算具体的回报是多少的。这些回报很多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提高了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了顾客满意度等等。当然,你总是可以用个公式,然后做几个假设,但是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也许是总部衡量他们业绩的一个指标。所以现在很多公司依然这么做。

  美国来的邮件给了我的CFO。因为我领导休息了,所以他来问我。我就给他算了一个拿去找他。正好我们的CEO也在他办公室聊天,我进去了,他问我,我就给他看了。他说这个太少了。我说,还有另外一种算法,这样看起来回报就大一些。那个CEO也说,当然越大越好。于是,我就回去改了一种算法,就发给美国了。其实美国那边发这个邮件是别有用心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们的回复。以前任何邮件都没有回复过这么快。美国说怎么你们上次说XX的回报,这次怎么变成YY了,大了这么多。我马上傻了。我这才记起来,我们以前给他们算过一次,就是我第一次拿给CFO看的那个数字。本来美国那边和我领导就有矛盾,这下被他们抓到把柄了。我的CFO也非常生气,他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人,最不愿意被美国抓到把柄。

  过了两天,我们领导回来了,我赶紧去汇报,他也非常生气,沉下脸就说我怎么这么不小心。我自己犯了错误,给领导找了麻烦,当然无话可说。后来我们的领导自己回了邮件给美国。他说,我们原来说的是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后来算得那个是比较乐观的估计。所以这个项目的回报率是应该介于两者之间。当然他说了一大堆道歉的话。说句实话,我到现在都非常佩服我们领导的这个措辞,基本上园了谎。

  我今天说这个故事有两点教训,第一点就是关于和领导相处的问题。所有你给领导的建议或者你自己发出去的建议,你自己都是要负责任的。不管这个建议是他同意过的或者是谁批准过的,你自己都要想清楚。如果我没有接受CFO或者CEO的建议,而是坚持自己的数字,并向他们解释清楚,就不会有这个麻烦。虽然是他们告诉我要发一个大一点的数字,但真的等到出了事情,你还是自己需要去扛的。领导有时候说话比较随意的,自己还是需要去判断而不是盲从。不然倒霉的肯定是自己了。所以我们要习惯于领导的模糊性。要能去管理领导的这个模糊性。这个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我还是写出来,也许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说法 (manage ambiguilty)。

  另外一个教训就是和总部的来往和沟通。当然这个每个公司不一样,如果你碰到办公室政治比较严重的公司,最好把那些重要的邮件全部保存下来,一个是备查,一个是有朝一日防止有人说话不算话。

日期:2009-4-19 15:13:00

  其实后来我在这家公司的职业发展就比较顺利了。有时候职业发展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当你辛辛苦苦,埋头苦干的时候,总是没有人看到你。等有人重视你,你自己被人看见的时候, 工作又不怎么辛苦了。接下来的时间,我平均不到一年就会有一次升职。当然,和很多公司一样,升职有时候并没有带来职责范围的扩大。因为公司非常迅速的扩张,原来招聘来的人基本级别都比较低。随着公司的迅速成长,很多人级别就升高了。只有最后一次升职才是真正让我开始管理一个部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