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3-13 00:37:12
《特别篇——刘裕的创业经验谈》
前几天,有位网名叫“江东寄奴”的朋友给我留言。对于拙作《创业失败史》的理论方向做出了一些点评,写得很不错,我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
他说“人脉挂帅”是看出来了,其他的倒没有看出来。可能是由于我的写作水平有限,无法将我的“创业风险控制观”完整地体现出来,倒是体现出了我的“社会关系制胜观”。
从结果看来,虽然不能说我是本末倒置,但也算是有点辞不达意。在此,我想向那些喜欢我的文章,却云里雾里看不清南北的兄弟说声“抱歉!您辛苦了。”
因为他的名字“江东寄奴”令我南朝武帝刘裕的发家事迹,为了表示我的“歉意”,我决定写下这集“特别篇”。遵循刘先生由一介布衣到南朝开国皇帝的发家史,找寻与我们故事中人物能产生共鸣的风险控制原则。同时,也算是对于这几个故事做一个总结,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失败故事”背后的“成功原理”。
这次,用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作为引子,让看惯了失败案例的我们一起轻松地回望1800年前,一个出身草根的年轻人怎样面对自己的“困惑”,运用怎样的智慧原理将一个个“难题”转变成“台阶”,一步步通向皇帝的宝座!
日期:2012-03-14 19:32:25
《特别篇》
=========================================================
第一章 迷茫的前途
在向我提问的网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学生和就业适龄青年,他们有的对于本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对于即将面临的就业情景不知所措,有的不愿接受家庭安排渴望独立自主。
但是他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而正是这种期待令他们对于眼下的抉择充满了矛盾与焦躁。
总的来说,就是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
这种情况年轻的刘裕有过吗?
我想是有的,刘裕家无论祖上如何显耀,到了他爸爸这辈就不行了,何况是他。在穷得叮当响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刚出社会那会儿一定也充满了对前途的茫然。
父亲早逝,他便是家里的顶梁柱。社会动荡,孝顺的他不知道将来如果自己死了,继母怎么办?在某个万籁寂静的夜晚,青年的刘裕一定被茫然的前途折磨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可是,一旦天亮,他又扛起了自己的那担草鞋到集市叫卖,从不间断。
钱,是自己和母亲生活下去的基础。而活下去,在东晋末年攻伐不断的乱世中是非常高的生活目标。
“仅识文字,以卖履为生”的他,日复一日用实际行动维持着这个理想。
现在感觉“迷茫”的朋友们并非没有选择,就连乱世中的刘裕都有“卖草鞋”的出路,盛世中华的我们会没有选择吗?相反,大家的选择余地其实很广,正是这种广阔的选择空间带来对于“机会成本”流失的担忧。
大家有活力、有冲劲、有理想、有技能。但却紧紧地拽在手里舍不得使用,在犹豫什么呢?如果问他们,会得到的答案大致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行业,怕现在选择错了,浪费了时间,以后要改回来就难了。”
也就是说,因为对于将来适合自己“职业”的不确定,导致眼下无法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用在确定的“方向”上。
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明明可能是个当官的料,现在却让我去学机床,当工人。既浪费时间金钱,又浪费人才资源,确实是个非常“愚蠢”的决定。
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命题推断!在这种命题里,人们人为地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资源优势,然后根据这个优势资源来否定目前的行为状态。
因为是要当“官”的,所以现在当“工人”就浪费了,同样的道理,因为以后是要操作“几千万几十亿的资本市场”的,眼下就不要去想这“两三万”的项目了。
然而,悬在空中的是自己打造的“官位”和“资本市场”,流逝的却是真实又虚无的宝贵时间。试想,没有眼下的一针一线,没有年轻的脚踏实地,哪里来的“高官厚禄”和“万贯家财”?
年轻的刘裕卖草鞋的时候,断然是没有想到自己以后要当“皇帝”的。他只是找了一个自己最合适的“事情”开始做起,不多想,但多做,结交朋友,广布人脉,很多日后的战友在这个时候已经结下了友谊。如果只是一味地做着当皇帝的春秋大梦,结果一定是孙恩乱起时,多了一个崇尚邪教的刁民罢了。
当我们面对“技术”与“销售”的抉择,当我们面临“打工”与“创业”的困惑,当我们不得不在“坚守”与“转型”中做出取舍。请不要再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因为即使你不做出选择,命运其实也已经替你做出了决定,就是那个“保持现状”的延续。
请问,这个决定,是你想要的吗?
最后,如果还有朋友面对各种“可能”而茫然时,我可以帮你找一条出路——“卖草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