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群星闪耀时——刘秀和云台二十八将的传奇史诗》
第5节作者:
宇_为 三十年后,在另外一个半球,罗马帝国的近卫军将领们拥戴卡里古拉为皇帝。这个受到军队拥戴,被士兵们昵称为“小军靴”的新皇帝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军队拥立的皇帝。但这个同样是举国追捧,万众期待的“小军靴”上台之后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卡里古拉喜怒无常,荒淫无道,成为臭名昭著的极品暴君。
历史就是这样喜欢开玩笑,他把所有人都耍了。
日期:2012-03-04 14:05:52
4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
王莽在隐忍二十多年终于后登上了皇帝宝座,君临天下。接下来,他亲手发起和导演了一出让世人炫目,直到两千年之后还在被人们孜孜不倦地议论的大戏。
这出大戏有一个很炫目很前卫的名字:“改制”!
王莽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崇尚的是孔子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他做了皇帝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制。作为这场改制运动的前奏,他给自己的朝代取了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名字:“新”。
西汉留给王莽的天下实际上就是一个烂摊子。贵族们奢华无度,大量土地被地主兼并,地方官员碌碌不治,只知道搜刮盘剥,百姓们生活困苦。或许王莽的内心深处一直都逃不掉对“篡汉”的担心和恐惧。他患上了政权合法性的焦虑症。作为大新朝的开国皇帝,他急于扭转时局,拉拢人心。于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改制上。
这一年,王莽连续颁发诏令,展开轰轰烈烈的改制运动。
一是恢复一千二百年以前早已废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废除土地私有制,将所有的田地收归国有,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了的土地,一律没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或家属。这是王莽对当时社会矛盾最集中尖锐的土地兼并问题开出的一剂猛药,可见王莽改制的决心之大。
二是重新分配耕地。没有土地的佃农,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三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严禁买卖。在当时,奴婢实际上就是封建主的奴隶,王莽虽然没有立即废止奴婢制度,但禁止所有奴婢继续买卖,实际上限制了奴婢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大,以使这种罪恶的制度自然消亡。
四是实行五均。所谓五均,是指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五均官的任务一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二是管理市场的物价,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如果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这绝对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在社会主义理论出现的一千八百多年前,王莽就已经开创性地用这样的方式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消除贫富不均。
五是建立赊贷制度。所谓赊贷,类似于针对个人的小额贷款。百姓缺乏资金可以向政府借贷,其中祭祀借贷须在十天内归还,丧事借贷须在三个月内归还,以上两项借贷不收取利息;工商贷款每年交纳不超过所借数额十分之一的利息。
六是将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由政府进行管理和经营,同时对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以及养蚕织布等都征收纯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来作为贷款或平抑物价的资金。
最后是实行货币改革。废除自汉武帝以来流通的五铢钱,推行重量较轻的但面值更大的新币,并严禁民间私铸钱币。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华丽施政很快就遭到当头一击。新政中的“王田制”和“奴婢私属制”直接威胁到地主豪强的利益,因而首先遭到贵族、豪强的激烈反对。实行王田的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不惜举兵造反。朝廷之上那些王公大臣更是极力反对。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王莽不得不在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被迫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
而看似极有技术含量的“五均”制度同样成为悲剧。由于推行这些政策大多依靠一些富商大贾,他们利用特权同官僚、地主互相勾结,肥己营私,囤积居奇。原来为平抑物价设立的五均,结果变成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的机构,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遍老百姓。
货币改革则更成为一场闹剧。政府官员和贵族利用在币改中的权利大肆投机倒把、贪污勒索。币制改了好几次,钱越改越小,质量越改越差,价格却越作越大,因此每改一次,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最后导致物价飞涨,经济混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经志向远大,满腔豪情的王莽改制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
日期:2012-03-04 14:46:11
4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
从主观上来说,王莽的改制有一定的先进性,他的本意也是从消除贫富不均,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而且,他的改制触及到了封建王朝最核心的禁区,他看到了威胁自己王朝生存的最大问题——土地兼并。但是他不知道,这是任何一个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是地主豪强的代言人,而消除土地兼并,这就直接威胁到了地主豪强的立足之本,这个皇帝还做得成吗?企图在封建体制内用改良的方法来解决体制的根本矛盾,这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有什么区别。土地兼并,从来就是封建王朝自身无法治愈的顽疾。
当然,历史有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纵观中国封建王朝,凡是经历过较为彻底的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朝代,都会迎来相当一段强盛时期,比如汉、唐、明。而没有经历过农民战争洗礼,从军阀割据时代统一的朝代,大多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很快就出现各种激烈的社会矛盾,比如晋、隋、宋。个中原因很容易理解,农民战争在相当程度上摧毁了上一个朝代的大地主、大豪强,使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土地得以重新分配,加之新王朝施政大多能做到休养生息,仁政惜民,这就无形中使得原本严重的土地兼并矛盾得以缓和,于是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这样的相对和谐的“盛世”。但“盛世”之后,总也逃不掉衰落的命运,因为封建王朝越发展,土地兼并就越严重。这就像一座火山,当土地兼并问题激化到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证的时候,岩浆就会喷发,这让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然后他沉寂下来,静静地等待下一次爆发。
中国封建王朝就以这样一种近乎循环的方式来绕开威胁自己生命的那个解不开的死结。但他得以延续的代价是高昂的,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因土地而起,而每一次改朝换代留下的都是满目苍夷,累累白骨。
古代史学家们总是把朝代的兴亡归结于皇帝是否贤明,于是我们看到的史书中的皇帝要么大圣要么大奸。但在脸谱式的表象下,实际上是土地,这个让生命得以生存延续的基本要素在起着作用。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已经病入膏肓,接下来的结局只有两种,要么是饥民揭竿而起,要么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天下又到了火山即将爆发的那个轮回。王莽很勇敢也很自负地匆忙赶来,一屁股坐到了火山口上,他选择了用制度改良的方式来解开这个结。但是他失败了,轰轰烈烈的新政成了一场草草收场的闹剧。作为这个制度的代言人却与整个制度为敌,当然不可能成功。他的做法不仅没有让火山平静下来,反而加速了火山喷发,引火自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