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林厂长、日本印刷专家小林先生等的现场指导,肖永礼的印刷技术有了直线提高,尤其是观察和分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作为印刷车间的组长,对这次不合格率的反弹变化过程看得比较清楚。
小林先生在印刷车间指导的那一个星期,车间里每台印刷机都严格按照小林先生的要求去做。由于小林先生整天都在车间里巡查,海华厂的那些主管、印刷工程师等也整天在印刷车间巡查,这使得车间里每个印刷操作工都很认真。在印刷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异常,工人们立刻会向小林先生报告,小林先生马上就采取措施,往往也就是简单地这里搞一下,那里弄一下,就调好了。然后工人一直印刷下去都没有问题。
在每天开始印刷的时候,一旦印刷机调不好,也是请小林先生来调,直到调好了才生产,这样不合格品自然很少。小林先生调机,根本不看台湾公司提供的那些印刷机设定的参数,他完全是靠经验、或者说是靠技术。比如说,调整印刷机的印刷压力,他不是看那些具体的印刷压力参数,而是直接用手指感觉一下网版与刮刀的接触压力状态,就搞定了。一旦经过小林调好的机器,往往连续印刷一整天都很正常。海华的印刷机性能确实很稳定。这样一来,整体合格率自然就很高。
可是小林先生一走,大家就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印刷操作习惯中去了,不合格率自然会迅速高升。其实大家当然也希望能按照小林先生指导的那种方式去设置、调试印刷机,可是由于海华厂还没有人具有小林先生那样的印刷技术,比如怎样的印刷压力最合适,大家用手指感觉不出来,只好还是依赖台湾公司提供的印刷压力参数去进行设置、调试。
肖永礼由此对“技术也是生产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未完待续)
2010-1-8
日期:2010-01-11 10:37:47
第十六章,有爱相伴打工乐,没有户籍结婚难(5/1)
在海华集团台湾总部的邀请下,绿马科东莞分厂的印刷工程师赵先生被请来坪山镇海华分厂进行每周两天的指导。赵先生的技术与日本专家相比显然相差很多,尤其在工作态度上也有很大的距离。赵先生基本上是有人叫到他,他才会来调试,而且他对技术比较保守,只做不说。比如他也会像日本专家那样,这里搞一下,那里弄一下就解决了印刷中的问题,但是他并不告诉肖永礼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原理是什么、怎样才能举一反三、平面展开等。肖永礼要是问多了,赵先生就说是靠经验。
尽管如此,赵先生来了之后,银回路印刷的合格率下滑的势头还是及时得到了遏制,而且随后合格率也开始缓慢上升。
经过赵先生的实际操作,海华的员工还是逐渐看出了一些门道。尤其是肖永礼,由于是组长,印刷机一旦出了问题,工人们总是先喊他,他去调试不成功,才由他去请赵先生调试。
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人的等级观念很强,即便在没有进入台资企业之前觉得所有人、除了老板之外、不管是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都是打工仔,可是一旦进入台资企业打工后,这种想法往往很快会被摧毁,因为时时处处都能感觉到“等级”的存在。
正如前面所说,海华厂的食堂分为四个等级,台干级别,(意思是台湾籍的干部,指所有台湾籍职员)、大陆籍管理技术人员级别、QC组长级别、普通员工级别。在车间,不同级别的人穿不同的工作服,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其他的工资、奖金、及其他待遇等方面的差别就更大了。
绿马科东莞分厂来海华指导的赵先生虽然是大陆人,由于是请来进行技术指导的客人,也享受台干级别的待遇,连进入车间的防尘服,也是与台干一样。肖永礼发现,赵先生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自我感觉彷佛也比其他大陆籍管理技术人员、甚至比台干还要好。可是在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等方面与日本专家比起来却差很多。
赵先生为了显示自己在丝网印刷技术方面的权威性,喜欢跟肖永礼聊一些与海华车间印刷生产和管理没有关系的丝网印刷方面的东西,这一点恰恰与日本专家小林先生相反,小林先生来海华厂指导的时候,凡是与海华厂印刷生产和管理无关的东西一概不谈。
肖永礼不得不承认,赵先生对丝网印刷确实知道不少,通过赵先生的介绍,他了解到丝网印刷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大类属于外观性的产品,比如传统的织物印刷、图案、文字、标签印刷等,一类属于功能性的,主要是用于电子行业的新型产品,比如线路板、触摸屏、EL冷光片等。
外观性产品,尤其是彩色外观性产品,对印刷的颜色要求特别高,印墨调色是一个关键,但是这方面中国的印刷技术与国际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基本上外国人能调出来的颜色,中国人也都能印刷得出来。
功能性产品,对颜色方面的要求倒是次要的,但对性能方面的要求特别高。在这方面中国的印刷技术与国际上的差距比较大。这一方面是印刷技术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印刷材料开发方面的差距,一些高精度印刷所需要的印墨,比如银浆,一些印刷基材,比如ITO菲林、甚至玻璃等,大陆目前都还暂时无法生产。
不管怎样,赵先生的海华厂指导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起码也证明,绿马科东莞分厂派来的大陆籍的赵先生的丝网印刷技术要比台湾派来的海华集团的印刷工程师的印刷技术高一些。赵先生尽管比日本来的印刷专家的工作稍微差一些,但比台湾来指导的海华公司的印刷工程师还是好很多。最起码赵先生不会随便训人,尽管不是很主动,但只要工人问到他,他都会积极回答,也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几个月后,由于海华厂的丝网印刷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阶段车间也没有出现人员跳槽的现状,车间的生产逐渐进入比较理想的状态,也就结束了赵先生在海华分厂的印刷技术指导。
不知不觉,肖永礼在海华工作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里,他的丝网印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知道了天外有天,知道他的丝网印刷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也就还没有动过要跳槽的念头。另外一方面,由于他对丝网印刷技术的喜爱,也引起了海华分厂台干对他的重视,不但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底薪、津贴、连加班费等,也已经超过了2000元。一旦遇到新产品量产,也都首先会找到他来参与。这对他是个难得的继续提高丝网印刷技术的好机会。
让肖永礼感到意外的是,罗双双进入坪山镇海华分厂之后,不但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因为娇生惯养能耐不住打工苦而退却,反而工作也很出色。罗双双仿佛是憋着一口气要和肖永礼竞赛,虽然比他迟几个月进厂,现在也混到了QC组长的级别,让肖永礼对她不得不刮目相看。肖永礼有时候甚至觉得,罗双双似乎不只是一时意气用事、为了追求他,才赌气进海华厂打工的。
想到这一点,由于罗双双的到来让肖永礼所热恋的李爱琴跳槽离开而引起的不快逐渐消失,肖永礼与罗双双互不讲话的僵局也逐渐得到缓解。另外一方面,由于肖永礼和罗双双现在都是组长,工作上有直接的关系,继续彼此不说话也不行了。
说到工作关系,罗双双担当的QC工作是监督肖永礼担当的制造工作,是他的质量监督者,印刷车间的质量是处于QC部门的监督之下。换句话说,在工作上,肖永礼不能管罗双双,罗双双却可以管肖永礼。因此假如肖永礼不主动与罗双双和解,那只能是自讨没趣。
(未完待续)
2010-1-11
日期:2010-01-12 09:59:46
第十六章,有爱相伴打工乐,没有户籍结婚难(5/2)
尽管肖永礼和罗双双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是罗双双是为了肖永礼才进坪山镇海华分厂打工的这一事实却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这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圈,不管唐僧念不念紧箍咒,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罗双双为了维护女性的自尊,也为了实现她的“让我们重新开始、不强迫你接受我的爱情”的诺言,在她初进海华厂时去肖永礼宿舍找他遭到拒绝后,没有再主动来找过他。肖永礼为了维持男人的尊严,也没有在下班之外去主动找过她。在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肖永礼和罗双双之间就像普通同事一样不冷不热。
可是肖守义不知道儿子与罗双双之间这样尴尬的状态。后来肖永礼才了解到,罗双双来东莞市后,是先找到在永泰镇的肖守义,然后才找到在坪山镇海华分厂的肖永礼。她当然会告诉肖守义她是肖永礼的未婚妻,专门从河南来找他的,肖守义当然无法拒绝透露儿子的工作地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