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50节

作者: 扬光RC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会读书、会办实业著称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称赞此书“于经济、掌故、交涉、政要最称明备”。
  有一位后学,曾撰诗称赞贺长龄和魏源合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业绩,诗云:长龄,善取精华勤搜典籍贺魏默深。一卷大开天下眼,方知学问在生民。
  与陶澍共谋漕粮盐运改革
  嘉庆年间,运河干涸,河运受阻,朝廷受困于漕粮,便问政于官;改革派主张——将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守旧派则以先世成制不可改变为由,进行阻挠。
  魏源是海运的积极主张者,他认为海运胜过河运,具有利国、利民、利官、利商的优势。他入贺长龄幕府后,更是极力地推行这些主张,支持和推动了陶澍、贺长龄所负责的漕运改革。
  在贺长龄幕府这段时间,他代替贺长龄起草了《复魏制府询海运书》《海运全案序》等文稿,申述海运之利,极力主张由海商运送漕粮,并帮助贺长龄编制了具体的海运方案。陶贺依此方案,漕粮海运成功。
  1827年4月,贺长龄升任山东布政使。赴行前,又邀请魏源同往山东。而此时魏源正在准备第三次会试,加之考虑到家父邦鲁公在江苏做官,且年岁已高,不便远游,便向贺长龄递了辞呈。辞职归辞职,此时的魏源,却私下里专程拜访了隐居于南京吴门的策士包世臣,代贺长龄咨询治理山东省的方略。在为贺长龄饯行的宴席上,魏源将咨询到的治鲁方略和盘托出,献给即将上任的贺长龄。可见,情感之真,侠义肝胆!

  对魏源,贺长龄也倍加爱惜,临行前,他向上司陶澍力荐魏源。
  魏源和陶澍,本来就是世交关系,有了贺长龄的力荐,魏源更加顺利地进入了陶澍的幕府。
  此时的陶澍,已经升任两江总督。魏源在陶澍身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辅佐陶澍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盐政改革。几年下来,淮北私盐绝迹,国家税收大增,陶澍为朝廷立下盖世功劳。在这功勋章里,有陶澍的一半,也有魏源的一半。
  魏源无论在不在贺长龄身边,他们总是声气相通,感情相投。比如在禁烟问题上,都是“严禁派”林则徐的支持者。

  据史载,贵州在1835年前后,就已经有人栽种鸦片,开设烟馆。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的同时,贵州巡抚贺长龄也在贵州严厉查禁鸦片。
  而此时,魏源在江苏扬州的寓所潔园,又是撰文,又是写诗,向鸦片宣战,与林则徐、贺长龄,遥相呼应,在道义上支持了严禁派。
  1845年,年过半百的魏源,终于中了进士,有了做官的资格。
  这一年,他被朝廷委任为江苏扬州府东台知县。因有重任在身,魏源不能云游四方,便在工作之余,第三次修订《圣武记》。此时,贺长龄也刚刚升任云贵总督,两人天各一方,难以聚首。
  第二年4月初,魏源乘弟弟回湖南省亲祭祖之机,托其带回10本新出版的《圣武记》,请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转送贺长龄,同时附信问候;信中提到贺长龄“总制西南,大为吾乡之庆”。

  可见,魏源对伯乐贺长龄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日期:2022-06-16 07:18:25
  不一样的曾国藩(100)
  第十四章
  《经世文编》领衔撰  提携后辈受人尊 
  左宗棠成长背后之推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巧合之事。往往一些小人物是很多大人物的背后推手。比如……。如前两回我们说到的梁发与林则徐、洪秀全的关系;但还有一些大人物则成了另外一些大人物背后的推手——这就是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要讲的内容:是谁成就了左宗棠?
  左宗棠,嘉庆十七年十月(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镇新光村。
  其父名观澜,字晏臣,又号春航,县学秀才,祖传数十亩薄田,不足供养9口之家,便开馆授徒。塾师收入仅能维持温饱,遇荒年,余夫人只得用糠屑作饼给家人充饥。虽是读书人家,却是最底层生活。
  左宗棠六岁始读《论语》和《孟子》。他接受能力很强,每早诵就功课,便蹦蹦跳跳到处玩耍,有时还遛到哥哥身旁,听父亲讲课。因是父亲宠爱幼子,父兄都让他几分,一直跟父兄读书到十九岁。
  嘉庆时,白莲教发展至巅峰,时任广西知县的左氏父亲左观澜,不可避免地与白莲教正面冲突,亦因战斗成名,而左宗棠24岁的哥哥左宗棫却在此战中牺牲。左父经受不住打击,后抑郁而终,还欠下债务。左父去世时,左宗棠才十八岁、二哥左宗植二十六岁,两人互相扶持一边度日、一边还债,把田地都留给了丧夫的嫂子。
  接着,左父在辛苦一生、欠债未偿情况下,又经不住丧母、丧妻、丧子之痛,于道光十年(1830年)在其(余)夫人逝后两年后,病逝长沙,夫妇二人均只五十三岁。
  左宗棠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大哥接二连三地去世,家中剩下他和二哥,以及寡居的大嫂。此时,二哥左宗植又作出一个艰难决定:将四十八亩谷田全部留给大嫂,以解决孤儿寡母生活问题。兄弟二人继续刻苦读书。最为艰难的是,二哥还外出求学了,家中一切付于左宗棠打理。

  说说容易,读书就读书、料理家事就料理,但,必须得弄清一个问题:凭何为生啊?肯定是需要费用保障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遇到什么贵人。是的,正是遇到了他的贵人!
  左宗棠的贵人便是贺氏兄弟——贺长龄和贺熙龄。
  爱才惜才育才以“国士见待”左氏
  道光十年(1830年)冬,左宗棠知悉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因丁忧回籍为母守制,左氏早闻贺长龄大名,且对贺长龄学问、功业和为人十分钦慕。便欲借贺氏在籍时机,前往长沙请教经世致用实学,专门拜见贺长龄(此时的贺长龄年近五十,与左宗棠完全属于两代人)。
  他为何如此器重一弱冠少年呢?最重要的当然是贺氏的爱才惜才之修养,亦是与陶公相约之责任!当然,与左氏潜质与可造也极有关。二人相识后,他和左交谈几次,即惊诧此生年纪虽轻,但其见识却极不平凡,便“以国士见待”。

  此时左宗棠不过是一名年仅十八周岁、且连生员资格还未取得,而贺长龄则早已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布政使地方要员。左宗棠受此器重,倍受鼓舞。便将所学尽说与贺知,并请其指点。贺长龄看着对面的年青人能在经世学问上探索的有模有样、谈吐自如、颇有见解,特别这么酷爱读书,更是虚心请教,不自觉从心中大为赞赏。
  左氏看到贺长龄家中藏书甚多,便欲借读。贺长龄极为理解其“颇好读书,苦贫乏无买书资”之窘状,当即表态:”从此,吾家书房即汝书房。欲借书尽可到吾处来。予将于善化(长沙)守制,居家则会有些时日。所需之书,吾帮汝取。但,对汝仍有要求,须熟读一书方可再借他籍,否则,不予借与。“左宗棠当即回道:”谢谢恩公,定遵旨意。“
  此后,左宗棠,几乎定期到贺长龄家中借阅书籍。湘阴到长沙约160里,每次借还都有一大摞(批)书,往来虽非易事,难得是,借了别人书籍,总要应承对方刨根问底询问有否细读、所记几何等,当然,这些根本难不住左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