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战争:寻找最适合你的城》
第14节

作者: 十七进制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了最大的竟争对手,天津滨海新区获中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一头衔,与“上海浦东”一样被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战略布局,使得天津成为继深圳、上海和北京之后第四个出台金融优惠政策的大城市,其剑锋直指三城,天津建设北方金融中心的呼声日益高涨。同城长兄羊城也多头并进野心萌动,鼓励金融机构在穗设立华南区域总部或全国总部,明摆着与深圳抢夺地盘。在亲者恨,仇者快的残酷现实面前,强敌环伺下的“深圳华尔街”亟待新思维,深圳的金融业者坐等“创业板市场”的壮大无疑死路一条,现在国家开发重心的转移已是不争事实。

  此刻摆在深圳面前是: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似乎渐行渐远,曾经的“尚方宝剑”业已生锈,“特区不特”不只是表象上的尴尬,它已经实实在在的影响到深圳方方面面。虽有多年的产业沉淀,但深圳图谋中国的金融中心已经梦远,而且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也面临多方挑战。尽管深圳根基深厚,同样路途多艰。
  来深圳观光的人不再惊叹于“地王大厦”的雄拨傲岸,这20世纪曾经的“亚洲第一高楼”已成昔日黄花,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面前,如半老徐娘般的地王大厦只能吟咏“宫花寂寞红”。
  当然也不必过于悲观,只是深圳要保持头脑清醒。如果措施得当,创业板市场或许可能成为深圳金融业的“救世主”。但如果还有闪失,那谁也无法挽救深圳金融这一轮“红日西坠”。希望深圳享受到天堂的阳光,而并非刹那的回光返照。

日期:2010-03-30 10:12:11

  2.8传媒篇:万马齐喑究可哀
  媒体者,天下之公器也!公器者,不卖不育,不党不私,不依权附势,不不见利私为。
  洪仁干在《资政新篇》提到:“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而上位,则上下情通,中无壅塞……”
  “上下情通,中无壅塞”是其中最核心的思想,著名报人,维新大佬梁启超也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中国受侮数十年”就在于清政府的“壅塞”,壅塞的表现一是“上下不通”,二是“内外不通”。上下不通使君民隔膜,“故无宣德达情之效”,内外不通使中外阻塞,“故无知己知彼之能”。因此,这种壅塞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

  将民意上达天听,这本身就是媒体的责任,霓虹灯下有阴影,这对处于发展中的深圳来说很正常,人民都会理解,将诸多“责位缺失”诉之于政府,这本身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
  深圳媒体扎根于特区,按正常思维本应走在报业发展最前沿——执薪舆之火,开化开智。而事实上深圳本地媒体集体落伍,与深圳人民的认识有很大落差,太多新闻语言还处于“在领导的关怀下,XXX同志感激党和人民给他的照顾”的“老三样“中。而那些拥有“话语权”的媒体,在全国具有极强口啤以及影响力的报刊,如《南方周末》、《南风窗》、《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全部创刊于广州,深圳究竟是什么成色的土壤,到底适合于什么怪胎的生长?值得深思,也值得检讨。

  不要说人民所选择的报纸是低俗的,那样太低估了人民的智慧。深圳本地媒体毫无市场日趋没落,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多年来的“模糊视听”降低了自己的可信度,人民需要的是真相。二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明白“堵”与“疏”的区别,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只有勇于面对真相,才能可能揭示真理。“妞妞黑幕“的揭露,连《凤凰卫视》《中国青年报》都已经报道,而深圳主流媒体却集体失声,似乎这事不是发生在深圳而在火星。沉默就成了惯用的伎俩,封杀网媒则快如闪电,看,万里长天万里空,白茫茫天多干净!当《南方都市报》成为深圳的报业老大时,嫉妒、狂乱、六神无主的本地传媒应对竟然是“麦卡锡式”封杀。

  深圳影视的影响力与深圳报纸不相伯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为畸形,走在改革最前沿的深圳收到的电视频道比内地城市还要少,这让太多的有识之士深为不耻——不说别的,单从从经济法律角度讲,市民与深圳有线电视双方签订有偿协议,有线电视必须按时按量、完整无缺地提供所有频道电视节目广大市民收看。深圳这样做到底是“夜郎自大”,还是“闭关锁市”?花着纳税人的钱盖起国内最豪华的报业大楼,却需要老百姓从广州出的报纸里去了解深圳今天哪里出了车祸,这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不是有点脑残,也太缺乏法律常识?

  无论深圳有多么失落,也不管深圳人如何想挽回颓势,但毫无疑问,在中国走向全方位开放后,在与WTO实质对接之后,深圳就已经不可能象昔日一样“唯我独舞”,那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福日子已一去不返。
  与此同时,在深圳河的对岸,那个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城市,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西南边的新加坡利用其港口运营经验,积极从事海外港口运营代理,不断冲击着香港对东南亚的影响。同时崛起的“大上海”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以及较低的人力成本,不停的挤压香港的国际空间。香港一直以来作为连接大陆和世界的贸易中转站,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与地利及人和的便宜,可现在中国连大门都打开了,香港这个窗子也无关大局,“香港即将被抛弃”的论调在海外被迅速普及,国际投资和产业界对香港长期看空,与此同时的实质结局是很多国际大公司总部都迁向了长江的出口,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和放大,随着中国的开放和自由,香港将失去其进入中国桥头堡地位,更悲观的观点,则认为香港将被边缘化。

  很多人就在想:香港的土地空间狭窄,而深圳腹地开阔;香港第三产业世界一流,深圳则第二产业异常发达;香港市场型人才较多,而深圳创新型人才充足;香港的国际化、法制化水平高,而深圳则技术有余管理不足。深港两地双方各取所长,则各补其短。深港在经济上进行融合,那所产生的聚化作用和综合实力绝对超过“上海”与“北京”双剑合璧,这种强大的“马太效应”将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亚洲的经济增长极,这样的的梦幻组合只怕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也值得称道。现在深港两地服务行业中出现了一种前店后厂模式,香港金融业的中、下游环节已逐步向深圳和内地转移就是一体化的前兆。

  正是由于看到这一点,许多“深圳主义者”提出“深港一体化”的美妙口号,这一口号应合了许多深圳人的心态——超越华南,走向国际(深圳对华南其实是没有感情的,这是移民城市的天性,无需谴责),而且这一目标似乎也并非“水中月”“镜中花”,所以水到渠成而成为深圳人的长期愿景,而是,然后,最终——“深港大都会”这一梦幻口号也就成了这个城市的基本定位。

  可不幸的是,这一切美好愿意都是深圳在谈,连上交国务院的那个提案也是深圳一手操纵,深港都市圈好像全是深圳的一厢情愿,偶见香港有高层人士也发言表态,但总让人感觉不过是蜻蜓点水的敷衍塞责,那种半推半就的神情感觉深圳想吃香港“豆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