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远征---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记述》
第1节

作者: andyty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7-22 10:33:00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公元一零九五年八月,罗马天主教皇乌耳班二世(Urban II)抵达法国南部。
  这本来是一个寻常时刻发生的不是那么不寻常的事件,可是之后的历史,让我们知道,这是整个世界历史上,尤其是欧洲历史,以及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极其不寻常的事件。
  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一个对于欧洲,中东,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拉开了帷幕,轰轰烈烈延续了数百年,动员人口多达两百万,以欧洲中世纪基督教骑士为主力核心的十字军东征,就开始了其庞大,并且复杂的历程。我们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重大历史对于全人类的影响,还会在将来继续延续。

  而教皇乌耳班,也因为这一段极其引人注目的历史,成为了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人物。从个性上来说,他是一位强烈致力于教会改革的人物,并且非常坚持他自己的个人主张。他在勒庞发出了一系列信件,召集会众于十一月份在克勒蒙举行一次全面的教会审议会。在随后的九月和十月,他访问了多个城镇,接见了许多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并按照他个人的审视,对这些人实行奖惩。乌耳班抵达克勒蒙的时间是十一月中旬。

  这一次审议会从十一月十八日一直持续到二十八日,规模很大,参加会议的圣职人员超过300名。会议通过了继续推行克鲁尼改革运动的教会法令,其中包括众所关心的教职买卖,以及教士婚姻等具体问题。而且在这次会议上,法国国王菲利普因涉及yin乱被革除了教籍。
  这里可能有必要解释一下,克鲁尼改革运动是怎么回事,方便大家对于当时欧洲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克鲁尼改革(Cluniac Reform)是中世纪修道运动中的一系列改革,关注于恢复传统的修道生活,鼓励艺术,关心穷人。该运动是因位于勃艮第的克鲁尼隐修院而得名,传播遍及法国勃艮第,普罗旺斯,奥弗涅,波亚图,英国,以及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
  该改革是因为教会内部的fu败而引发的,特别是针对贩卖圣职和纳妾这两个问题。这些弊端被认为是由于对修道院的世俗干涉,以及教会与欧洲封建制度和庄园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结果。在当时,教皇希望重申对所有圣职人员的控制并停止世俗统治者对主教的授职。由于修院需要得到土地,于是需要本地庄园主的赞助。但是庄园主经常要求得到权利并主张干涉修院运作的特权。克鲁尼改革是纠正这些弊端的一个实践尝试,希望一个更加独立的修院院长将可以更好地实施会规。

  亚奎丹公爵威廉一世于910年建立了首个克吕尼修院,其新规定是该修院直接向教皇而不是向一位本地庄园主汇报。这意味着该修院将完全独立,因为教皇的权威在如此远的距离下多半虚化成了理论上的。进而,克吕尼隐修院院长对他的隐修士们所建立的分院保留权威。到12世纪,克吕尼修会已经有了超过1000座修院。在其高峰时期(950-1130年),克吕尼运动是欧洲最大的宗教力量之一。这些改革要求更大程度的宗教虔诚。克吕尼会士支持“上帝和平”(Peace of God),鼓励朝圣者去圣地朝拜。

  克吕尼改革鼓励了西方教会变得更加重视商业,并给重新控制东方教会的尝试以动力。
  而教皇乌耳班二世,就是这个改革运动的主要支持者。
  乌耳班在这次会议上同时还发布了一个声明,将于11月27日,星期二这一天举行一次公众%ji会,而在这次ji会上,教皇将向广大公众发表一个重要演讲。这一声明立刻引发了非常广泛的兴趣,许多周围地区的民众也聚集到克勒蒙,想要听一听教皇要说些什么。
  在教皇发表演说的当日,前来聆听的人群非常庞大,以至于大教堂内部根本无法容纳,于是教皇的宝座被移置到了克勒蒙镇东门外的一片旷野上。这些听众既包括普通百姓,也包括当地的贵族。但是当时欧洲的显贵,比如那些国王以及公爵们并没有来参加这次声势浩大的ji会,因为教皇的邀请仅仅发至当地。教皇乌耳班是一位非常有感染力的演说者,从目前能够了解到的资料看,这一次演说非常感人肺腑而且令人记忆深刻。这个演说的原文有细节不同的多个版本的记载,目前已经无法考证究竟哪一个是完全准确的,但是以下这一片段的记载,可以较好的传达出这个演说的本意:

  法兰克的贵族们,教皇说,必须致力于援救他们在东方的基督徒兄弟,土耳其异教徒们正在向着东方基督教世界的心脏进发,基督徒们正在被压迫和残害,教堂和圣地正在被亵渎,耶路撒冷正在萨拉森人的奴役下哀叹,圣墓落入了穆斯林的手中并且被改建成了一座清真寺,基督徒朝圣者被侵害,甚至被禁止进入圣地(此处特指耶路撒冷)。

  西方必须进军到东方进行防御(The West must march to the defense of the East),所有人都应该去,不论是富有者还是贫穷者。法兰克人必须停止他们的内斗和纷争,他们要向东方进发去对抗那些异教徒,进行一场正义的战争。
  上帝将亲自引领他们,因为他们将成就上帝的旨意,那些以生命来效力于基督的人,他们的过犯将被赦免。在这里,他们是贫穷而且可怜的罪人,而在那里,他们将富有并且喜悦。不可犹豫,他们必须在明年夏季进军。
  上帝的旨意如此!
  上帝的旨意如此(Deus lo volt!),这变成了十字军在东征战斗中呼喊的口号。

日期:2010-07-22 19:50:59

  在教皇演说的次日,教会就向外正式颁布了教皇允诺的所有授权和委任。红色十字架被选作为朝圣者的正式标志,勒旁的埃德海马主教被选为教皇的特使,以及这支远征军的精神领袖。
  教皇乌耳班在法国滞留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他的行动范围一直仅限于法国南部地区。不过,主教们和传教士们把十字军这个消息传扬到了法国北部。于是图卢兹伯爵雷蒙德发出了想要加入的请求,并且在12月5日来到克勒蒙,他来到克勒蒙的目的相当简单明了:希望被指认为十字军的世俗领袖。但是从正式的角度上说,这是一次朝圣运动,只能由教会来领导,具体的说,就是由埃德海马主教来领导。

  但是,教会迅速就失掉了对这次运动的掌控,向着基督的十字架进发这一呼招,被所有人等所响应,其中包括那些贫穷的传教士。在这个运动之前,在法国北部地区已经有了另外一个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运动,就是提倡效法基督传道时的生活方式,其结果是导致了大量极度的贫穷。当教皇在演说中说到不论贫穷者还是富足者都要去的时候,他的意思大概仅仅是以此来杜绝那些骑士们以贫困为由来逃避这次运动,他从来也未曾有意鼓励那些身无分文的乌合之众集结起来进发到训练有素的土耳其军队的尖牙利齿之下。

  而这正是当时所发生的实际情形。
  在不久之后我们就会看到,正是这种杂乱的人员构成导致了远征军在东征途中的一系列惨烈悲剧,不论是对十字军自己而言,还是对他们一路沿途侵掠的其他城镇民众而言。
  无论如何,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由此就进入了实际开展阶段,在继续按照时间线来领会这段悲壮历史之前,我想我们有必要转回目光,来全面审视一下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根源和相关的政治,军事,以及宗教背景,也就是说他们为什么要去进行这次漫长,艰难,并且实际上非常惨烈的远征。
  燃烧的远征。
  点燃如此熊熊烈火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

  这将是下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日期:2010-07-23 02:52:40

  既然论到导火索这个词,那么我们不如这次摆脱传统的由面及点的读史过程,改成由点及面,首先看看点燃这次远征的,最后一段导火索是什么内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