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凭借垄断地位不断加强垄断效应,即使企业效益低下也能通过提高产品服务价格实现高收益,内部则不断提高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造成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和企业发展不公。1997年,当时国有企业出现了全面亏损,国有经济岌岌可危。之后几年,通过破产、收缩、集中等办法国有企业慢慢恢复了元气,目前已经成为经济中最有权势最有力量的一支。但是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代理人问题、内部控制人问题、所有者缺位问题、投资效率低下问题、权责不对等问题以及历史包袱沉重问题注定今天国有企业的辉煌只是建立在各种垄断保护之上,他们的辉煌给整体经济带来了溢出效应。国有企业在充分竞争市场上由于失去了垄断保护节节败退,例如汽车制造业、纺织业、餐饮业、零售业等等,国有企业不是败给外资企业就是败给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败退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提高了消费者福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垄断势力越强,这个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反而越弱,而对整体经济和消费者福利的伤害就愈大。
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制造业。用一句话来概括汽车制造业市场换技术战略就是“20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交了一张白卷”,白白浪费了国家大量的贷款、技术等支持,和国家的产业保护政策(不对民营企业开放)。到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国有企业能够完整生产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轿车,核心技术一直牢牢掌握在外资手中,沦落到了当外资汽车巨头加工车间的地步。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上汽集团是中国企业的“三巨头”,国家对他们倾注无数心血,怀抱无限期望,希望它们能在国家支持和中国庞大市场供养的基础上搞自主创新,打造本土品牌;可是这些被政府宠坏了的浪荡“共和国长子”却忽悠国人说,开发一款轿车需要十几亿至二十几亿美元投资;如果一款车的产量达不到30万至50万辆,开发出来也是赔钱,这实际上是说,中国人一、二十年内别指望开上自主品牌轿车。然而奇瑞、吉利和比亚迪等从市场上摔打出来的本土民营汽车厂商生生用自己的实践打破了这两个“神话”。民营汽车厂商比亚迪,不仅从2007年底就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油电混合动力车,比美国和日本的类似尝试领先至少一年,而且该公司最近还在谈判向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厂商出售其电池技术。吉利汽车在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吉利是惟一一家真正实现EPS大批量生产的厂家,并且已经研发到了第六代,应用到了第三代;吉利某些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例如吉利研制的四速变速箱几乎已经可以和世界顶级宝马车的变速箱相媲美。而像上汽集团这样的国企到现在居然还在跟政府要这个要那个的,还有脸面说自己在自主创新。可以预期,如果中国的“三大”汽车集团不汲取教训,不苦练内功,只想一门心思过“大少爷”生活,美国通用汽车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下场。
日期:2010-03-18 22:30:45
第九章一颗将爆的丨炸丨弹:下一波危机正在倒计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核心的问题是资产泡沫为纽带的债务危机,说简单点,就是钱借得太多花的太快了。危机发生之后,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控制资产价格高估和降低债务杠杆(去杠杆化)。但是,所有人都害怕经济大幅调整的巨大痛苦,全球主要经济体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继续透支政府信用(加码国债发行)和货币信用(多印钞票)拯救金融体系,各国央行更是以物价下降为理由,史无前例地同步采用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压低基准利率和按揭利率,死死托住资产市场,妄图以更大的泡沫拯救一个正在破灭的泡沫。肆意透支政府信用和货币信用,无异与“恶魔调情”,最终的结果恐怕不是如“小三们”的愿,扶正升格为“魔嫂”,而会是“赔了身子丢了份”。
第一节面临长期低迷的煎熬
二战之后几十年,全球主要国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暴力革命行为、特大规模的瘟疫和自然灾害,更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毁灭性的直接战争,所以全球人口迅速上升。技术进步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多的资源、土地和人口被投入到了全球经济体内。世界总是能够找到一块又一块创造经济神话的热土,日本、亚洲四小龙、拉丁美洲、东欧、金砖四国、非洲等等;让经济增长能够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地域上)。纸币体系和相对独立央行制度的建立,更是从表面上解决了由于战争等特殊因素导致的长期通货紧缩问题,所以经济似乎一片火红。经济发展层次上,不独立国家独立发展,落后国家走上追赶,中等国家走向发达,发达国家从发展成熟转向发展理性与和谐。
战后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包括资源投入、人口增长、技术进步、货币灵活稳定和政治平稳有序等等。到21世纪初期,这些力量几乎已经到了势穷之时。全球的资源已经被使用超过了30%,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口步入老龄化,技术进步在最近几年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货币信用的力量已经被滥用至极致,政府负债和发展中国国家负债已经到了危险境地,政治稳定赖以存在的基础——经济稳定已是暗流涌动了。
危机产生的损失分担本来是一个经济过程,但是政府介入经济救助之后,损失分担便成了一个政治过程。目前各国政府广泛采用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是让政府和货币持有者(普通百姓)来为危机的损失埋单。
从表面上看,道德力量的影响力在上升,而暴力实力的力量逐渐下降。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迷惑我们的假象。战争没有实际发生并不代表战争没有进行,很多战争都是无形的,在意念中已经发生了实际的战争。例如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虽然没有全面开打,但是苏联已经全面落败,因为苏联国内的经济力量尽管被无限扭曲,但仍然到了无法满足政治力量需要的地步,所以失败不过是时间问题。
自从可以互相毁灭的核武器面世之后,大国之间斗智斗勇的主战场已经从“杀人游戏”转移到了“金融游戏”。踹掉黄金,踢开白银,美国把美元纸币游戏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人向全世界出口美元信用,消费掉世界各个地方的真材实货,而许多被消费国却拿着美元白条当宝贝,美元在真金白银和绿背废纸之间来回倒腾,但是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却一直稳如泰山。
“庞氏骗局”能一直玩下去吗?
从本质上讲,国债和纸币都是“庞氏骗局”,发行国债的政府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用财政盈余还清债务,而央行发出去的纸币负债的抵押基础更是空空如也的国债。只要能够借来更多的钱,“庞氏骗局”就能一直玩下去。我估摸着,美国政客的想法可能和中国网友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孩子们,可归根结底是属于那帮孙子们的;人总是要死的,债务是不会跟到棺材里去的,那就都留给那帮孙子们吧!
各国政府和央行可能根本没有想过,如果危机带来的损失金额超过了政府能够举债的规模上限和央行货币信用能够滥用的下限,那结果会是如何?历史上,主要国家的货币发行都曾经被滥用到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年通胀率超过10%)的地步,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高通胀。不过,普通百姓还是好糊弄的,通胀来临时,政府把利率提得足够高,便能勾起人们的贪婪,让他们乖乖把钱存入银行吃高息,所以政府一直以为这套把戏可以一直玩下去。
但是,如果政府信用和货币信用的滥用超过了经济体内大多数百姓的承受度,超过这个临界点,现行的世界经济体系可能会崩溃。纸币会被抛弃,国债成为垃圾债,物价飞涨,失业飙升,社会动荡,甚至爆发革命。
如果不采用大规模的货币政策,世界经济的恢复应该是如下:
政府刺激不过是托市
危机前几年,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利用资产市场上涨增加债务,提前透支了大量消费,家庭财务杠杆率非常高。危机来临,股票和房地产齐跌,许多家庭的资产都浸在 “水中(负债高于房地产价值)”。美国房屋价格下跌超过30%,回到了2003年水平。如下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