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规模持续上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金融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因为引进外资是最大的开放。30年来,中国累计引进外资超过75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吸引外资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先开放后改革,以开放推动改革,改革遇到障碍通过推动进一步开放促进改革。其次是建国以来低消费高积累沉淀的大量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显现价值;这些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是很多企业腾飞的基础资本来源。勤俭节约的中国人长期的高储蓄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剩余资本,这些资本通过银行贷款以储蓄总额70%左右总比例进入投资领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大金融资本来源。第四大资本来源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资源投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30年里通过基础建设、国有企业投资等形式向经济体投入了大量资金。第五大资本来源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3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走街串巷的货郎到走向世界的企业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创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中最有活力,最有效率,最有希望的一支力量。根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2007年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国GDP的60%以上,提供了非农产业80%的新增就业岗位。
改革开放之后,放松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创新,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主要脉络。例如金融经营主体从银行,逐步发展到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典当等多样化类型,金融业经营引入民营和外资投资主体,民营金融机构开始发展壮大;又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逐步推进,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场外市场、货币市场、衍生品市场、创业板市场等等不断发展壮大,金融创新稳步推进,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体系的发展为资本这个核心要素在经济体的自由配置提供了强大动力。
30年来,我国多个行业经历了信贷化、股份化和上市公众化的金融化三部曲。目前,金融化改革已经深入到了文化传媒军工等严格受管制的行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金融化进程非常迅速,外资巨头、本土资源和政府梯队为股权私募基金迅猛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在能源、交通领域财大气粗的央企集团,近年来频繁涉足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金融租赁业的股权投资,显示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大潮正以空前的力度涌动。根据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1家左右的央企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公司(相当于“内部银行”),大量央企凭借自身资本实力和特殊地位不断进军利润丰厚的金融业,央企完成了控制所在行业的上下游之后开始走向金融化。
个人金融化体现在投资理财从过去单一的储蓄进步到股票、基金、债券、外汇、黄金、理财产品投资等等方面;个人消费信贷从无到有,按揭购房已经成为购房的主要融资方式;除了个人剩余资金,养老金入市,社保基金入市等等也是金融化的大方向。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中国股市市值合计18.7万亿人民币,总市值位列全球第三,约占全球7.3%,发行股数1.99万亿股。中证登公司数据显示,中国股市的开户数已经达到1.33亿户,基金账户已经达到1.78亿户。银监会数据显示,2009年6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超过73.7万亿,各项贷款41.75万亿。
伴随着金融化的脚步,中国经济的杠杆化在迅速提高。
从个人来看,从过去几乎没有任何信贷杠杆到买房买车按揭,杠杆比例迅速提高。根据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计算,截至2009年6月底,个人贷款余额与个人存款余额之比上升到了29.53%。超过80%的城市家庭依靠银行按揭贷款买房,将近7成的家庭住房按揭月供占家庭月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警戒位置30%,达到50%以上,更有不少家庭已经接近70%,家庭的杠杆比例的迅速提高说明了个人财务状况急剧紧张化。
除了经济杠杆之外,个人的心理杠杆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国的大城市,上午八点半,往往路人如织,个个衣冠楚楚;可是在密密麻麻的脚步声和偶尔的汽车刹车声的间隙中,经常感觉沉闷的寂静和紧张的压抑。自诩精英的白领们,有几个是真正有安全感的呢?工资是在提高,可是物价跑得更快,房价都已经飞起来了。怕丢工作,怕爱人变心,怕破产,怕家里人生大病,怕晚景凄凉,怕孩子受苦,怕未来不安稳……因为怕太多既有的东西可能会失去,所以大家都在拼命挣钱,希望能够用钱来弥补一切;可是挣钱并不能带走我们的心理杠杆。
“蚁族”一词是专门为80后贫穷大学生创造的,他们密密麻麻地聚居在城市的小角落,怀揣着希望,寻找着工作,打拼着房子,憧憬着爱情,却被面包束缚住手脚,每天像辛勤的蚂蚁一样以青春为代价向现代都市讨要生活和希望,“裸婚”、“蜗居”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的心理杠杆不知道要比70后们高多少。80后已是如此,那么90后呢?他们现在标榜自己是“非主流”,未来会不会成为“不入流”的一代呢?
2009年,全球办公设施解决方案供应商雷格斯(REGUS)进行的一项针对来自13个国家、超过11000家企业的全球调查显示,全球58%的公司在过去两年工作压力明显上升;而在中国,更是高达86%的员工表示压力过大,表明中国员工尤其感到压力的重负。心理杠杆长期过高的重要后果之一是社会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恶化。1950年中国精神疾病总发病率为2.7%,1980年以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估计目前,精神分裂、抑郁症、脑炎和梅毒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3.47%。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正以8%—10%的速度递增。2007年北京地区调查显示,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等轻性精神病,患病率为35.18%。中国普通医院急诊室每年至少要抢救100万企图自杀的人。
企业杠杆的提高速度更加惊人。根据彭博资讯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底,上证综合指数的市净率为3.4倍,静态市盈率高达33.87倍,属于全球最贵的股票市场之一。企业股票市值占同期GDP的比重已经上升至85.86%。根据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我国企业信贷规模在2009年9月底达到33.83万亿,是2009年前三季度GDP的155.33%;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1万亿,占前三季度GDP的71.2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