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幻象》
第25节

作者: poseidonnep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经济学家们永远都是错的。
  翻开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经济危机的阴影一直伴随各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基本上每隔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发生重大的经济或者金融危机,每次危机对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经济危机不是表现为全面的产能过剩,就是表现为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的本质是投资过度,就是投资泡沫。
  问题是资产泡沫和投资泡沫为什么会产生呢?
  产生泡沫的最根本原因恰恰就是自由经济最为依赖的价格。第二节我们谈到价格是经济体中的第一大杠杆,因为任何一个成交价格只是反映了某一时点的供求力量和预期力量等信息。尽管价格传递的信息是强烈而直接的,但是价格非常敏感而且多变,价格传递的信息更是临时的,不是永久的。随着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人是基于价格传递的信息做出决策。价格是短期的,但是企业的投资却是长期的,所以投资对价格的反应是滞后的而长期的。

  例如,一家饭店突然增多100斤大米销售额的时候,店主会为突然增多的销量,而不得不增多库存150斤大米,以防大肚汉突然光临吃爆小店。同理,超市接到饭店突然增多的150斤大米的订单,自然也增多库存200斤大米,防止大米脱销。粮食经销商接到超市200斤大米订单时候,不得不向农民收购300大米,以防出现脱销。这样最初100斤大米的消费,到农民那里会多出200斤的库存!数据显示,即使像啤酒这样销售周期波动不大的商品,销售库存比例都在1∶6附近,也就是说,消费者突然增加1瓶啤酒的消费,到啤酒厂那里就会放大到6瓶的生产量。当然,如果消费者减少消费,那么,上面的故事就要反过来说了。一般而言,生产链条越长,行业层次越多,相关库存量也就越大,对整个经济的波动影响也就越大。

  历史上每一次投资泡沫和经济危机的酝酿、爆发和解决过程,都是某一个或者几个主导产业爆发式发展和随之带来的投资过度与竞争激化,最终出现主导产业供给过度,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利润萎缩,然后是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酿成危机。危机中主导行业通过行业格局重组获得重生,经济进入下一轮扩张期,循环往复,直到主导行业成为非主导的成熟行业。

  十九世纪初期的纺织业,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铁路,二十世纪初期的汽车、化工,二十世纪后期的半导体和计算机、电信等,这些行业都曾经都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大发展的轨迹如下:经济、科技和制度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对某类产品的需求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或者技术进步带来某些关键行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导致该行业的资本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引来行业投资热潮,然后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经济进入良性发展周期;但是随着主导行业的需求放缓、投资过度和竞争恶化,技术进步带来的超额收益很快被自由竞争转移到了低价,行业利润迅速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潮,引发其他行业的萎缩,导致经济萧条。

  例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飞梭的发明迅速提高了纺织技术,蒸汽机的发明更是解决了制约纺织业大发展的动力问题,英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消费者对纺织品需求的高速释放,英国的全球殖民运动也为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材料。纺织业的资本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很快引发了纺织业投资热潮。纺织业的大发展,一花引来百花开,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商业、物流业和钢铁业,整个经济一片红火。在纺织业投资高丨潮丨初期,随着投资的扩大和技术迅速进步,纺织业的规模效应带来的效率提高速度超过了成本上升速度,行业利润率仍然客观,消费者的需求上升速度虽然下降但是需求总量依然在扩大。但是很快投资规模扩张的速度超过了规模效应上升的速度,甚至出现了规模效应递减,因为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迅速上升,而消费者需求进入稳定期。大规模投资释放的产能超过需求的承受力,纺织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行业利润萎缩,大规模纺织企业的倒闭潮出现了。纺织业的衰退很快波及到其他行业,经济进入下行区间,萧条来了。萧条时期,纺织产业通过破产兼并重组,消化多余产能,“大鱼吃小鱼”,行业资源被集中到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几大巨头,相对垄断的行业格局建立。主导行业调整完毕,经济进入了复苏时期,新的投资泡沫又会出现。之后再进入经济衰退,主导行业再经历一次产业调整。

  每一次主导行业投资泡沫破灭的过程都是行业格局重新划分的过程,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行业集中度提高,垄断范围扩大。某一个主导产业的调整过程一直会持续到该行业技术成熟,内部格局稳定,让出主导行业的地位为止。全球经济200多年发展历程见证了多个主导行业的竞争调整过程,最终优胜劣汰选择出来了《财富》500强企业,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垄断了能源、机械、飞机、轮船、计算机、电信、零售、钢铁、金融、传媒等等主要行业。

  泡沫出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货币和纸币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信用体系不稳定问题。
  货币的出现虽然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有利于扩大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经济效率,但是货币的出现也分离了交易的买方和卖方,使得买卖双方对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判断更加依赖价格传递的信息,社会总需求体现为货币的整体购买力,而供给仍然停留在实体投资规模上。如果买卖双方绕开货币直接成交,价格信息的重要性会大大降低,产能过剩的风险也不会如此高。

  货币本身价值的大幅波动会让价格传递的信息更加混乱,导致买卖双方出现重大分歧和判断失误。金本位体系下,经济规模扩张速度和货币提供量变化速度之间的错配非常容易导致价格传递错误信息。例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容易出现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下跌,企业接到产品价格下跌的信号就会停止扩张产能,消费者感觉到价格下降之后会推迟消费增加储蓄,所以经济发展的速度会受到制约,经济很可能会进入萧条期。一旦进入萧条期,价格会因为需求的下降而下降,企业会继续压缩投资规模,消费者更会捂紧钱包,所以经济容易陷入长时期的通缩型萎缩,直到价格下降到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力量平衡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