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来肯定会获得各种各样的现金流,不管是父母给予、工资收入、投资收入等等,都会有现金流。为什么不把人证券化呢。我曾经和一位华尔街大投行的结构性金融工程师开过玩笑,建议他研究人的证券化问题。大概意思,一个小孩生下来就具有一定的先天禀赋、家庭背景等等不同条件,等他长大一点就可以估算他的各种潜能和努力状况等,基本上可以估计未来的赚钱能力。如果金融工程师可以研究出一个个小孩成长过程中的未来现金流分布,例如现金流可能来自父母赠与、工资收入、投资收入、其他收入等等。只要我们用统计分析模型把各类型现金流的分布情况计算出来,就可以对每一个小孩进行证券化定价。这样父母生下小孩就不用担心养不来了,可以直接在市场发行证券化资产,让他自己养自己。为了分散化风险,先可以把美国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小孩放在一个资产池里,等到条件成熟了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小孩都放在一个资产池里。由于这些小孩本身不同的风险条件,一定可以获得最好的分散化效果。我当时只是玩笑话,哪里知道那位老兄觉得非常有道理,说不定是未来新金融产品的发展方向呢,回去还认真写了一篇可行性报告请笔者提意见。或许把小孩证券化的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扩大化、分散化和证券化肯定未来金融创新发展的方向。
日期:2010-03-13 07:45:58
第四章 别迷恋泡沫,那只是一个“杯具”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吹泡泡的游戏。拿一根小管子,蘸一点肥皂水,轻轻地吹。泡泡越吹越大,晶莹剔透。一阵清风拂过,泡沫飞了起来,在阳光下折射出童年的斑斓颜色,五光十色。就在我们兴奋地拍手之际,泡沫突然破了,刚才的美丽瞬间消失于无形。失落的我们只能期盼下一个泡沫会更加五彩缤纷。
泡泡破灭
日期:2010-03-13 07:48:26
经济发展中的泡沫就像我们玩的肥皂泡泡一样,美丽而脆弱,但是人们为了追逐泡沫带来的瞬间虚幻快乐而对泡沫趋之若鹜。
历史上的泡沫五花八门,有过度投资带来的行业泡沫,有集体狂热行为下的政治泡沫,有信仰极端的宗教精神泡沫,当然最常见的是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产泡沫。
生活中的人们总是记吃不记打,光记得羡慕贼吃肉了,却忘记贼挨揍一事。一个泡沫刚刚破灭,新的泡沫又在酝酿。泡沫一个接一个,永远不会停止。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人类在对抗泡沫时从来没有找到过灵丹妙药,泡沫会一直伴随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日期:2010-03-13 07:49:39
第一节双面加速器——杠杆
杠杆(leverage)是一个物理名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说明杠杆具有以小博大的神奇作用。神奇的作用如果用到位确实感觉美妙。不过,最美妙的事物往往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杠杆也不例外。神奇的面纱背后潜伏着可怕的魔力。杠杆如同数倍的放大镜,如果用的正确,确实可以大大加快财富积累的速度,让人一夜之间上天堂;但是用反了,一样可以在眨眼之间吞噬巨额财富,让人陡然之间坠入地狱。杠杆带给人们刺激的同时也就带来了更多的疯狂。
前面三章,我们分别谈到了经济发展的三种形式,交易化、纸币化和金融化。经济交易化的本质是让价格成为调动和分配经济资源的杠杆,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决策完全建立在每一次成交的价格上。纸币化的实质是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实现经济交易价格的纸币化。通货膨胀是所有经济体的“通病”,纸币信用是现代经济体的第二大杠杆。如果说,交易化只是隔离了买卖双方,纸币化只是把交易媒介(通货)杠杆化和虚拟化,那么把未来现金流贴现的金融化更是把杠杆化渗透到了更未知的未来。
价格是经济活动中的第一杠杆
自从货币出现之后,买卖双方的直接联系被割断,所有人都依赖价格传递的信息做决策。因此,任何没有出清的价格都是一种杠杆行为。市场上任何一个成交价格只是反映了每一次成交交易的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市场上所有产品实际可以成交的价格水平。但是,人们都是按照每一个实际成交价格在估算自己的资产;所以价格杠杆本身会数倍地放大了经济体传递的信息。
典型例子是房地产和股票。
某一小区的楼盘刚开盘时是5000元/平米。慢慢地,房价涨了,涨到了8000元/平米,原先以5000元/平米买房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房子升值了,都按照8000元的价格在计算自己的资产。当房价涨到了10000元左右的时候,大家就更觉得自己越来越富裕了。所以消费也会大手大脚,觉得自己手上有钱了。其实,这个10000元的价格只是反映了最新成交价格,并不代表所有房子出售就可以卖到这个价格。因为每个人都在按市价计算,而市价只是反映了某一时点的价格水平,所以会导致房价快速上涨,财富效应不断体现,居民消费需求迅速上升。
股票市场因为流动性好,价格杠杆的作用更为明显。例如中国股市上证综合指数从3000点奔向6000点的时候,汽车需求直线上升,特别是中高档豪华汽车的需求更是上升神速;另外一个迅猛上涨的需求是出国游。因为大部分有一定家产的居民都直接或间接投资股市,而股市狂涨只不过需要几次成交价格,因此在泡沫化股市中,居民的资产净值迅速上涨,大家都感觉这些钱来的太容易了发财太快了,所以花钱就特别大方,导致了豪华汽车、豪华旅游等高档消费大幅攀升。
信用杠杆无处不在
信用意味着借钱,我们可以称之为财务杠杆。任何借款行为和信用行为都是或大或小的财务杠杆。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在使用财务杠杆。如个人通过朋友间借款、信用卡、赊账、按揭贷款等杠杆工具提前消费或者扩大投资规模。
金融机构本质上就是经营金融杠杆的企业,金融机构的杠杆有四个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是少量资本支持大量资产。例如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的资产资本比例高达16.08倍,又如对冲基金往往会以20亿的本金支持100亿资产,甚至300亿的资产。二是以短期融资支持长期负债,例如银行用活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三是以低风险负债支持高风险业务。例如美国的政府机构发行低风险的机构债券投资于高风险的次级按揭贷款资产。四是以利用表外工具掩饰杠杆比例。现代金融机构大量使用衍生产品、担保保证等表外工具承担大量风险,提高杠杆比例以获取更多利润。货币乘数大致反应了金融系统的杠杆大小。
个人的杠杆水平主要体现在按揭贷款余额、信用卡额度占用余额、其他借款余额等。个人为了实现提前消费的梦想,使用按揭贷款是典型的高杠杆行为;而有人铤而走险借入高利贷,杠杆上升速度就更快了。
政府的杠杆水平体现在财政赤字、国际收支赤字等规模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但是又没有足够财政收入时,往往使用国债筹集资金,国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财政的杠杆水平。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负债提高本国的消费能力,当然也是一种杠杆。国际收支盈余实际上是一种反向杠杆,缩小了经济体实际规模。不过像中国这样,国际收支盈余完全由央行持有,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内杠杆。因为央行需要发行本币获得企业和个人盈余的外币,这些外币到了央行手里如果不进口货物而投资在国外,这些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央行对本国所有持有本币国民的一种负债杠杆。
看不见的三类杠杆
除了前面提到的价格杠杆和财务杠杆之外,个人、企业和政府一般还会使用另外几种更为隐蔽的杠杆,分别称之为:生活杠杆、经营杠杆和集中杠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