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即核心层是央行,处于整个体系的中央。第二层是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之上存在一个债券市场(第三层)。在债券市场之上是股权市场(第四层)。在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基础之上有一个衍生产品市场(第五层)。在衍生产品之外是基础产品和特定产品(第六层)。在基础产品之上是工业制成终端品(第七层)。
漏斗图
日期:2010-03-12 22:50:32
对物价的最终影响来自经济体中的货币规模,但货币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中央银行放水的规模,也就是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规模。另外一个是货币乘数,也就是梯田系统中的水流速度,由经济体的货币需求和银行体系效率决定。
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规模不变,但是经济体中的货币乘数上升,流通中货币规模会上升,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规模上升,但是货币乘数不断下降,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可能下降,有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这种情况就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全世界货币供应量迅速上升,但是金融危机让金融机构深受重创,货币乘数迅速下降,美国的货币乘数从9下降到了5以下,所以经济体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如果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同时上升,经济体中的货币规模很可能迅速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恶化。
汇率是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央行对内不发行货币,不降低利率,但是压低汇率,同样可以起到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更低的汇率意味着本国资产对外国货币更加便宜了,可以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本国经济体系。随着外资大规模进入本国经济体,大量的外汇转换为本币,央行买入外汇,本币供应量自然上升,货币政策“被宽松”。但是当外资主动流出的时候,大量本币被抛售,外汇储备被提走。货币政策一开始处于宽松状态,通货膨胀可能会上升,但是央行将不得不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加息,经济就有可能进一步紧缩,面临汇率和利率双紧缩状态。
一张百元大钞从中央银行的高精尖印钞机上吐出来,流通到拉平板车的张大爷手上,中间必须经过金融系统的放大作用和无数中间流通环节。这其中有一个秘密,很多人可能会忽视。新发的钞票一下线就和你我手中的钞票具有同等购买力,等于所有人手中钞票都被等比例贬值了,但是真正贬值不是发生在钞票下线的时候,而是要等到这张钞票流通到市场,无数张大爷们拿着钞票去买东西的时候。因此第一个到市场使用那张新钞票的人获得了额外收益,用一张不值100元的钱获得了100元的物品。按照使用这张钞票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第一位的是金融系统,因为央行发钞必然经过金融系统;其次是富人和企业,因为只有富人和企业才能从银行贷款,提前消费;最后才是普通消费者,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之后才会拿到那张转了无数圈的钞票。
因此,整个金融系统资金满溢或短缺的情况是从中间层次一层层向外蔓延的,通胀发生时,房地产、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一般情况下比基础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对货币政策和资金变动情况的反应最快,最灵敏。通胀一般最先传导到高档的大宗消费品:住房;因为住房资本容量大,收益稳定。在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或者之后,资金就会流入股市造就大牛市。房地产和股市溢满之后,资金会顺流往下光顾到基础产品、收藏品,因为这些产品的供给弹性比较小。反应最慢的是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处于整个链条的末端,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压缩实际工资可以在一定范围抵消原材料和基础产品价格涨幅变动。即便在工业制成品中,反映较为灵敏的依然是高端产品,例如奢侈品和名车等,最后才会蔓延到统计局公布的CPI消费品,等到它们快速涨价的时候,通货膨胀问题其实已经非常严重了。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以中国经济本轮周期为例。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3年开始出现明显的涨价苗头,一直涨到2007年10月左右,平均涨幅约为3倍;但是股票市场是2005年底才开始走出底部反弹也是到2007年10月左右达到顶峰,上涨了500%以上;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开始逐步放开,到2007年10月开始才出现明显的快速上涨阶段一直到2008年6月底达到高峰,上涨大概20%;作为重要基础产品铁矿石价格从2002年的24.8美元/吨增长到2008年的170美元/吨,仅仅6年的时间就上涨7倍;国际粮食价格是在2008年上半年出现了一轮疯狂涨势;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只有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才有一波明显的涨幅。
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会根据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动情况来判断经济金融系统是否货币泛滥或者货币不足,但是CPI指标在整个金融系统中的反应比较慢,因为CPI覆盖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和基础产品,而两类产品处于整个经济金融系统的最外面两层,反应最为滞后。
中央银行依赖一个滞后的指标,所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很容易出现调整时间、调整方向、调整幅度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原本希望作为经济“稳定器”的货币政策变成了经济“振荡器”,反而加大了经济调整的幅度。为了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中央银行始终像踩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地调整货币政策。无怪乎,中央银行家们,例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谈到货币政策时,总是喜欢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不可捉摸的态度,显得特别高深莫测;可能就是为了掩盖不知所以然的真实面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有一句经典名言:如果你觉得听懂了我说的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凯恩斯主义兴盛以来,中央银行往往以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发展为由,长期开动印钞机,让经济体永远处于温和通货膨胀状态。在纸币体系货币政策下,物价只有涨幅大小之分,没有正负之别。即便出现了短暂的物价下降,很快会被中央银行拉回来。增发货币式的货币政策直接稀释货币购买力,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剥夺了货币供应者(存款人)的收益,因此货币政策的本质不过是“中央银行请客,存款人埋单”。
货币泛滥是一种聚沙成堆,集腋成裘的过程,货币不会一天之内洪水泛滥。货币从发行泛滥到物价飞涨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会以需求旺盛的形式体现,可能会以工资上涨的形式体现,可能会以通胀预期带动实际通胀的形式体现,但是不管以什么方式体现,从中央银行印钞机上流出去的钞票,最终会成为市场上有价值货物的铁杆“追求者”。就像历史上因为追求者过多出现“一妻多夫制”一样,货物的追求者多了,出现通胀也就理所当然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