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金本位一直坚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1925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试图把英镑恢复到金本位制,但是大萧条危机深重,迫使英国在1931年永远放弃了金本位制度。1936年8月-9月,法国、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至此金本位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政府步步为营,处处耍赖,终于彻底背弃了当初发行货币的承诺——随时兑换黄金。
二战之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1949年美国拥有当时世界黄金储备的71.2%,合计高达245.6亿美元。美国人提出以其拥有的黄金储备为基准发行美元,美元与黄金之间建立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固定兑换比例,其他货币与黄金脱钩,只能与美元挂钩,各国都以美元为外汇储备。因为美元有黄金在背后撑腰,美元在全球通行无阻,被称为“美金”。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于1944年。
然而好景不长,从6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力不断走下坡路,又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美国的军费开支、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记录不断被刷新。美国人也玩起了“八个锅七个盖”的游戏,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大量无法兑现黄金的美元。
处处与美国不对付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美国用黄金兑付法国的美元储备。说实话,当时美国人还是比较讲信用的,他们用足额黄金兑付了法国人手中的美元。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黄金仓库里,美国人把黄金从美国的储存库搬到了法国拥有的储存库。美国人说,你看,我把黄金交割到你的仓库,交易完成了;欢迎你把黄金存在我这里,我给你非常优惠的费用,甚至付给你黄金租赁费,只要你同意我能借你的黄金临时周转一下。本来可能还没事,美国人这么一说,法国人更信不过美国人的黄金储备库了,怕自己见到的黄金不过是美国人把德国人的黄金挪过来周转一下罢了。法国人一定要把黄金运到巴黎,压在自家仓库里。从1965到1968年期间,出现了法国用飞机从美国搬运黄金的奇观。
各国纷纷效仿,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脱钩之后,黄金价格在一年之内上涨超过100%;三年之后黄金价格上涨接近五倍。自此,货币与黄金彻底分道扬镳,世界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时代。从此政府发行纸币几乎没有限制。
应该说,全球性的纯纸币时代还不到四十年光景。与几百年的黄金,上千年的白银相比,纸币顶多算《西游记》里的“红孩儿”,还穿着开裆裤呢。不过,决不能因为纸币出道的时间短就小看它,要知道纸币带来的危害比“黑山老妖”恐怖的多,绝不亚于“红孩儿”。
日期:2010-03-12 22:46:47
第二节纸币的本质是信用
1715年,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已近暮年。这一年,在欧洲,穷兵黩武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他77岁生日前4天咽气。路易十四统治法国时间长达72年,远远超过康熙皇帝的61年。路易十四太长寿了,以至于他的儿子和最大的孙子都死在他前面,没有机会当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重孙,年仅七岁的路易十五登上王位。路易十五太小,由奥尔良公爵担任摄政王,主导内政外交。
就像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样,福寿双全的路易十四也热衷于金戈铁马建立功勋,喜欢豪华舞会盛大场面,所以花钱如流水。死后留给路易十五的是一幅烂摊子:国家外债高达30亿里弗(Livre,法国旧货币名称),而当时法国的每年税收收入不过1.45亿里弗,政府开支需要1.42亿里弗,财政盈余只有区区几百万,还不够还债务利息的。法国政府的信用太差,所以政府的发行面值为100里弗的国债,市场交易价格只有21.5里弗,比今天的垃圾债券还要差,信用评级估计接近破产级别了。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刺激经济发展,摄政王奥尔良公爵采纳了约翰•劳——一位来自爱尔兰“混混”的意见,实施金融创新,利用发钞银行的信用发行纸币,取代铸币。
刚开始几年,新发行的纸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法国政府则利用货币超发凭空获得了大量财富。因为纸币载明的价值不会随其所代表的铸币价值的变化而波动,纸币的信任度很快上升,流通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货币流通量的扩大,工商业迅猛发展,巴黎的人口快速增加,甚至工匠的工资都开始上涨。市场上纸币的价格甚至超过了纸币的面值,最高的时候达到15%。也就是说,100里弗的纸币等于115里弗的铸币。使用方便的纸币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
很快,法国政府贪得无厌的本性暴露无遗。就在纸币不断被民间接受的同时,政府偷偷超发了几十亿里弗的纸币。发钞银行存有的发钞储备铸币数量都不足以兑换市场上流通纸币量的一个零头。
1717年,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授权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专营当时最暴利的东方贸易,因此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扶摇直上。约翰•劳充分发挥“混江湖”骗吃骗喝的看家本领,把法国贵族、富人甚至有钱的平民都诱骗到了密西西比股票泡沫上。不断泛滥的纸币和股票泡沫让法国经济沉浸在美丽泡沫的炫丽之中。
1720年,法国贵族孔蒂亲王要求发钞银行兑换手中的一笔巨款,发钞银行只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位法国贵族在巨大的泡沫上钻了第一个孔。很快,许多精明的富人都纷纷把手里纸币兑换成金银和硬币,流通中铸币越来越少,纸币累积起来的信用迅速崩溃。发钞银行被汹涌而至的挤提人潮包围,甚至有15人在同一天被人潮活活挤死。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之内,纸币的价值贬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法国经济几近崩溃。没有了信用支撑的纸币还不如卫生纸。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货币是沿着易货贸易——生活必需品——稀缺高档品——易分割的金属——天然货币属性的金银——更易标准化成本更低纸币这一路线在发展。货币起源于实现交易的方便,从不断方便到成为交易习惯,从习惯衍生了信用,信用促使货币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货币发展过程体现了货币的终极目标是币值稳定、方便携带、易于分割计量、降低货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未来货币很可能会电子化、无形化,最终会消失。所谓货币的消失只是作为货币承载实体的消失,但货币所代表的信用不会消失。2008年中国发生的1130万亿元的支付中,银行转账、银行卡交易、网银交易以及票据交易合计完成超过43%,货币电子化已经初现端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