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16节作者:
鬼谷幽林 (在探人的过程中)他们泄漏给对方的信息是很微少的,但探取对方的隐情是迅速而准确的;如同隐藏在暗处观察明处一样,又如同通过小圆孔观察大方世界一样(看清对方,又隐藏自己)。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解说:
在没有探明对方的实情(心思)之前,要用圆通灵活的方式去周旋;当探明了对方的实情(心思)后,就用光明正大的办法去“伺候”他。以此(探求到的实情和对方的心思)来决定自己的进退左右。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反复强调:先定!!!
解说:
如果你自己没有预判并保持内心安定静和,驾驭对方就不会中正,那么“探人”这个方法运用起来就不会巧妙隐秘,这种情况叫做“遗忘了实情而背离了大道”(只会适得其反)。如果自己先有定见且内心保持宁静去驾驭别人,计策一出就能另对方现形而无法隐藏,对方也摸不到我的意图和手法,这种情况叫做“天神”。
日期:2012-02-23 14:28:26
关于《捭阖》和《反应》设计哲学基础的相关字句,我并没有深入展开来讲。
比如:道,阴阳,圆方,无为等等的概念。
我会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来讲述,同时,也会在“圣人的内修”中继续讲解。。。
这两篇是全书中最难理解也是最关键的三篇之二,很多概念我没没有展开来讲。
各位在阅读过程中难免有“云里雾里”的感觉,这个不打紧,我会慢慢细讲。
各位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留言。。。。。
日期:2012-02-23 16:15:14
第九讲:钓语-事例:
这讲就引用一些事例来帮助理解。
先引用《战国策—楚策一》的一篇短短的文章:
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故令请其宅以卜其罪。客因为之谓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愿之。”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当服罪,故其宅不得。”客辞而去。
解释:
楚国郢都有个人打官司,打了三年都还没有判决,他就要昭奚恤的门客请求购买他的房子,来探知他是否判罪。门客为这个人请求昭奚恤说:郢都某人的房子,我想把他买下来。昭奚恤说:这个人不当判罪,所以他的房子你还不能买。门客告辞而去。
日期:2012-02-23 16:17:29
分析:
昭奚恤应该是案件的主管人。
然而,我们不知道楚国的法律:有没有罪和能不能买他房子究竟什么关系。大概是:被判罪的人的房子是可以被官方卖掉的。
那么,门客买房子和郢人有罪,这两件事就可以建立必然联系。这个联系的基础就是:楚国的法律+郢人的房子。
郢人很聪明,不但找对了提问的切入口,还找了个最合适的中间人。他在这里转了两个弯,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这两个弯是:
1 让昭奚恤的门客去问。因为如果亲自去问,不管你怎么问,都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和联想,很容易被猜到意图;而门客如果想买这房子,去找昭奚恤打听,就最水到渠成了。
2 问的是:能不能买他的房子。根据法律,没罪的人,房产是不能被官方卖掉的;所以,得到了“能不能买他的房子”的答复,其实就是得到了“他有没有罪”这个最后意图。
两件事情有了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可以通过问另外一件事情,而得到最后一样的答案;然后,还要掩盖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让对方在无意识中亲口告诉你答案,神不知鬼不觉,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日期:2012-02-23 16:20:35
以上,讲的是直接利用“钓语”钓出对方的“隐情”和真实想法。
那么,“钓语”在《战国策》里更多的运用是作为游说过程的引子的,用来引出对方的“和自己以往言行”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促使对方放弃自己的言行,达到游说的目的。这些例子在《战国策》里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其实,鬼谷先生的言辞说服,不但纵横说客们能娴熟运用,其他诸子百家也是心神领会,墨家创始人墨子和儒家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是游说高手。
我这里引用的是儒家圣人孟子的游说例子。
直接用译文:
孟子来到平陆,对那个地方的长官孔距心说:“你手下的士兵,如果一天三次失职,是否会被除名呢”。
孔距心说:“等不到三次就会除名.”
孟子说:“你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啊!灾荒歉收的年成,你的民众,年老体弱的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年轻力壮的四散逃难,有近千人.”
孔距心说:“这不是我个人所能挽回的.”
孟子说:“如今有个人,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就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是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呢,还是站在一边看着它们死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过错.”
另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了五位,知道自己过错的只有孔距心.”于是,就向齐王复述了与孔距心的对话内容。
齐王说:“这是我的过错.”
日期:2012-02-23 16:24:01
分析:
如果孟子直接跑去指责孔距心,你觉得孔距心会不会很难堪,会不会给孟子那么好脸色看,会不会让孔距心自愿认错?
所以,孟子先用了一个“钓语’: “你手下的士兵,如果一天三次失职,是否会被除名呢”。
孟子这样问,因为孟子知道:作为长官,孔距心必须作出回答,而且是必然的回答。
因此,我们可以推定,孟子在问之前就已经算准了孔距心要如何回答,并且,也算准了,自己在把话题说白了以后,孔距心必然要作出“抵抗”。当得到孔距心的“等不到三次就会除名”这个回答以后,孟子才把话题挑白了:“你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啊!灾荒歉收的年成,你的民众,年老体弱的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年轻力壮的四散逃难,有近千人.”
大家觉得这是什么?
这叫“将军”。你的答案就是你的所作所为的结论:除名。
孟子很清楚人性,谁都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的,这是必然。孟子算准了这点,而且早就等着了,所以接着又来一个“钓语”: “如今有个人,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就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是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呢,还是站在一边看着它们死去呢”。
这“钓语”又是绵里藏针的,直接把孔距心的退路给断了。孔距心无可逃脱,只能认错了。
孟子如何说齐王的呢?
首先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了五位,知道自己过错的只有孔距心.”
这用意何在?
“知错认错”从来是美德,孟子说这句话显然是赞扬孔距心的。齐王焉能听不出来?这是一个伏笔,也是给齐王一个暗示:你也要知错认错。
然后又把“和孔距心的对话”过程复述了,这就是“钓语”。孟子不适宜“和对孔距心谈论治理地方一样”直接说齐王的统治,但是,其实也是告诉齐王,你的统治也是“你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啊!灾荒歉收的年成,你的民众,年老体弱的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年轻力壮的四散逃难。”
这样委婉地指责齐王,齐王必然听的出来,但是,有前面的伏笔,齐王如何也发作不出来了。
齐王只能认错。齐王还能不“谦虚”认错嘛?
显然,孟子认为孔距心和齐王都还是不错的。
所以他对他们进行游说,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治理是不太好的,要继续努力。然而,还是比较委婉的。特别是对齐王的游说,还以孔距心作为台阶,让齐王“很有面子”地认错。
日期:2012-02-25 11:42:03
第十一讲:《内楗》第三—-君臣如何能亲密无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