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11节

作者: 鬼谷幽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化者,言行静默都与大道融合一体的人(似乎,比圣人档次还要高)。
  解说:古代的大化圣人,是依大道而生而存的(言行举止都自然契合于大道)。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反。返,返过去。
  复。覆,覆过来。

  这句话,指明了我们在分析问题过程必须注意的两点:
  1 借鉴。
  在分析和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的事例来源于三个方面:
  1)以往我们自己的经验;
  2)古代(历史)记载流传的史例;
  3)(当前)别人的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这些经验来处理当前遇到的问题或将要出现的问题。
  当然,这些经验也是我们在听话过程中,寻找对方话语中漏洞和不合理之处的一个参照和基础。
  2反复。
  在分析问题(特别是疑难的问题)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衡量揣摩才能把问题搞明白。所以,反复地多方借鉴多方验证是必须的。
  当然,在听话过程中,对于对方话语中的疑问,也要反复验证和推敲。

  以上,我从“经验借鉴”这个层面对三句话做了一个狭义的理解。以下,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详细的更加广义的解说。
  日期:2012-02-19 11:56:17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
  往。过往,以往。“过往”是一个过程。
  来。将来,未来。“将来”也是一个过程。

  观。观察。
  验。验证。
  所以,本句应该从“发展趋势”的角度去理解,
  解释为:(对于当前遇到的问题)返过去(以当前为时间起点)观察以往的发展历程(得出发展规律),再覆回来(回到现在,并根据目前的具体情况)以验证将来(将会怎么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预测”的论述。通过分析过去的发展过程,得出规律,结合当前情况,以预测未来。比如,股市的技术分析,就是这样的理论基础(历史讲会重演)。
  在具体应用上,比如:我们通过分析某件事情过去的发展变化情况,判断它以后会如何演变;通过分析某个人过去的表现,判断他以后也怎样去做。

  反以知古,复以知今;
  今。如今,现在。这是一个时间点。
  古。古代。对应于“今”,也应该说的是过去的一个时间点。
  所以,本句应该是“点对点”的理解,
  解说:(对于当下遇到的问题)返过去(以现在为起点)了解古代某时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再覆回来(回到现在)就知道当下的事情(该怎么处理了)。

  我们再来对照上一句一起来理解。
  有一个词语叫:古往今来。往和来,是对应的;古和今,是对应的。
  过去是明确的,过去的任何一个点也是明确的;
  现在发生的事是明确的,但是,我们对现在所发生的事情的判断是有疑问的;
  将来是不明确的,将来的任何一个点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也是不明确的;但是,我们可以结合过去和现在,对将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发生的事情做一个预测,尽管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我们只能用明确的事例和经验作为参照和借鉴,以此为基础,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有问题就是因为没能明确)。

  我们的问题是:
  1 当下发生的事情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
  2将来。
  而,不管是当下的还是将来的,都只能以过去为借鉴以寻求答案。
  如果把“现在”划归为“将来”的起点而不是“过去”的终点,那么,“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就可以归入到“反以观往,复以验来”中去,“今”是“来”的一个时间点,而“古”是“往”的一点时间点。
  日期:2012-02-19 12:53:11
  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彼。那边,那里。这是一个空间概念。
  此。这边,这里。这也是空间概念。
  所以,本句应该从“空间”角度去理解,
  解释:(对于在这里遇到的问题)返过去(以这里为起点)了解了那里发生的事情,再覆回来(回到这里)就能知道这里发生的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了)。
  如果我们把“彼”和“此”解释为:彼时和此时;那么,就成了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我们在参照的选择上也就少了一个“空间纬度”,这是不完整的。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动静虚实。这组词内涵非常丰富,需要各位自己去细细体会。
  动静,简单地说:行动和静止。
  虚实,简单地说:虚假和真实。
  今,现在正在发生的或者我所掌握的情况。

  不合于今。根据我所掌握的当前的情况,按道理说,应该是这样(表现)的,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表现)的。
  反古。这里针对的是某一件事的“动静虚实”,是一个点;所以,要返回“以往”这个过程中去找到某一个点发生的类似的事情,以此为借鉴。
  解说:
  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表现)根据我所掌握的当前情况去分析,按照所掌握的道理,应该是这样的却不是这样的(应该行动的却静止不动,应该静止不动的却行动了,应该是虚假的却变成了真实的,应该是真实的却偏偏是虚假的;)这实际发生的情况和我的判断是不相符合(说明有我所不知道的情况存在),那么,就要返过去寻找古代发生的类似的事情以对照借鉴,从而求得实情以修正我的判断(这个修正后的判断应该是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吻合的:该动的动,该静的静,该虚的虚,该实的实。)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这里的“反复”同样的,是双重含义:返覆和反复。
  解说:
  在分析和处理事情(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返过去(古,往和彼)了解以后而得以覆回来验证明确(今,来和此),这是圣人的意思啊(圣人所使用的方法),不可以不细察。
  (还有一层意思:反复思考,反复分析,反复验证)。
  日期:2012-02-19 14:42:36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这句我先做个脉络分析:
  “人言”,对方已经在说话了。也就是说,我已经完成了“阖而捭之”这个步骤,已经把对方的话匣子给打开了(这在《捭阖》篇中提及,但没有详细阐述如何打开)。
  对方开说了,我就要“默”,“默”是为了“因其言,听其辞”。
  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言有不合者”,那么,必须“反”而“求之”,以求得“其应”。
  接下来,逐句分析。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言。说话。
  默。默默地听。
  解说:
  对方说话的时候,我们要默默地听;他是动,我是静(以静制动)。

  因其言,听其辞。
  因。根据,顺着。
  言,语言,说出来的话。
  辞,语言背后的心思,内心的意图和需求。
  解说:

  根据他说出来的话语,要听出他的话语背后的深意(言外之音,对方内心深层的用意)。
  对以上两句话,天涯朋友“一九合十”有个比较生动的解释,我用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这句话的重点是“因其言”,顺着他说话的语言方式,去感知其心思内部东西。“因”字很生动。人家说话的时候,要默默的听,他是动,我是静,顺着他说话的语言方式去揣摩他的心思,如果说的话与自己揣摩的地方有出入的时候,就反着他说话的意思去捣腾一下,看看他还有什么东西掉出来,这一招肯定能弄出实情。
  日期:2012-02-19 15:40:44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对方说出来的话。
  不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