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6节作者:
鬼谷幽林 1 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受过良好教育)。
2 韩国被秦国攻破,张良一家被杀了300多口(国仇家恨)。
3 家里死了人不埋葬,就是为了省钱报仇(有血性,有计划,有魄力,灭秦坚决)。4报仇的原因:祖辈都是韩国国相(忠义)。
第二段: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这段有什么信息?
1 好学,人缘不错(能得到人才的追随)。
2计划实施,几乎就成功了,还能逃脱秦王的通缉。(思考力,策划力,执行力都够强;说明智商高,谋划部署能力很强,很有胆魄。)
通过这两段话,我们发现:张良身上有很有优点和优势,不只是一般的人才。但,这是不够的。从刺杀秦王这点来看,和荆轲刺秦王一样,都属于匹夫之为。试想想,要消灭秦国,杀一个秦王可以解决问题吗?显然,眼光不够远,谋略层次不够高。
(当然,当时的天下还没有群雄并起,这也是张良这么做的重要原因。)
日期:2012-02-16 19:35:43
第三段: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这一段我们重点分析。
先来分析,张良刚遇到黄石公的几个“表情”:
1 从容步游。张良只是去散步的,没刻意去留心什么。
2 愕然。什么叫愕然?惊讶,奇怪。为什么会惊讶,奇怪?试想一下:如果只是一个老人的鞋子掉了,让张良帮忙拣一下,这样的小事要不要愕然?我想不用。愕然的原因应该是:张良观察到了老人故意丢鞋子这个动作,然后,老人又故意让张良拣回来。这样才会愕然。(观察力强,敏锐)
3 欲殴之。(有血性吧。倚老卖老是吧?欺负我老实人是吧?)
4 强忍(能忍。不跟你老头子计较了,给你拣一下吧)。
5 长跪履之。长跪,很敬重的礼节。(懂礼能敬。)
6 大惊,随目之。(这个老头很不平凡啊。难道是神仙老爷爷?智商高,领悟力好啊。)
7 跪曰,诺。(果断地抓住机会)
8 夜未半往。(必须抓住机会,确实能忍。)
我们再来看黄石公的“表情”。
1 至良所。(找上门的嘛。小子,我观察你很久了。)
2 直堕其履。(故意的。)
3 以足受,笑而去。(笑什么?对张良的观察力,忍耐力,以及,知礼敬老等品德考核满意。)
4 去里许,复还。(为什么要走那么远再回来?第一:边走边观察张良的反应。这小子一直留在原地,天意啊。第二:需要时间设计下一步考核内容和方式。)
5 为什么连续三次“五日期”(需要时间来验证张良的忍耐力),为什么连续三次都比自己约定的时间还早到(故意拖延时间),为什么每次对张良说话都那么居高临下,随意指使呢? ---增加强度和难度考验张良的忍耐力和求学之心(忍和忠诚)。
6 喜。(这小子真不错,有衣钵传人了;推翻暴秦拯救百姓于水火的使命有人去完成了)。
日期:2012-02-16 19:36:54
关于“去里许,复还”,这里面很有意思,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1 张良会不会走掉?
我说不会。
张良是去散步溜达的,说明没什么急事会突然走掉;即使往回走,也不会走的很远很急;所以,黄石老人不担心张良会找不回来。这是黄石老人先“去”后“还”的原因所在。而实际上,张亮根本不会走开。
2 张良会不会急于追上去?
我说也不会。
张良“大惊,随目之”,这一方面说明张良意识到黄石老人非常不简单,同时,也说明张良心中还有疑问。要解开这个疑问,张良首先要思考这整个“相遇”过程,以确认老人是主动找上自己并且有所深意的。同时,张良要拜老人为师,必然会考虑这老人的来历,何况他还是一个“通缉犯”,连累老人的事情我想张良是不情愿去干的。老人走“里许”的时间不足以让张良搞清楚这些问题,他只能先思考。
3 张良必定会停留在原地。
停留在原地,是一种很高的智慧,这是老人所希望看到的。停留在原地等老人返回了,也就消除了自己的疑问和顾虑;同时,也表达了张良的诚意和求学之心。我想张良一定是恭敬地以注目礼甚至作揖之类的动作恭送老人的。而这个过程也是黄石老人考核张良同时最后决定收他为徒的重要环节。
日期:2012-02-16 19:38:38
可以看出,黄石公对张良的考核是很严格很周密的。
首先,对张良的背景和刺杀秦王的事迹一定非常清楚(暗中考核),而且,认为张良是很优秀很适合传授自己的本领的。所以,才会找上来考核张良,你要想想,黄石公是什么样的人啊,对于传人的要求能不高?
其次,对他的观察力,领悟力,品行等进行当面的考核。重点考验他的忍耐力。忍,是成就大事的必备条件,不能忍,就干不成大事。(你想一下,一个陌生的老头,三次约定见面,三次都故意来的比你早,还不客气地对你指使,你受不受得了??)另一方面,也从此可以看出:张良的忠诚求知之心。只有信诚于这个人,才会好好研习他的书。
再次,黄石公为什么没有对张良再进行的过多的说教和训练?因为,这些暗中和当面的考验的结果是:喜。也就是说:不需要再另外培训了。黄石公的这一系列言行,本来就是有针对性的,是设计出来专门考核张良的,就是考试题目;而张良的一系列反应和应对,就是答案。显然,张良的成绩让黄石老人很满意。况且他算定秦乱在10年后,以张良之才性,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书中的深意。
最后,黄石公为什么不告诉张良自己的信息呢?这个值得深思,呵呵。
黄石公作为世外高人,对于张良的考核,是很值得学习的。我只能粗略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都可以从这段文字里领悟出更多的深意。我算是抛砖引玉吧,也不怕大家见笑。
下一次讲:《捭阖》纲领--捭阖与言辞说服。
日期:2012-02-17 08:26:50
第四讲:《捭阖》-纲领:捭阖与言辞说服。
在《捭阖》篇中,鬼谷先生首先给“圣人”下了定义,紧接着是讲如何“识人和用人”,现在开始讲“言辞说服”,这些都是纲领性的内容。可见,鬼谷子认为,圣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造福百姓,“得人--用人”和“说服力-影响力”是最重要的两个基础。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吉凶大命系焉。必豫审其变化。
这句话说的是言辞游说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性。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吉凶大命系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