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5节作者:
鬼谷幽林 诚。忠诚,诚意。
结其诚,让对方诚心地为我所用;或,即使不任用他,他还对我保持好感。
阖之。我们做一个小结,分三层来解释:
1针对对方的欲求,就是“抑之”。探求到对方的欲求,但是这种欲求是我不想满足或者无力满足的;这分两种情况:第一,我探求到了但对方也没明确表达的,那么,我故意回避不说;这样做,避免激发了对方的欲求而又无法满足这种尴尬。第二,对方表达出来了,那么,如果能合理拒绝的就拒绝,如果不能拒绝的就转化它。这两种情况都是“阖之”,目的是避免他的欲求过分膨胀,在有限合理的欲求范围内满足他,从而安心地为我所任用。
2 针对对方的诚意,就是“结之”。对对方的才性考察很满意,但是,对方对我诚意不足;那么,我就以“诚心”结交他,让他忠诚于我。对于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洁之士常需要私下结交,以情动之,以诚结之。这类大才也更具巨大的能量,可堪大用重用。甚至,可以使用些小手段,避免他为敌方所用。
3 针对考核结果,就是“不任用”。对对方的才性考察不满意,或者无法用诚意结交他为我所用;那么,虽然你已经决定不任用他了,也不能粗暴拒绝,而要让他心怀感激地离去。这也是“阖之”,一是避免此人日后找来麻烦,二是日后可能仍然有用。
我们关闭对方的心门,是为了让他忠诚地为我所用或心存感恩地离开(关闭他欲求膨胀的心门,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他的需求从能安心为我所用;关闭他左右摇摆有意离去的心门,是为了他能诚心留下来为我所用;关闭他因没被我任用而心怀怨恨的心门,是为了日后做的打算)。
日期:2012-02-16 19:20:26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这句话说的是决定任用人才后,如何授权的问题。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如果他对具体岗位和任务的谋划,是周详完备的,轻重缓急的衡量和处理上是有条不紊的,是可操作的,是优化的;那么,领导人就要授于他可自主动用的人力和物力的权限和范围,还要为他创造有利环境协助他完成任务。(这个权限范围是领导人必须仔细考虑和把握的。)授权以后,就让他在授权范围内自主活动,不能横加干涉。然后,看结果如何,给予赏罚。(度数,可以理解为对他才性衡量后给予相应权责的过程。授给了权,就要他承担职责,这时候,领导人要考虑的是授权大小以及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协助他完成任务。而不必要关心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细节。)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如果他的谋划是不靠谱的,他承担不了这个岗位和任务,又没有合适的替代人物,怎么办?那么领导人只好自己多动脑筋多费心了,你得为他准备好详尽的谋划,让他按照这个谋划去执行,并且时刻要了解进展,时刻指导他下一步计划,领导人也要自己承担权责。(当然,这个大权授不出去,只能自己掌握,责任也自己承担;领导人要考虑的是整个计划的实行细节,需要亲力亲为。)
注意:这里两个“虑”字,领导人所应该考虑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日期:2012-02-16 19:22:00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这句话是对考核人才的延续和深化,用人的过程同时也是考核人才的过程。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
任用人才以后的结果有两种:
其一,如果这个人才不能胜任,那么让他出局,或换个岗位。
其二,如果能出色完成任务或胜任岗位工作,那么继续任用他,升迁他,奖励他。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还没有被任用的人才,其结果也有两个:
其一,继续考察他或者雪藏他,有合适的岗位和任务出现,那么任用他。
其二,如果继续考核,确定他实在不堪用,那么就排除出考核人选范围,辞退他或者让他去干更卑微的工作。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复,必由此矣。
这句,总得来讲就是赞美“捭阖”之道在识人用人中的作用,同时,在这里也跟天地大道连接,再次强调:识人用人也是要遵循天道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捭阖”是遵循天地大道的。正如阴阳变动在四季轮换化生万物中的作用一样,捭阖用人之道也是圣人纵横天下的根本。
当然,“捭阖”作为圣人的主要方法,不只是用在用人识人上,也在权谋,说辩,决策,圣人自身去就等各个方面具体应用。
《捭阖》篇是全书的纲领。这篇也是主要讲述用人识人和言辞游说的纲领,是用“捭阖”一词来统率的。
日期:2012-02-16 19:32:06
第三讲:黄石公的是如何考察张良的。
前面我们讲了《鬼谷子》识人用人的原则。那么,什么是人才呢?我们要考察人才,就必须知道人才“长”什么样,这个很重要。那么,关于人才的“相貌”,我们的祖先也有很多的详细而精辟的描述。
我们知道,黄石公是历史上和鬼谷先生一样大名鼎鼎的隐士,他有一个弟子—张良;他有两本书--《三略》和《素书》。不管是人名还是书名,都是历史不能遗忘的。《素书》中有一段话描述了黄石公眼中的人才。我这里引用《长短经》里面的说法讲述一下:
《长短经》说: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之杰也。
这就是:英,俊,豪,杰。
从这段话里,我们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考察人才和分类人才了吧?没错,就是:德,信,识,才,法,行,仁,明,智,操,守,义,利,名(谦)等这些方面去考察的。
只要是个人才,总是具有一些上述的特征的,然后根据特征归结起来,大概就可以知道人才的类别,也就是才性;然后,才可以根据才性去任用人才。
当然,鬼谷先生,对这些具体的方法没有详细的划分,但是,很重视权谋,忠诚度和执行力的考察。
那么,什么叫英雄?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成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之为雄;韩信是也;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英得英才,雄得雄才;兼备之,乃可以使英役雄;刘邦是也。
这里,我不打算展开来讲解,因为要展开来,篇幅太大,而且我也无法讲的很细致很深入,我建议大家去看看《长短经》,这里面有精彩的关于识人用人的章节,非常值得研究。
日期:2012-02-16 19:33:21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黄石公考核张良的事例,见识一下黄石公是如何考核人才的。引自《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第一段: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这段话里包含了什么信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