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17节作者:
邱豹 日期:2010-03-17 13:41:04
学会自己承担责任,不把自己的责任推到社会、他人头上,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说是社会大学毕业了。
赞成,不过据我发帖以来十天左右的观察,这个论坛里的空军吧,多数还没有毕业,本来想正本清源讲点历史,同时对我们目前社会制度特别是住房分配制度有所反思,现在看来其实是对牛弹琴,有人竟然认为我在替现有制度辩护!什么智商啊?!
但一百个人当中明白了一个,我写这些也算功德无量,那么再说最后几段吧
住房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社会问题,权力异化给我们这个社会造成的问题,并非从改革开放开始,住房问题也绝非从商品房制度开始:按行政级别分配、能随时让你“腾退”的公房,按资历和权力意志分配的福利房,各单位自建、符合部门利益本位主义的集资房,一直到现在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并获取高额利益的商品房,一以贯之的脉络便是那权力的阴影——不受监督的权力、
但,总的来说,权力的阴影正在逐渐消散,社会进步的力量沛然不可御。70年代我妈、姨妈和舅舅们五兄妹直接拿大学名额,无人非议;2009年罗彩霞通过努力揭露、击败了冒名上大学的王佳俊。。。70年代不是行政五级绝对分不到“大花园精美住宅”,小年轻只能住板房简屋、集体宿舍;2009年运气好炒股买期货赚了或者进了个高薪外企,就能凑个首付住进电梯公寓
住房,是按权力分配,还是按市场分配?我认为后者好得多,之所以目前商品房制度受到种种诟病,只因为权力插足其中,从中攫取的太多。。。。。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房子贵了喊房价高,肉贵了喊肉价高,这种单细胞动物的思维方式,对不起,你只配叫“傻空”!
脚踏实地的分析,首先,权力的阴影有着惯性,尽管它在逐渐消散,但彻底改变的可能性......不在我们分析的范畴,对叫嚣什么陈胜吴广、什么2012的傻空,我只问一句,我外公敢拿起枪打日本,我敢当面用拖鞋砸市委书记,你敢吗?如果不敢,那么还是老老实实就事论事吧!
一线城市的住房,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竞争,就和动物世界公狮子争夺母狮子没有任何区别,试问母狮子的要价(比如对公狮子体格的要求)降低,本来竞争不到的公狮子就能取得交配权?
比方说北京,能有效容纳的人就三千万,却有五千万人想进去,房子就成为了竞争的主要对象。就算权力从房价中攫取的利益降低,消失,可并不能改变三千万和五千万的矛盾,就像我告诉空军朋友的,真的房价降了,要是你的财政状况不达到前三千万的标准,半路上也被别的人抢着买下了呀,哪怕他只比你强那么一点点。
回到正题,像我爸爸这样的七十年代大学生,娶的市领导女儿,早早坐上处级岗位,尚且住了一年半筒子楼,十六年的八十平米房改房,直到四十多岁才搬进电梯公寓,几十年勤俭节约,积累的资金、购买的房产,成为晚年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我此后创业的第一桶金,那么,甘蔗该从哪头吃起,不是明明白白了吗?
奉劝我的80后同龄人们,年轻时苦一点不是错,“我不和你比现在,我和你比将来”,至理名言啊。
回到正题,到我爸购买商品房,我家三代人就经历了五十年代到21世纪,老公房、私房、福利房、集资房和商品房的全过程,本文也就告一段落。
豹哥自己呢,大学没有认真上,却一头扎进了房地产市场,从买房、炒房到开发,前后九年,如果从劝我爸买门面说起(97年十五岁,受一位长辈影响),脸皮厚一点,就可以自吹有十三年的地产从业经验,这些和我家的住房变迁就关系不大了,在考虑是否再写个帖子。
呵呵,朋友们,再见!
日期:2010-03-17 19:26:57
回楼上随便看看瞧瞧:
为什么有房价收入比,没有食品收入比、汽车收入比?中国人月工资购买的大米是美国人的几分之一?为什么要把房价收入比和美国相提并论,不把食品、汽车、服装和人家比一比?
一比就比出来,中国,穷,全面落后!
按人均资源占有量,中国大约是美国五分之一,那么没办法,中国人买房子就得比美国人费劲儿五倍,我认为这就是归根结底,从民族竞争和大历史观角度的判断,无关政府和社会制度,无关什么通货膨胀什么政策庇护,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下是一个终极判断,无法改变。
我说过,政府从土地财政中攫取了过多的利益,那么,不攫取这么多呢?房价会不会下降?
回答是:不。
如果公车消费少了,公款吃喝少了,我们的教育、民生可以投入更多,国民幸福感可以加强,但购房的困难程度,或者说新北京人、新上海人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会有分毫下降,容纳3000万和5000万人想挤进来,之间的矛盾属于现阶段无解。
我认为未来房价收入比将会达到30倍,相当于一对夫妻15年的纯收入,这个结论很悲哀,但我认为是客观现实,让时间来验证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