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罗马盛衰史》
第50节

作者: 痴汉王昊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02 15:48:13

  王权的衰落
  在古典时代之前,不管是米诺斯时期还是迈锡尼时期,希腊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国王统治的,虽然这些国王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相比权力很小,但毕竟还是有权确认继承者的国王。但在希腊古典时期,王政逐渐消亡并被贵族共和制所取代,就像在罗马所发生过的那样。希腊人跨海迁徙建立殖民城邦的成果是新城邦的政治不再以血缘为基础,而是以契约为基础。当那些殖民者经过长期的海上航行登陆后,为了抵御土著居民的威胁,通常会把在船上时的那种“同舟共济”的共同协作的关系保留了下来,建立在互助上的感情会超过建立在血缘上的感情,选择一个可靠领袖的办法也会代替传统上血亲继承的世袭王政,就像那些2000年后为了躲避母国的宗教迫害跨大洋航行来到北美殖民的英国清教徒一样。

  这种城邦模式在希腊以外的地方也并不少见,比如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迦太基”,其字面意思就是“新的城市”。本书开头也提到,罗马人的老祖先、特洛伊战争的幸存者埃涅阿斯当年在意大利建立了拉丁,若干年后他的儿子则带着拉丁的多余人口,跑到阿尔巴山脚下建立了新城邦阿尔巴隆加,历经数百年之后罗慕路斯兄弟打败了阿尔巴隆加的篡位者,然后带着自己的支持者跑到台伯河边建立了罗马。

  希腊本土政制演变的一个环节,即建立在血亲继承上的世袭王政的消失,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几乎都已完成。亚里士多德解释此种变革的原因是:“古代各邦一般都通行王制,王制之所以适用于古代,是因为那时贤哲稀少,而且各邦都地小人稀。另一原因是古代诸王都曾对人民积有功德,同时少数具有才德的人也未必对世人全无恩惠,但功德特大的一人首先受到拥戴。随后,有同样才德的人增多了,他们不甘心受制于一人,要求共同参加治理,这样就产生了立宪政体。”

  希腊城邦中唯一一个保留着“国王”的例外是斯巴达,不过斯巴达也有两个国王(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相互钳制,而且其权力在立法者莱库古的改革之后被大幅削弱,只有打仗和祭祀时才能行使作为国王的权力,平时的事务则由三十人组成的长老议会决定。当时斯巴达两王之一的色奥庞波显然也看清了世袭君主制在希腊难以维系的趋势,据普鲁塔克的《莱库古传》记载,改革之后色奥庞波的王后谴责他所留给后代的权力远远少于他从前人那里继承的权力,而色奥庞波则回答:“不对,我留下来的比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更多,因为王权可以保持得更为长久。”

  雅典人则这么解释世袭王政在雅典的消亡:雅典最后一个国王叫寇德罗斯,当雅典人遭到外敌入侵时,寇德罗斯率军迎敌,他作战神勇,足智多谋,成功打败了敌人,但在战斗中他不幸战死沙场牺牲了。雅典人在他倒下的地方埋葬了他,为他举行了国葬。他死后雅典人觉得再也找不到比他更优秀的人了,所以雅典就不设国王了。
  总之,王权的衰退在希腊是一件十分自然而然的事,并没有发生罗马推翻暴君塔克文那种流血的斗争。对于希腊以血缘为基础的君主专制转化为以契约为基础的立宪政体,历史学家汤因比这样解释“希腊英雄时代的王权,部分地依靠神所赋予的特权,部分地依靠拥有出类拔萃的体力和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印象开始淡薄,当一系列的世袭国王中产生了柔弱无能的人,王权就开始削弱,最终让位于贵族统治。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应用革命的术语,则我们可以说,王位是被荷马一再提到和加以描写的领袖议会所废除了。无论如何,在欧洲各地,这时已从国王统治时代转变到一个寡头政治时代,即使在名义上君主职能还没有绝对消失,然而王权已经缩小到只剩下一个暗影。他成为只是一个世袭将军,像在斯巴达。只是一个执政官,像在雅典。或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祭司,像罗马的献祭之王。”读者不要小看公元8世纪到6世纪地中海地区王权衰退的这种趋势,要知道,当这种趋势再次出现时,要等到2500多年后的启蒙时代了。

日期:2012-03-02 15:55:09

  希腊城邦林立的地理原因
  如前文所述,城邦模式在地中海其他区域也存在。腓尼基、拉丁、伊特鲁里亚等民族也有自己的城邦,甚至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也出现过城邦,但恐怕这些城邦的数量加起来都不足希腊城邦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古典时代的希腊城邦数量在700到1000之间,其中面积最小的不过是一个村子,最大的斯巴达也只有7800平方公里,根本无法和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大帝国相提并论。希腊独特的地理特征毫无疑问是造成城邦林立的一大原因。

  希腊有两大地理特点,一是多山地多岛屿,二是没有可供灌溉的大江大河。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端,而“巴尔干”这个词就是由土耳其语山脉演变而来。多山的地形给希腊城邦对外扩张增加了极大的难度,要攻下其他的城邦一般只有用长期围城让敌人饿的投降的办法。在冷兵器时代,强攻建在山上的城邦绝大多数时候不过是送死而已。即使是13世纪威震天下的蒙古帝国,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强攻南宋的山城钓鱼城时也未成功,大汗蒙哥还因此殒命(不是被杨过的飞石打死的),最后忽必烈还是不得不劝降了钓鱼城上的居民。

  多山的地形让希腊要实现大一统成本极高,几乎不可能,到了3世纪,军事天才亚历山大大帝才用“强迫结盟”的办法首次统一了整个希腊,而此时埃及和两河流域已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几个回合了。
  多山是希腊难以实现大一统,成了城邦林立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虽然希腊难以成为统一的政治实体,但统一的语言、多岛屿和绵长的海岸线则让各城邦之间通过海运交流极为方便,得以在政治独立的情况下实现文化和贸易上的密切交流,各城邦之间得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将人类文明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希腊相比,美索不达米亚出现城邦的时间更早,但却很快被大一统帝国所吞并,之后也再没回到城邦林立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美索不达米亚一马平川,内外都没有天险。外敌可以轻易地入侵,各城邦之间也可以更容易地互相吞并。原因之二则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都极为依赖两河的灌溉水源,上游的城邦每新挖一条灌溉沟渠,下游的城邦的可用水源就会减少,这对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是生死攸关的事。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这些城邦不得不互相为敌,缺乏天险可守又让他们不能采用防守反击的策略,而是要主动进攻,即使我不去打别人,总有一天别人会来打我,还是我主动去打别人好了,这是美索不达米亚诸城邦的共识。缺乏天险和对大河灌溉水源的争夺使美索不达米亚无法长期维持城邦林立的状态,埃及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埃及内部无而外部有天险,外敌入侵不易,但内部统一容易)。而这两个地理条件希腊都是不符合的,得以长期维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城邦林立局面。

  和希腊相比,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明出现的更早,但过早形成大一统帝国遏制了文明的发展。而希腊城邦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可以互相竞争,互相交流,进而发展出立宪政府和理性精神,最终创造出比前两者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