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28节作者:
弘律 日期:2010-06-12 21:37:40
律己之难,甚于戒毒
弘一法师出家二十年后自我反思自己的佛教徒生活后说,我这二十年,一身的毛病真正得到改正的很少。印光法师也说自己常感羞惭,离真正佛教徒的修养还很远很远,常常说,人人都是菩萨,只我一个凡夫,告诫自己要惜福。明朝的憨山大山在佛教界的地位很高,不过憨山大师在受戒几年后,开始自动退回到三皈人的状态,因为憨山大师说,我不配做一个律僧,我没办法按照佛陀的教义中所要求的那样律己。
弘一法师和印光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公认的楷模,憨山大师则是佛教界的一座丰碑,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愧一个佛教徒的人格。然而,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感到十分的惭愧。很多人把这当作一种谦虚,这是对佛教的律宗缺乏了解所致,如果严格的去研究南山律,中国近两千年的所有的佛教徒,全部要汗流浃背,因为他们的行为几乎处处与佛陀的教义相左,都是典型的心口不一的人。认知和实践严重脱离。宋以后,更如此。佛教徒犯戒,几乎泛滥成灾。
律己是很难的,为什么如此之难呢?以我所知的有限的心理学知识,我推测律己就是一个用理性战胜自己的感性和本能的行为。律己的本意是要自己成为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不犯任何理性上的错误。但是荣格博士说,人的认识能力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直觉、知觉、情感和思维,知觉和思维属于理性,直觉和情感就是非理性的行为,在荣格博士看来,没人能完全摆脱这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的作用,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所不同的只不过认知各要素所占的比重不一样而已。因此纯理性的人是不可期待的,我们只能说一个人在某一时刻,某一个问题上能表现出理性,但是无法在任何时刻,任何问题上表现得理性。姑且不说思维能力本身是一项十分难掌握的能力,就是情感障碍,又有多少人能克服呢?
一个人大概只有反复思索后才能得到更多的理性,古人在学《周易》时有句话,叫“玩索而可得”,就是说《周易》这种玄深的哲理,只有不断的去思索和把玩,最终才能明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就是把《周易》的书线都读断了三遍,而且孔子是在六十岁,阅历十分丰富、智慧相当圆满之后去读《周易》的,尚且要如此。可见理性不是一个即时可得的行为,更多时间的思考,才能得到更多的理性。
《金刚经》被公认为佛经中般若部的总纲,是佛经中论述方法论和本体论的经典之作,但是很多人读《金刚经》会读到脑袋大,因为这纯粹是一项极其挑战人的思维能力的阅读。因此千百年来,很多自以为智慧的人,都喜欢读《金刚经》来验证自己的智慧,读懂了就大有长进,没读懂就一头雾水。老实说,一头雾水的居多。思辨能力从来就不是一个常人就能具备的能力。直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真正的完全的读懂了《金刚经》,因此我还希望每隔几年,就静下心来再读一遍。如果每读一遍都与上一遍的感受不一样,那说明自己过去或者现在起码有一次是错误的。《金刚经》是启发性教学的经典之作,佛陀在《金刚经》中总是喜欢笑而不语,启迪弟子们自己去领悟。思维的成熟确实不在于你看到了别人写的是什么,听到别人讲的是什么,而是自己已经会思考并且能思考出正确的结果了。
思维既然如此艰苦,可见理性是多么的难得。而没有理性,是难以战胜自己的感性和直觉的。从这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律己很难。但是倘若说这世界上人与人是孤立的,则律己在我个人看来几乎完全没有必要。律己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应对世界和他人,避免因为与外界的接触产生冲突,避免受外界的感染产生痛苦。一个人要有所为很容易,有所不为才叫难。律己就是要有所不为,控制自我的行为。
勒庞说人类步入理性时代,还仅仅只是晚近的事情,在这之前,人确实谈不上有多理性,即便进入了所谓的理性时代,也是仍然还只是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离理性的成熟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只有在此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才会接近理性。但是倘若一个人并不以思考为乐趣,要这么理性干什么呢?所以理性,始终只会是一小部分人喜欢的事业。古往今来,能够完全律己的人少之又少。但一旦律己成功,则几乎一切烦恼全消除。
很多时候,一个人缺乏律己能力是自己的潜意识的驱使,他们的很多行为是潜意识驱动的产物,就像人的性欲一样,来自人的本能,强大无比。这与他过去所处的环境以及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大环境的熏陶,无法批量产生健康的人。反之,大环境如果不理想,则极容易批量的产生人格不健全的人。环境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在环境中成长的个人,常常不可避免的被环境着色。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我并不认同。相对而言,我更认同的是实践出经验,经验不等于真知。比如一个长期靠暴力手段牟利的人,他们的实践就会告诉他们,暴力是最佳的手段,黑社会份子信奉的真理就是力量就是一切,让人恐惧就是一切。那么他的实践出来的是不是“真知”呢?如果要钻牛角尖的话,就会认为这话也是“真知”,因为它确实产生了效果。但是如果综合的去衡量的话,相信我们很难信服这就是真知,我更相信他们是短视。不推翻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我们所坚信的正确理念就很容易被人以所谓的雄辩的事实战胜。从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是“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如果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去说的话,又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所谓的雄辩的事实,完全可能是暂时而又虚假的一种表象,是一种阶段性的成功,再经历一段时间,它们的本来面目就会露出来,这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过去所信奉的“真知”全部是错误的。在高墙之中的和正奔赴刑场的犯罪份子们肯定会对自己过去所信奉的“真知”痛悔不已。
我们要律己,就要克服这种短视带来的认知上的错误,眼光放长远一些,就不至于犯太多的错误。导致自己不理性。
所以律,首先是要对理的认知,然后是在行上的实践。这真是太难了。比戒毒还难。对此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佛教徒向佛陀请教,要怎样做才能成功律己?佛陀说,律己好比弹琴,弹得太急了弦会断,弹得太缓了不成曲调,只有不急不慢,才能弹好。很多人律己,在经历了一番律己的尝试后失败了,就会垂头丧气,从此放弃律己,前功尽弃。照我的理解,佛陀是劝说人律己要坚持,不必太强求,但是一定要坚持和有意识的去戒,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有改变自己一身毛病的可能。
日期:2010-06-13 08:12:48
吴敬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