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29节作者:
月映长河 日期:2012-02-29 14:33:56
--160--
11.贾谊与晃错:煎小鱼的隐患
贾谊是洛阳人,从小刻苦好学,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十八岁就名扬天下,二十一岁就被汉文帝召入宫中任博士,成为皇帝的高极顾问,作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贾谊以及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见识征服了同事和皇帝,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开始参与国家大计议政官,他以独到的政治敏锐和眼光,提出了许多针对时弊的建议,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这些洞察幽微的政治见解,容易让人认为这是出自于一个久经岁月磨励白发苍苍的智者,让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所能达到的高度。
《论贮积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建议政府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稳固国基,积蓄力量,可惜好景不长,过人耀眼的光芒总是会引来众多的嫉妒和仇恨,贾谊在无尽的谗言中被贬到长沙,这一呆就四年,贾谊一身才华没有用武之地,人生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让他陷入人生的低谷。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往往与贬官联系在一起,悲愤出文章,强烈的感情催生瑰丽的辞章。贾谊写得最好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都是在长沙写就,前者感伤于报国无门,后者源于才气遭遇压抑,所幸还有机会。
日期:2012-02-29 15:04:5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是无数身受诸子百家浸润的民族精英身受的忧民忠君的双重情节。在长沙那段忧郁的日子里,贾谊仍然没有忘记递上自己的《谏铸钱疏》,这篇文章从财政角度建议禁止地方制造货币,实际上是要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国计民生,贾谊的才华和忠心让汉文帝深有感触,便将贾谊召回长安。这样的选择无论对贾谊还是对于汉文帝,都是一个改变自己的契机。贾谊兴致很高,一路奔波,一路思考,七年过去了,他已经对帝国看得更加清楚,思考更加成熟,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政论文之一《治安策》横空出世,摆在了汉文帝的办公桌上。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从题目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为万世开太平的纲领性文件。贾谊用他全部的智慧和高度的热情,以其超越群伦的忧患意识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了威胁大汉稳定的两大问题。
一是王国问题。贾谊指出汉高祖分封同姓王,以为是自家人就不会反叛,这是错误的,决定是否忠于朝廷不是由血缘的远近而是由实力强弱来决定,只要有了叛乱的实力,就会有叛乱的动机,他总结异姓王叛乱的经验教训,指出要枪打出头鸟,因为实力最强的往往是领头羊,他还指出解决王国问题并不要动枪动枪,只需温柔一刀即可,这个计策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比较大的王国再分割成若干小块分赏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向下分,王国势力自然衰落,也就没有了造反的实力,造反的野心也就被遏制在无形之中。
日期:2012-03-01 08:22:27
--162--
二是匈奴问题。贾谊认为和亲这种带有屈辱性的“外交政策”应该及早谋划,否则游牧势力可能会威胁到农耕政权。
贾谊的建议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有些恺人忧天,天下太平得很哪,哪有你说的这般严重可怕,不要搞恐怖主义好不好?!贾谊知道非深谋远虑之人自然看不到这些问题,于是他苦口婆心地打了很多比方,他说咱们现在好比睡在一堆干柴上,柴堆底部已经燃起火星,咱们虽然感觉不到火烧屁股的感觉,但是灾害已经为时不远,又如一个全身浮肿之人,手脚肿大如果掉以轻心,等到全身肿胀为时已晚。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贾谊的眼光是何等的高明,只是因为危机尚在潜伏期,加上国力还在恢复之中,汉文帝并没有把这些问题加以迅速的解决,只是采纳了其中的部分意见,最严重的内忧外患他留给了后代们去解决。这就注定贾谊不可能充分地施展他的才华,于是怀才不遇的同情便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日期:2012-03-01 08:34:27
公元前173年贾谊被汉文帝召回到长安的当天晚上,正在祭祀的他立马就地召见,君臣一别几年,谈得十分投机,直到半夜才尽兴而归,真正尽兴的其实只是汉文帝,因为这次谈话的主题是关于鬼神,贾谊在这方面的专业修养也不错,也能够侃侃而谈不让他失望,大诗人李商隐对此深表不满,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来批评汉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回长安后,汉文帝有意提拔,可惜谗言依旧,只发打发他给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做老师,不知是否有意让他日后辅佐接班人,但是此后贾谊便郁郁寡欢,梁怀王一次骑马不小心摔死后,他也离开了人世,时年三十三岁。他走了,但他的政见却留在了大汉,永远铭刻在历史上。对于贾祖的价值,王安石有着更为通透的理解:“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与晃错比起来,贾谊应该为自己的自然死亡扼腕庆祝。
这两个西汉最杰出的政治家,富于戏剧性的是竟然生于同一年,都是刘邦白登之围的公元前200年,晁错虽然多活了14年,可是算起来也只有四十七岁(卒于公元前154年),算不得寿终正寝,因为他是被腰斩的。腰斩是古代最残酷的刑法之一,拦腰斩断,人却活着,不但可以感受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可以还可以听到鲜血往外泉涌的声音。
中国古代的酷刑非常有想像力和创造力。这种死法很惨,很恐怖。一般用于罪大恶极之人,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