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外企 - 我做会计好多年》
第23节作者:
LG漫步时光 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都是知道开会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是高效的,但是如何组织好一个会议却并非是每个企业、每个管理者都能做好的。我这几年在IT企业里工作,发现很多IT企业的会议很多,但效率极差。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会议,由于涉及的部门多,会议经常偏离主题,结果发现开了几个小时的会,什么都没解决,还要在下面再开小会,真是大会套小会,小会套密会。
BBB做为一个“传统”行业的公司,反而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主管一级的人,在一些培训中也被灌输了一些会议组织的技巧。总之,组织开会的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能控制会议的进程;参加会议的人,要有准备,不能会上一问三不清楚。当年在BBB,总觉得它像一个国有企业,怀疑大家是不是在混日子,从开会上就看出来,说几点散会,就几点散会,不拖延,那会还真觉得这帮人怎么不敬业啊。后来到了IT这个圈子,发现IT人开会不准时,议题老跑偏,会议拖延,感觉是很敬业,大家都一开就是好几个小时,但真没解决什么问题。这会儿才觉得BBB的做法还是挺有道理的。
BBB很讲究沟通的重要性,因此会议成为大家沟通的重要方式。在北方区,每个季度有个季会,持续2天,各个部门都要汇报一下上个季度的情况;而各分公司也要有月会;部门自己就更多不定期的会议了。
我比较喜欢参加的反而是销售部门的全国性会议。销售和市场,是FMCG公司里最重要的力量了,也当然受到公司的重视。中国区的销售和市场部每年都会有个全国销售人员的大会,是销售市场体系里面主管一级以上和一些业绩优秀的普通员工参加的。BBB讲究沟通的重要性,倡导团队的合作,因此,这些会议他们都会邀请其他部门的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人员来参加,通常是根据级别吧。
我没升经理的时候,大概也算是key person了,所以被邀请了一回,但正好那时家里有事,没有去成,挺遗憾。后来升经理了,又被邀请,于是去了,挺好玩的,也挺长见识。因为这种会议,都会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等方面做分析,还会参加他们的一些讨论,是从一个和会计和财务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业务,可以开拓自己的思路。
而BBB北方区自己的季会,参加起来就轻松了很多,都是区内自己的人,而且会议都控制得很好,我在那几年,从来没有过会议拖到晚上6点的情况。参加完会议,就是大家一起去吃饭,然后去夜店走访市场,2、3天的会议就跟休了个小假一样。但也有例外,如果赶上是第三季度的季会,就比较累。因为3季度例会通常是10月中开,那会下年的预算要做,会上我主持的财务部分通常是比较热闹的,各分公司为了明年多拿些钱,都是争来争去。而且到了10月份,业绩的压力也显现出来,为了完成目标,也需要很多资源,通常这会我们会在区内调配预算,这个也是在季会上公开讨论的。会后,我通常也要第一时间把会上讨论的结果做个总结,立刻公布出去,大家好遵照执行。那会虽然累点,但是挺有成就感,一个财务人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我也就是在AAA和BBB有过,以后在IT这个圈子,就很少能感受到了。
日期:2008-11-25 17:00:00
证书啊证书
以前的帖子我给过大家下面一个不等式,并且强调了教育背景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
教育背景 > 工作经验/ 个人能力 (这两个并列) > 专业资格证书
(注意:运气也很重要,但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所以不参加排名)
*************************************************************************
“seymour217”这位朋友又问证书的事情,那么我就再具体写几句关于证书吧。为什么我对证书那么不感冒呢,因为我觉得其实大多数从事会计工作的朋友们,都是在企业里面工作的,而不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不在审计这个行当里面,你要CPA证书有什么用呢?你有这个证书能证明你具有什么特殊能力吗?
我在我这个“混在外企”的后面,还会写到我换的几份工作,不过可以先在这里给大家集中说一下。
从7、8年前我离开BBB进入IT/互联网这个圈子,现在这个工作是我第三个工作了。这三份工作都不是我投的简历,全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猎头换的工作。
这三份工作,共有5个人面试过我,都是公司的一把手和二把手。这5个人,2个投行的背景,1个软件开发的背景,1个准财务背景,1个法律背景。面试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看了我的简历,随便问了一句“你是CPA啊?”,我答了是,也就没再问什么。
他们更看重我的是我的工作经验,其中2个人看重我在BBB的经验,一个人看重我在AAA的经验,2个人看重我在IT企业的经验。除了问我是CPA的那个人,其他4个人基本上对CPA这个东西没什么特别概念,更别提洋人的ACCA了。
可你不要认为这几个人是“土人”啊,这5个人,4个人是海归,而且全是名校的海归,其中2个人分别在全球最有名的麦肯锡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过相当长时间。唯一的“土鳖”,是国内一家知名律师所的合伙人,你要是知道他的名字,在GOOGLE上一搜,肯定能搜得到,是很多A股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
隔行如隔山啊,他们对会计行业的那些资格证书确实不知道。但他们都知道四大,都知道BBB。这个也是他们通过猎头也好,通过熟人也好,了解到我的背景后,愿意见我的原因。当然,见了面,很细的聊到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个我都是有经验和能力的,自然也就容易获得他们的承认。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重要性方面我要把“工作经验/ 个人能力”排在“专业资格证书”前面的道理。
当然,我的例子是因为这几年来,我换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财务总监这个级别以上了。也许有朋友会说,我现在级别还比较低,面试我的可能对方还是财务出身的多,应该比较了解CPA或者ACCA的价值。这个呢,我不否认。现在那些认为证书很重要的朋友,将来一旦做了经理或总监,面试别人的时候“也许”会很看重对方有没有CPA证书吧。但我说的是“也许”,因为你做到那个位子上的时候,你的看法就会变了,你就会更多考虑对方的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经验了。
如果CPA/ACCA证书那么重要,大家应该可以看到在公司里工资高的财务都是有证书的才对,但事实呢,肯定不是。我周围有太多的考过CPA的人,考完了职业没有任何变化,不管是刚考过的,还是考过好几年的。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不管他有没有证书,还混得都不错;能力差经验少的,考过了还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拿不到满意的薪水。
如果家里有上初中的孩子的朋友,如果你在北京的话,估计你知道,前几年北京小学升初中的孩子,很多中学要求申请入学的小学毕业生得有少儿剑桥英语三级的证书!很可笑啊,那个证书能代表什么?现在这个规定取消了。但以后也许会有别的要求。但我一直是怀疑,这个要英语三级证书的事情,是中学英语老师们捣的鬼,这样他们就可以大批地办剑桥少儿英语班赚钱了。真的,我认识一个北京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她光靠课外辅导小学生考剑桥英语,在北京很好的地段(东二环!)买了房子,她赚钱多的她都想把她的英语老师工作给辞了。
所以呢,我觉得会计行业的很多证书,坦率地说,现在那些主办机构也越来越商业化了。他们当然要在很多地方不管是传统的媒体上,还是网络上,推广他们的证书,说他们的证书如何如何好,考过了就全球公认如何如何。但他们不能代表用人单位的立场,他们呢只是为了赚钱而已!企业则是看重人的能力和经验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