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14节作者:
弘律 我们还是乌合之众,鲜有人能逃出乌合之众的圈子。人类作茧自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断在经济领域进行创新,创新的结果并没有把我们从 焦虑之中解脱出来,反而让更多的人陷入不可名状的痛苦之中。在经济上的收获不但没有让人抛开对生存问题的恐惧,反而让人变得越来越贪婪。很多人因此将自己 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埋葬,并且心甘情愿。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像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描述的死魂灵一样,人成了经济驱动下的行尸走肉,精神麻木不仁。这业已 成了人类社会不可治愈的癌症,它带着人类走向毁灭。人类就像一群蹈海自尽的殉道者,为自己所设计的目标走向大海深处。
谁能挣脱这种怪圈,谁就 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选择遗世独立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随波逐流则容易得多。但一旦他选择了前者,他的精神世界将会立即充盈, 而一旦选择了后者,那么无穷无尽的烦恼将会终生伴随。罗素先生认为人都有舆论恐惧症,弗洛姆则将这一现象归结于人在内心深处害怕被社会抛弃。因此,不管因 为恐惧,还是因为虚荣心,很多人都无法让自己从那个最令人恐怖的乌合之众群体之中独立出来,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着。
追求使大众解脱无异于水中捞月,自古至今,没有任何人做到了这一点,将来也不会有人做到这一点,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那种贩卖解救大众的思想的政客几乎 清一色是骗子,不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诈骗都无改他们误导大众的嫌疑。可以解救的只有个体,只有自己的方寸之地。相对于大众而言,对自我的救赎容易得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最出色的就有佛陀、老子和庄子,在历史上做到了这一点的人层出不穷,甚至在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 人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他们把自己从乌合之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捞出来了,智慧的,而不是虚荣的生活,他们抗拒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诱惑,无论是淡泊宁静的 隐居者,还是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之中的艺术家,抑或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游刃有余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他们的生活同样的精彩纷呈并且趣味无穷。
我认为如果要真正追求幸福和快乐,首先需要修炼好的一项基本功就是把自己救赎出来,把自己从乌合之众中救赎出来,不要卷入疯狂的浪潮之中。对于一个入世 的人来说,同时具备出世的心态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那么无论他在这个世界上从事哪一行,他都是被神祝福了的人。
当我们不再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当作炫耀的资本,当我们不再因为无穷无尽的欲望而无休无止的卷入一场又一场的恶性竞争之中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才真正的开始回 归到我们的躯体之中,我们也因此能够真正的将自己修炼成一个及格的个人,我所谓的及格的个人,就是我们不再损人利己,此时我们已经拥有这种自觉,因为我们 对贪婪说不了。人脱离了群体之后,就会变得理智很多。
现代人绝大多数生活在亚健康的状态之中,焦虑和疲惫如影随形,浮躁和暴戾成为共同的性 格。这种群体性的现象正在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甚至不如非洲原始部落的土著生活得更快乐,文明的进化和人生活艺术的退化同步发生,同步前进。
整个人类都需要一场巨大的反思潮,也许唯有罗素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人物能够引领大家进行一场巨大的反思,把我们无休无止的向外拓展的趋向逆转一下,从 而走向向内思考,进行自省。自省是自新的必由之路。痛苦的人生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竟奔着痛苦而来,一生自我折磨。很多人在摆脱集体的影 响之后,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是在人群中被激发和不断膨胀的。虚荣心总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才会不断增长,如果能够警惕的认识到群体思维的疯 狂,退而三思,绝大多数的决定会发生迥然不同的改变。
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充分尊重个体的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的任何权益,是建立一个宽 容、理性的社会的先决条件。个体尽最大可能的摆脱群体的影响,不去充当乌合之众的角色,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为自己活着,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最起码 可以卸掉压抑在我们心头的九成以上的精神压力
当我们能够理解人生痛苦的来源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更好的与别人交往,我们会产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觉。唯对于人类精神痛苦麻木的人,才 会践踏与人为善的为人处事原则,才会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进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发自内心的戒律是人与人之间真正互相尊重的根源。
日期:2010-06-03 19:01:33
多培养些兴趣,少谈些理想
理想是什么?从小我们被教导着要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我自己多年以来也一直以理想主义者自居。并且因此而睥睨身边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群胸无大志的家伙,大有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的意味。每当别人赞美自己是一个有志青年时,总是飘飘然的,头重脚轻,目空一切。很多人容易把理想和兴趣混为一谈,包括我自己也一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直到读到杜甫的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可笑。所谓理想,亦不过为名利所吸引而产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已,一切东西一旦与名利沾上边,本来美好的就变成不美好的了。实际上很多人的理想最终都以破灭告终,包括我自己,曾经有过很多理想,但是最终这些理想都破灭了。
有一次一个美国客户到北京来拜访我,彼此之间交谈,实在没有话题的时候,我就谈到理想,最后这家伙满眼疑惑的看着我,我想他多半是想这家伙是不是发神经,这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对于中国人来说,受儒家思维的影响,总是喜欢宏大叙事,喜欢追求崇高,追求被这种崇高激励出来的莫名其妙的自我肯定。但是很多美国人对此很漠然,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太空泛的东西在美国并不受人欢迎,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谈论interesting,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爱好了。喜欢谈论fun,有趣的事情。满腔激情的谈论理想让人觉得你像是在发烧说胡话或者一心想当政客。
后来我在罗素先生的书中看到,罗素先生本人虽然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却完全的不谈理想,更多的是去谈乐趣,谈爱好。虽然他一生奔波,可是他内心最向往的是中国那些信奉道家观念的人的悠闲自得,罗素先生甚至认为中国式的懒惰是世界上最好的品德之一。在林语堂和王小波的著作中,理想的影子也非常的淡,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趣字。
其实孔夫子自己也未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孔夫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才是真正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培养起了某项兴趣爱好,那么这项兴趣爱好可能会终身与他相伴,帮助他打发掉相当多的人生寂寞。但是一个人怀抱某种理想却未必能够终身都投入到这种理想之中。设置了目标的生活总是让人觉得太累,为乐达到某个目标操碎了心,达不到还特别着急,这样的理想主义对于个人的幸福有何实际意义呢?
日期:2010-06-04 16:20:03
第二章 世界运行的规则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谁主沉浮
在写这个题目之前,先讲个也许很多人都已经有所耳闻的笑话。
某国国王感叹,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其中有一个对经济的预测是准的,但是我不知道他是谁。所以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我也有一百个妃子,其中有一个得了艾滋病,我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所以我个个都害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