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12节

作者: 弘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早早的就结束了自己的大学生涯,不到半年时间,跟学校拜拜了。上京城去,这是我当时的一个十分强烈的念头。于是就来了。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穿行于北大、清华、国家图书馆,到处蹭课听,到处听讲座,到处找大师,到处借书读,开始时也听得很热烈,读得很陶醉,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想。但是,慢慢的,发现自己还是错了。到哪儿都见不到真正的大师。大师在哪里?我常常会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犯傻了?我真的适合走这条路吗?我真的能成为大师吗?我甚至怀疑这究竟是不是真的是我的梦想,怀疑自己是不是虚荣心在作怪,让我总把这梦想当金往自己脸上贴。

  岁月在我的迷茫和怀疑中悄悄流逝,初恋情人大学毕业后成了孩子他娘,一边读书,一边找钱养家糊口的自己走上了经商的路。弹指一挥间,离开北大,离开国家图书馆已经五年多了。大师梦越来越遥远了。突然间,惊闻季羡林与任继愈两位宗师于同一日仙去,有种被人当头棒喝一声的雷击感。有个声音在折磨我:回到理想中去,回到理想中去!

  青涩的梦想被扼杀于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一日三餐奔走着,为了家庭奔走着,为了房子奔走着,为了车子奔走着,为了对明天的担忧奔走着,为了增长速度比收入增长速度快很多的欲望奔走着,奔走的节奏太快,以至于梦想突然离去毫不知觉,以至于未老先衰,生活的乐趣消失殆尽。偶然,摩挲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把玩几句令人回味无穷的话的时候,会感到鼻子阵阵发酸:谁的少年时代不是张狂的?谁的青春岁月不是令人难忘的?为什么成长的时候却把梦丢了?

  突然又想起范增先生在新加坡理工大学的演讲起来,范增先生说,三十岁之前,他到处流浪,到处寻找,等到三十岁的时候,突然觉得外在世界是多么的无谓,于是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潜心去创作了。这种感受,我也是一日强似一日了。过了而立之年,滚滚红尘,突然一下子就变得没有吸引力,唯独自己早年的梦想,又像多年前的老朋友,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陪伴着自己那颗日益寂寞的心。

  我该继续走下去了,像一个苦行僧一样,一脚一脚的往前走下去,不管前方是什么,只要享受了“学”这一过程,也就知足了。

日期:2010-06-03 10:59:47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瞠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摘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我觉得有必要就佛教这个问题继续谈谈了。

  佛陀的人生观的精髓,我认为在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这二十难中。
  佛陀提倡人即使在贫穷时也能够慷慨一点,对值得同情的人还是要帮助一下,所以说贫穷布施,佛陀认为很难做到,做到了就是佛的境界。
  佛陀提倡人在发达之后应该不要妄自尊大洋洋得意,而应该放下架子,好好的学学“道”,这里的道,很难解释清楚,应该认为是学问。现实世界中很多人确实是富裕后就变得傲慢和充满了偏见,为人处世的风格很令人不喜欢。
  弃命必死难。佛陀认为几乎人人都会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其实死亡是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是人生的最后一课。一个人要弃命必死,首先就应该能明了生死的意义,看淡生死,消除不应有的贪欲。
  得睹佛经难。佛经是什么?在古印度,佛经是各种学者的著作,佛陀并没有仅仅只把自己说的法当作佛经,同样把他从别人那里学到的,别的佛的著作当作佛经,佛陀一直强调人要广学博究。在说法的时候,佛陀常常引用别的人的话,并且注明这是谁说的谁说的。比如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就在教诲一个弟子戒除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不应操之过急,要像弹琴一样的,缓急协调,才能真正的做到改变自我。这与中国古人提倡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非常相似,现代心理学也不提倡人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而急于求成,林肯有句经典的名言:坏习惯是一步步的被赶下楼的,不是一下子改过来的。佛陀这样说的时候就特别注明了,这是他的大弟子迦叶说的法。

  生值佛世难。有多少人一生能得遇明师呢?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机缘,所以佛陀说生值佛世难。人生难得一良师去指点自己的。

日期:2010-06-03 11:11:38

  忍色忍欲难。相信很多很多人对此深有体会了。我就不多讲了。只提一点,佛教徒有在家的和出家的。在佛教中叫四众,佛教没有反对在家居士过夫妻生活,而是反对人存在婚外性行为。因为这样做不道德。这从佛教律宗的居士律可以很容易找到这样的戒律。
  见好不求难。很多人有贪心,看到好东西就想据为己有,不管自己用得着用不着,都会去抢夺。世上很多纠纷因此而起,一个人若要对那些身外之物视若无睹,只做自己的事,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世界早大同了。
  被辱不嗔难。孔夫子说过同样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入了人世间,要是锱铢必较的话,恐怕一个人不但自己内心无时无刻不处在恼怒之中,一生难体会到真正的轻松、快乐和幸福,就连朋友都不会有一个,这样的人,叫鬼见怕。
  有劫不临难。很多人明智自己要做的某件事情,肯定有后患,但是还是为了利益一往直前,即便前头有巨大的危险也在所不惜。所以佛陀提倡有劫不临。
  触事无心难。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引起一个人的大想法,这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明明只是小事一桩,但是多心的人就容易把它放在心上。因此佛陀倡导人处世心要放宽一些。

  广学博究难。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在这里再次强调一点,很多人认为佛教可能就是提倡佛教徒好好念经,不问世事,也不去学别的东西,固步自封,但是佛陀自己所说的佛经中完全没有这样的主张,不但如此,佛陀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佛教徒要广学博究,不但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提到这一点,在金刚经中也特别强调一个人要从无数人那里去学习智慧,汲取精华,最后才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达到觉悟的目的。


日期:2010-06-03 11:19:54

  除灭我慢难。除灭我慢是什么意思呢?我慢,就是自以为是,傲慢无礼,是很多人身上存在的毛病,佛陀倡导一个人要放弃我慢,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不能平等的对待自己和读者的智力水平的文章的作者,都犯了这个毛病。
  不轻未学难。佛陀倡导佛教徒不要轻视“未学”,什么是“未学”呢?就是暂时还没有学习到某种理论的人,这些人不能去轻视他们,他们今天没学到,不代表他们永远学不到,学不明白。因此,一个人不要自己学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在上,当别人的“先生”,指手画脚。
  心行平等难。佛陀倡导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贤愚,都应该互相平等的对待,不要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在下面仰视他们。佛陀一生身体力行自己的这种平等观,亲自打扫寺庙里的卫生,和弟子们一起托钵乞食,绝不肯自己高人一等,几十年如一日,直至自己的死亡,因此他的人格受到了弟子们极大的尊重,死后才会被人将他神化。也因为这个原因,佛教的神,被人成为人格化神。大家认为不是神,没办法具备这样的人格。近代的印光法师说,人人都是菩萨,只我一个是凡夫。印光大师这么说,就在于他绝不把自己凌驾于任何人之上。只肯承认自己不如人,绝不傲慢的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日期:2010-06-03 11:26:13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